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長的蛻變從不抱怨開始
最近開會,見到好多當年師門的人。有的人畢業之后沒有見過,一晃十幾年過去了。
幾個師兄弟平時是養生達人,見到昔日舊友也有了興致,一喝酒更是打開了話匣子。
有幾個還算偶爾見到一面的,時常抱怨一下不公正。正應了一句話“人生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無力感”。
不過,最近再問起,似乎都不愿再吐槽了。或許在等待機會,或許已經妥協。
不過不抱怨的氛圍看起來相當美好。大家都沉浸在會議里,沉浸在青春的各種故事中。
2.如何做人
說到“面對漫長的一生,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心境做人,又以什么樣的態度做事?”
有人說:“做人當學王陽明,在困局中鑿光;做事當學曾國藩,在自身上找尋持續的力量。”
為什么這么說呢?
需要先來談談王陽明的故事。
王陽明的人生路并不平坦:科舉考試總是落榜,好幾年入圍;以為從此平步青云,可以施展抱負,卻被下了詔獄;出獄了,可以開始被任用?發配貴州龍場,才有了后面的“龍場悟道”。龍場是不毛之地,伴隨瘴氣。
怎么辦?
難不倒王陽明的。
沒地方住,就搭個草棚子,下雨就躲到巖洞里;沒吃的,那就耕田種菜。
最絕望的時候甚至買了棺材躺進去。置之死地,他卻開始解開了所有內心束縛。年齡越大,越體會到需要“事上修煉”。人生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修心的機會。
3.如何做事
知道自己急,缺乏耐心,那就“放下”。等待時機。但是這個過程,并非躺平,而是一直在儲蓄能量,等到機會來臨,必然偏愛。
比如曾國藩,考了13年才上岸。如果他一開始就急躁了,那多半考不過5次就開始怨天尤人。他習慣自我反省,更敢于直面問題。因此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積累經驗,“事上修煉”。
曾國藩為何能得到任用?和他能解決問題有關。有的人害怕被“利用”。覺得誰誰誰好傻,殊不知,能力在“用”中才能飛速進步。
有個帶人很厲害的領導,看得上的都親自帶,跟著他,一件件磨練,吃很多苦,全面接觸業務,到任一個崗位都可以任科長。而有的人,以為耍嘴皮子,混混圈子就可以了;幾年之后其實廢了,因為擔不起任何事。
所以有眼光的領導選人,一定是把人放下去鍛煉;而不是圈在旁邊,欣賞“陽春白雪”。
人這一生,無非就是做人做事。都做好了,這一生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