在朋友圈里,雖然每個人的表現都形態各異,但總是可以有規律可尋。假如ABCDE五個人一起去旅游,A先生會正式地發一張五個人的合影,配上一句”某某景點,很美。“至于是美在哪,有多美,就需要A先生進一步解答了。B女士愛美,她會千挑萬選選出一張自己認為最美的自拍,然后經過精心修飾之后不同濾鏡組成一套九張,然后配上一段絕對比A先生要含蓄的文字:“這里的老酸奶真好喝,讓我想起去年在芭提雅的時候。”C小姐和D先生是情侶,C小姐會發幾張和D先生在一天各處留下的合影,手中時不時配上紀念品,星冰樂恰到好處的道具,配上一句“今天好累,幸好有你。”D先生自己不會發,但會轉發C小姐的圖文,再配一個“我也愛你”的話就算得上完美了。F女士自帶憂郁氣質,只會拍一些好看的細節,雨中的芭蕉,風中的柳絮。說不定還會配上一句看起來很應景的詩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當然,對待朋友圈里的內容,與個人的喜好不無關系。A先生的內容會讓不少細膩的女性嗤之以鼻,B女士則會讓一些徹頭徹尾的直男絕對厭煩。CD情侶可能總會招來單身大眾們的羨慕嫉妒的眼光,而F女士經常會被不懂情調的人冠以“矯情”。
因此,你的朋友圈里都是些什么類型的人,是你最先要了解的。如果大家普遍不喜歡某種風格,你再用這樣的方式去秀出自己,就未免不合時宜了。盡量讓你的內容照顧到最大多數人的口味,而不僅僅是你的每一條說說都會點贊的好閨蜜好基友。
當然,這絕對不意味著要投其所好。任何一種創作,都需要有具體的實際內容。上文提到的五種方式并沒有誰優誰劣,只是對待生活不同的態度造成的。沒有必要為了任何一個人而刻意的去做改變,在風格上的小調整會讓你更加地貼心,吸引來更多的好人緣。
決定朋友圈好壞的關鍵在于,是不是能有所言,有所指。旅游,讀書,健身等等,都是發朋友圈的好時機。如果刻意去擺拍,做作甚至發一些毫無營養乃至輕微詛咒的內容,勢必會引來大多數人的厭煩。點贊,評論,轉發的數量只是衡量一條朋友圈是不是優秀的一個標準,而能不能吸引來大家的共鳴和感動才是判斷其是否真正優秀的核心標準。
審美疲勞也是一定要注意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的一個女性朋友在一條說說自拍下邊無意地收獲了腿長的贊美,于是就開始不斷地發掘自己這一特質。總是穿一些超短褲來襯托腿型,買松糕鞋來協調比例,時不時還要找各種角度,鏡子來不斷強化自己的”腿長“。每天四五次的頻率使得和她關系較好的幾個好朋友也只是默默點贊,不會在評論區再做無聊的吹捧。生活貴在豐富。朋友圈作為當今大家生活最直觀的反應,越是豐富的內容就會越受大家追捧。一頓有情調的早餐加上午充分的鍛煉,傍晚與寵物的親密接觸,與愛人的生活小樣,都是可以進行一番發揮。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為了發朋友圈而發朋友圈。尼采在對希臘美學的闡釋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人類美的感受就好像“酒神”,產生于放縱的欲望。說成放縱未免有些過分,但做一個隨性自由的人絕對不會錯。有些人強迫自己一天必須發一條,工作了一天的話就發一條抱怨,睡了一天覺就發一條慨嘆時間易逝,如果碰巧忘記發,第二天一早還要補上一個“一天沒有發說說你們有沒有想我?“更有甚者配上一個只換背景不換角度的自拍,這樣的人還是屏蔽的好。要掌握生活的節奏,并不是說規定不能每天都發,或者一天發幾條。趣事多了,多發幾條也無妨,生活平平常常也可以發一條小資情調。不要去為了那幾個贊,幾條評論而絞盡腦汁,徹夜難眠,瞪著眼等著別人的認可。做好自己,愛著生活,朋友圈,不過是拉近你和朋友距離的其中一種方式。
以前總是對將朋友圈設置為僅自己可見的人頗為費解,但現在想來,這未嘗不是另一種健康的態度。孤獨,并不是孤僻,在喧囂中為自己開辟一片凈土也是一種無可厚非的選擇。無論大家在朋友圈中作何表現,終究是個虛擬的空間。對他們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即使發了你不愿意看到的,不看就好,在現實中的他,說不定會是另一般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