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文化里的主要圖騰、主要象征,漢族等大多數華人及越南人、柬埔寨人自稱龍的傳人。龍也是封建時代中國帝王及其它東亞各國君王的象征。龍圖騰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與白虎、朱雀、玄武并稱為四神獸。在中華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是神異動物,是行云布雨的天使,傳說里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太空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的原型有新中國龍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但非神物。現代知名話題有1934年營川墜龍事件、1944年松花江陳家圍子村墜龍事件等,現在不容易斷定龍之有無,但這些話題比較知名卻是客觀事實。世界上龍文化存在于多神教文化區域。龍區別歐洲的Dragon(拽蚣、惡魔)。龍接近于西方早期的Seraph(熾天使),龍的正確英文譯名是“loong”。龍在世界上有巨大形象力,對龍這個詞根應該保護還是隨意使用于“西方龍”之類說法,有待認識的發展。
基本信息
名稱:龍
拼音:lónɡ
繁體:龍
英文:dragon
筆畫:5
部首:龍
筆順:橫撇那勾撇點
五筆:D X
釋義:龍 (象形、甲骨文、象龍形。本義: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 同本義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相關推薦
營川墜龍事件
大遼河下游
新中國龍
生活在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海洋中的水生爬行動物
龍文化
中華民族(即大多數華人)的圖騰、象征
陳家圍子村
赑屃
中國古代神獸
獬豸
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
蒲牢
中國古代神獸
蛟龍
古代神話中的神獸
螭吻
龍子之一
邯鄲石龍
指1988年起陸續出土的十條邯鄲石龍
蚣蝮
傳說怪獸
螭
神獸
麟鳳龜龍
比喻稀有珍貴的東西
囚牛
龍生九子之老大
行什
古建筑裝飾
楊臣剛
中國男歌手
圖騰
文化標志
衛星拍到的真龍 龍圖片 中國龍 龍的圖片
簡介
漢字釋義
正在加載龍圖案
漢字:龍lóng 【五筆】D X V 【中文讀音】lóng 【梵文】Nāga 【英文】Loong 【藏文】Klu 【壯文】lungz 【日文】竜
常用詞組:龍船、龍膽、龍膽紫、龍燈、龍洞、龍飛、龍宮、龍骨
定義
《辭源》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辭海》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定義是表示一事物的本質特征,并不肯定傳說的真假。
字形
甲骨文龍字從辛字頭,從蟠曲之體,為會意兼象形之字。“辛”字像棘刺之形,義為“鐵腕手段”,引申義為“威權”。
甲骨文龍上為“辛”中龍頭下龍角或龍嘴龍頭接S形龍身(動物象形文是側面象)。
楷書繁體:龍字左為“立肉”,右為折角的“S”形,或看作大致的“弓”形。“立”為“辛”省,與“帝”字頭同源,表“威權”之義。右邊的弓形表示“形體蟠曲”,上為頭,下為尾,中有等距排列的橫道,象征性地表示“鱗片肢爪”。
篆文:龍字左為“辛肉”,右為“鱗蟲蟠曲之形”。“辛”指“威權”。“肉”指“實體”。“辛”與“肉”聯合起來表示“威權實體”。“蟠曲”指“S”形,即指蛇身左彎右曲的扭擺游移動作。“S“形體上附著有等距排列的短劃,用于抽象地表示“鱗片肢爪”。
簡體:龍字的三個部分:“ナ”、“丶”、“七”,代表著三個人,并且其結構描述著三人的關系。
“ナ”為“十”的變形,地位最高。
“丶”只有一筆但與“ナ”同高。
“七”有兩筆與“ナ”相等并支撐著“ナ”。
“丶”比“七”高,但筆順卻是“七”在“丶”之前。
龍文化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這些詞條里有各種分支內容)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觀。? 龍裝飾、雕龍、建筑里的龍吻、元宵節舞龍(舞龍燈、耍龍燈)、二月二龍抬頭炒玉米、端午節龍舟賽等是大東亞區域的民間文化。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對應的地支是辰,所以有辰龍一說。
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并稱“四瑞獸”,香港渣打銀行在1979年起發行的鈔票都是以這些瑞獸為題材。(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
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雙龍戲珠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代表作。
起源論
龍像來源,看法多樣。現代知名話題有1934年營川墜龍事件、1944年扶余縣陳家圍子村墜龍事件,無論龍是否存在,這些話題名氣大是事實。說無則不好解釋古史的大量記載和一些現代記錄,說有則證據還不夠。
實物論
神異動物說
商代開始到西漢的董仲舒造土龍求雨,把龍當真實存在、神異動物。傳說的鎖龍井以鎮水,佛教則有天龍護法的著名神話說法,道教佛教都有請龍王降雨的神話故事。
稀有生物而非神物論
馬小星專著《龍:一種未明的動物》收集大量古代記錄并深入民間調查研究實例,是龍文化研究領域的首部考察性作品,可謂劃時代力作,認為龍作為生物確實有,只是罕見和被神化罷了,估計龍一般生活在幽暗的深層地下水網,特殊時候能外出飛行,但飛不了很久,沒水就會墜落乃至干死。例如,《新唐書·五行志三》載:“貞元末(公元805年),資江得龍丈余,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熏而死”。不會變形逃走而且三天就煙熏脫水而死,實際上不是神物,而是因為罕見和想象夸張被一些人神化了。
實構論
源于新中國龍中的一種
形體上有真實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話了。 “新中國龍”類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不同于普通恐龍,只是神化、夸大了其功能。已發現的“新中國龍”類化石全部產自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共有黃氏新中國龍、美麗瓦窯龍和朱氏瓦窯龍三種,已發現的新中國龍化石中又只有這條頭上長角。有的認為,有些類型真實如魚化龍(其實不是龍),有些類型虛構,真真假假都有。
部分類型圖真神假論,就是圖像大體真實而功能虛構論。 《山海經》那些龍,是虛構,不等于以前的都是虛構。
異動物說
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后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于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志雄、楊靜榮)“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于后者,關于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這一點,《辭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是多種多樣。
恐龍遺記說
葉玉森、徐知白及美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遠古先民對于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對恐龍的恐懼而產生龍崇拜,王大有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并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
虛構論
含義是圖形和功能都是虛構,或者依據某些動物而虛構,或者完全虛構。
圖騰合并說
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認為龍“是一種圖騰,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批評者說:“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論,如:幾乎所有圖騰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體的生物或非生物,而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
多種集合說
對于龍的起源和本質,集合說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是原始先民對身外異己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是藝術創造。批評者說:不好解釋古史的大量記載和一些現代記錄。
此外,還有天象樹神說,恐龍遺記說。 評論意見說: 不要急于下結論,還不容易斷定某種說法,不同說法不如留給未來歷史考定。
天象樹神說
龍何新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云”,“龍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云紋。而后來逐漸趨于具體化、生物化,并且展開而接近于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
相關傳說
上古神話
正在加載神話中的龍
伏羲舜夏時期的龍話屬于上古傳說。
《竹書紀年》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左傳·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古籍說帝舜和夏朝王室有飼養龍的活動,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 《路史·后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獻也)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龍之官。”《九州要紀》云:“董父好龍,舜遣豢龍于陶丘,為豢龍氏。”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姓(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龍一雌死,潛 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范氏其后也。”《拾遺記》說:舜時,“南潯之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豢龍不絕,因以命族”。 《竹書紀年》載:“黃帝軒轅氏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