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梁啟超
01悲慘的童年
鄭和,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原名馬三寶,云南人,自小聰明好學。
鄭和出生在一個伊斯蘭教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而所有的伊斯蘭教徒心底都有一個愿望——去圣城麥加(今沙特阿拉伯境內)朝圣。也正是這個愿望,在小小的馬三寶心中,埋下了航海的種子。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之命,遠征云南,正是這次遠征,改變了鄭和的命運。對于明朝和朱元璋來說,這不過是無數遠征中的一次,但對于鄭和而言,這次遠征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因為戰爭后,很多兒童成為戰俘,當時對待兒童戰俘有一個極為殘忍的慣例——閹割。而年僅十一歲的馬三保,正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員。
悲劇,還是榮耀,取決于你是否堅強。
02堅強的少年一步步走向至高的榮耀
從此,這個十一歲的少年,開始跟隨明軍征戰四方,成為戰爭中的一員,在度過五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個影響了他一生的人——朱棣。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挑選他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從此馬三寶跟隨朱棣左右,成為他的親信。在朱棣和朱允炆打得不可開交的靖難之役中,馬三寶跟隨朱棣出生入死,立下了大功。
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馬三寶為內官監太監,這是內官的最高官職,之后朱棣還賜他姓鄭,改名鄭和,皇帝賜姓,是明代至高無上的榮耀,可見朱棣對鄭和的器重。
03強大的艦隊
鄭和注定要成為一個流芳千古的傳奇人物,朱棣將把一件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交給鄭和來完成,是光榮,也是重托。
鄭和擁有豐富的航海知識,還久經戰爭考驗,軍事素養很高,性格堅毅頑強,而且,他要去的西洋各國中有很多人都信奉伊斯蘭教,而鄭和自己就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所以鄭和是這個偉大壯舉最合適的人選。
于是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帶著他的超強艦隊,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鄭和總共帶了二萬七千八百余人下西洋,有200多艘船只跟隨,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長151.1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鄭和下西洋,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船只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
04強而不欺,威而不霸,所到之處只有和平和友善
鄭和的艦隊所到之處,為當地帶去了和平和友善。
鄭和的船隊途經爪哇國時,由于爪哇國內戰,當地的軍隊誤殺了鄭和船隊的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鄭和聽到消息后,感到十分意外,鄭和的屬下也十分憤怒和激動,想要殺掉爪哇國的國王,他們的軍隊裝備了火炮和火槍等先進武器,鄭和面對這個令人氣憤的事件,冷靜的做出決定,不能開戰,因為他們肩負和平的使命,現在開戰,雖然可以取得勝利,但是這個消息傳到各國,大家就會誤會我們的來意。
于是鄭和力排眾議,制止了屬下的魯莽行為。而爪哇國的國王知道屬下誤殺了大明的船員,緊張得不行,不斷解釋,還連夜派人到大明去謝罪,朱棣得知這個消息后,稱贊了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為,并要求爪哇國賠償六萬兩黃金。不過后來爪哇國東拼西湊,也只湊出了一萬兩,朱棣明確告訴他們,早就知道他們籌不出,就是為了要給他們一些教訓而已。朱棣這一行為,征服了爪哇,自此后,他們年年主動向大明進貢。
經過這段風波后,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與西洋各國交流聯系,展開貿易活動,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的船隊航行,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再一次回行的途中,鄭和的船隊遇到了海盜陳祖義,陳祖義募集了5000海盜,向鄭和詐降,妄圖麻痹鄭和,然后趁官兵不備,突襲鄭和的旗艦,想以此來獲得鄭和船隊的金銀財寶。
可陳祖義又豈會是鄭和的對手,鄭和十一歲就已經從軍,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身經百戰,在朱棣手下,參加的都是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役,陳祖義區區一個海盜頭子,在鄭和面前,不過是跳梁小丑罷了。鄭和活捉了海盜陳祖義,并把他帶回了大明。為紀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盜行動的成功,朱棣當著全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
這次航海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不但打通了海上貿易,還將大明帝國的威名遠播海外,很多國家見證了大明的強盛,十分景仰,紛紛向大明朝貢。
此后,鄭和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分別于永樂五年(1407)九月、永樂七年(1409)九月、永樂十一年(1413)冬、永樂十五年(1417)冬、永樂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領船隊下西洋。
在這六次航行中,鄭和成功地開辟了新航線,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到達過的最遠的地方。
這個過程中,鄭和還調節了一些國家的矛盾,維護了世界和平,帶領其它的國家的國王到中國考察參觀等。經過鄭和的努力,西洋各國與明朝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促進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貿易。
05最后的航行
永樂二十二年(1424),對鄭和來說有一個巨大的不幸消息。最支持鄭和航海事業的朱棣去世了。從此鄭和被冷落了,大家忙著爭權奪位,誰也沒有心思去支持他的航海事業了。直到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召見鄭和,安排他遠航,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又一次出航了,這也是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從此他再也看一眼這片大明的土地了。
在歸航途中,鄭和一病不起,當船只到達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終點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時,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這位創造歷史偉大壯舉的英雄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06寫在最后
六十多年后,葡萄牙人達·伽馬,率領船隊來到古里,他們上岸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處尋找財寶,在別人的地盤樹立自己的主權,開始他們的殖民侵略。
鄭和之前,沒有鄭和,鄭和之后,也再無鄭和。鄭和之后,再也沒有人有鄭和這樣的壯舉。鄭和之后再也沒有像鄭和這樣,所到之處只帶去和平和友善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