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經跟一個很敏感的朋友聊天。
怎么說他敏感呢,他對有些詞匯過于在意,
第一,不能跟他聊及身邊優秀的人,這樣會挫及他的自尊。
第二,不能跟他聊他討厭的人,他會認為你是這在幫他人說話,針對他。
第三,不能說他哪里不行,哪里需要改正,這樣會打擊他,令他喪失信心。
第四,不能跟他講道理,因為有些道理他都懂,講的太多,說教太多,他會反感。
說真的跟他講話,我感覺很累,
感覺自己說出的每一句每個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都要斟酌再三,都要反復考慮合不合適,都要顧慮講出去,他會不會生氣。
甚至有了一種強迫癥,在信息發出去前,我一定要在腦海過一遍,站在他的角度,權衡一下利弊,然后再決定要不要發。到最后,我已經沒有勇氣跟他講話。也沒有耐心跟他講話了。
有一段時間我索性不再去理他,他會偶爾拋過來一兩句問候,但我不再熱切的回應,除了我真的比較忙以外,我真的找不出合適的回話了。
他的敏感,到最后,令他失去了關心他的朋友,也令他自己更孤獨。
敏感的人,就是這樣,首先是拿別人的話傷害自己,然后再用自己的性格去傷害別人。
2
這令我想起渡邊淳一有本書,叫《鈍感力》。
鈍感力,顧名思義就是敏感力的反義詞,遲鈍的能力。
擅長情感題材的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中拋開情感話題,告誡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保持適度的鈍感力是非常必要的。
書中說:“所謂‘鈍感力’,即‘遲鈍之力’,亦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而不要過分敏感。當今社會是一個壓力社會,磕磕絆絆的愛情、如坐針氈的職場、暗流涌動的人際關系,種種壓力像有病毒的血液一樣逐漸侵蝕人的健康。鈍感力就是人生的潤滑劑、沉重現實的千斤頂:具備不為小事動搖的鈍感力,靈活和敏銳才會成為真正的才能,也才能讓人大展拳腳,變成真正的贏家。”
有益的鈍感是一種才能,一種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3
人生就像一個戰場,有時候話語就是一種武器,俗話說,吐沫腥子淹死人。特別是網絡發達的現代社會,很多明星因為忍受不了網友的侮辱和漫罵,從而罹患抑郁,最終導致自殺的悲劇。這就是鈍感力不夠,對于外界的流言蜚語太過敏感。
明星本身就處于高壓職業狀態,黑白顛倒,睡眠不夠,拍戲趕通告,常常是連軸轉,不停歇。做為一個公眾人物,還要時刻注意外在的形象。幾乎沒有隱私。人無完人,誰能不犯一點錯誤呢,但明星哪怕犯一丁點錯誤,都會被無限放大。
這個時候,如果不具有一些鈍感力,那么就會輕易被外在的負面評論所淹沒,失去自我,墮入情緒的灰色地帶,長此以往,就難免會影響身心健康。
為什么有的人容易自卑?
這也是太過于敏感的緣故,自己個子不高,別人一說矮挫窮,就聯想到自己,然后就會胡思亂想,他說這話什么意思?是不是針對我的,是不是看不起我,是不是討厭我?然后負面情緒隨之而來。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敏感本身是個中性詞,適度的敏感,保持感覺敏銳,反應快速,對一件事或某種東西非常敏銳,可以很快判斷或反應過來。敏感的人對分析推理很擅長,并且對事物規律的總結很強,對一些事物是非對錯很容易發現,這是一種能力。
但是過度的敏感就是一種病態了。會常常令自己陷入困境。
4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中寫道:“‘鈍感’相對敏感而言,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過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傷害,而鈍感雖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卻能讓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煩惱,不會氣餒。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內心深處一定隱藏著一種絕妙的鈍感力。”
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博士曾說:“我帶有某種遲鈍,只能依稀看到對大家來說顯而易見的東西。”
5
所以要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渡邊淳一提出了鈍感力的五項鐵律:
1.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2.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3.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4.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
5.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鈍感力,是一種免于受傷,不被負面情緒駕馭的力量。
是能夠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建立全面防御系統,不被外界干擾,能夠堅持做自己,面對困難不妥協,不氣餒,能夠時刻積極向上的力量。
只有對各種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計、泰然處之,才能開朗、大度地活下去。
鈍感力也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豁達的氣度。
愿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適度的鈍感力,做一個積極堅韌陽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