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面話我也不多講了,就這么直接開吹吧。
我一開始對諾蘭的印象,還停留在《記憶碎片》那牛逼的非線性敘事里。利用倒敘的手法,讓觀眾跟著主人公一起失憶,我從來沒有見過哪部電影用這種方式講故事。相信看過《記憶碎片》的各位也很難忘記這樣一段特殊的觀影體驗。
然后是《盜夢空間》,也是一部腦洞大開的電影,尤其是那種夢中夢鑲套式的故事結構——再一次,諾蘭用故事結構狠狠地震撼了我們一把。
我陸續補完了諾蘭的電影,《追隨》、《致命魔術》、《蝙蝠俠:開戰時刻》,以及,大名鼎鼎的《黑暗騎士》。
但此時,我對他的印象始終不過是一個燒腦片拍的特別好的高智商導演。是的,他很聰明;是的,他拍的大部分電影都入選了IMDb 評選的最棒的250部電影榜單;是的,我很佩服他,但我同時還要膜拜比利懷爾德斯坦利庫布里克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甚至昆汀塔倫蒂諾,諾蘭就這樣擠在這份長長的膜拜名單上,在其他大神的光輝下毫不起眼。
然后我看了《星際穿越》,從這時起我才開始服氣的叫他一聲諾神。
啥?你說《星際穿越》?那部用愛拯救世界的扯淡科幻片?
我知道網上對《星際穿越》的評價,并不像是《黑暗騎士》那樣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有人覺得《星際穿越》是非常不諾蘭的一部電影,完全沒有看諾式燒腦片的那種快感不說,搞到最后還膩膩歪歪的開始走煽情路線,這還是我們認識的諾蘭嗎?
但這也正是我喜歡諾蘭的地方:諾蘭終于放下了對于冷冰冰的故事結構的探索,放過了對故事情節精巧程度的熱忱追求,放棄了對個人智商的高調展示——他開始關注于故事本身,開始聚焦于故事最原始的張力,開始嘗試對人性的描述,去真正的用故事打動觀眾。
諾蘭的電影最為觀眾詬病的是什么?是人物的感情線。《記憶碎片》的故事敘述確實別致且恰當,可人物的動機歸結于一句為老婆復仇總覺得有點輕飄飄;《盜夢空間》的想象力、世界觀確實很驚艷,可電影的高潮部分落到了萊昂納多和瑪麗昂歌迪亞的感情部分,情緒上的感染力疲軟的像個笑話。這是諾蘭永遠的短板,他可以拿一環扣一環無縫對接的精巧情節把你繞暈;他也可以認真而深刻,卻又像心理醫生一樣保持距離表情冷酷的和你探討人性與社會的問題,但在他極度理性的表面背后,他的故事難以共情,無法真正的打動觀眾。
而非常難得的是,諾蘭居然開始有意識的去轉變風格——并且他轉變的十分成功。而更讓我激動的是,在諾蘭偏理性的視角下所描述出的感性,更加的大氣,更加的氣勢磅礴,更加具有史詩感,更加的承擔起普世價值觀的厚重感。
我個人認為,諾蘭的改變始于《黑暗騎士》,在《黑暗騎士崛起》中嶄露頭角,而在《星際穿越》中得到完整的呈現。
上一篇推送里,我簡單分析了一下《黑暗騎士》中,蝙蝠俠的人物成長曲線。好吧我承認那篇文章讀起來確實有點索然無味,可對于寫那篇文章的我來說卻是花了一番功夫才捋出這么一條無人在意的暗線。沒辦法,《黑暗騎士》里那些小細節太耀眼了,太吸引人了,而看透這些小把戲又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快感,以至于我們過度的沉浸在一個個獨立的情節里了。然而觀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這些情節干擾了我們的注意力,以至于我們難以分心去體會人物的轉變過程。那些真正隱藏著人物轉變的關鍵時刻,則在與那些耀眼情節的并置中淪為附庸。
所以大部分《黑暗騎士》的影評,都是在電影提供的諸多切入點中,選取一兩個情節去延伸思考,卻鮮有人選擇從最基本的劇作角度去捋人物的轉變曲線。而也正因為如此,早期人們對于諾蘭的評價也大多是停留在“智商高”、“故事精彩”這一階段,很少有人會說他“故事感人”、“給人力量”。
可在我重新審視這部電影時,通過拉片、做筆記、反復揣摩某些情節之后,我看到了諾蘭想要講一個真正鼓舞人心的故事所花費的心思。諾蘭不只是構建了一場聰明的警匪游戲,他更是很用心的塑造了一個在良知邊緣游走的英雄形象,而經歷過自我懷疑卻又重新找回信念的蝙蝠俠,他最后所作出的犧牲與妥協才更有分量。《黑暗騎士》最終撼動我的,也不再是蝙蝠俠和小丑較量時所展現的超高智商,而是蝙蝠俠那份完全利他主義的責任感,這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力量。
所以我認為,諾蘭在《黑暗騎士》里展現的高智商,反而有點限制住了自己,讓觀眾忽視了他強大的情緒感染力。
而到了《黑暗騎士崛起》時,大家開始察覺到了諾蘭的這種轉變。盡管有些人抱怨這部電影不像上一部那么過癮了,情節上不如上一部帶來的驚喜多,但觀眾也能感受到諾蘭對于情感渲染方面的強大把控,尤其是配合著漢斯·寂寞恢弘的配樂,蝙蝠俠逃脫地牢的這一幕,那種英雄重生般的史詩感,你敢說沒被打動?
同樣的,《黑暗騎士崛起》的故事也不能簡單的概括為“披著超級英雄外殼的警匪片”,因為這本身其實還是一個“超級英雄電影”。如果說《黑暗騎士》終于讓蝙蝠俠成為一個英雄,那么《黑暗騎士崛起》則讓布魯斯·韋恩回歸凡人,他最終慢慢消化掉了童年陰影帶來的憤怒,他與蝙蝠俠這個身份達成了和解。于是,“蝙蝠俠”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激勵所有人站起來與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抗爭的符號。最終,電影的概念也不再是“蝙蝠俠拯救人們”,而是“蝙蝠俠可以是任何一個人”。
這才是諾蘭最終表達出的東西,在剝離掉所有構思精致的情節之后,蝙蝠俠的故事本質上就是一個凡人成為英雄,繼而英雄回歸凡人的故事。當你陷入絕望時,你發泄你的憤怒,你向這個世界揮舞拳頭,企圖通過某種外部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慢慢的,你發現你開始對憤怒上癮,對暴力上癮,對這些能讓你逃避自身問題的一切上癮,但你本質上就是在逃避;最后你發現,救贖之道其實一直都在那里,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你需要與自己和解,與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這實際上是我們所有人都在經歷的事情,從黑暗里發現黎明,從絕望中萌生希望。我們能在英雄的旅途中看到自己,英雄的行為會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才是超級英雄的本質。
而通過《黑暗騎士崛起》做出改變的,不只是蝙蝠俠,還有諾蘭自己。他放下了對于復仇主題的執念,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更加光明之處。在此之前的諾蘭,不論是《記憶碎片》、《失眠癥》,還是《致命魔術》、《黑暗騎士》,復仇是他電影里永恒的主題,他總是能通過人物的復仇去揭示人性中丑惡的一面。我并不是說這個主題不好,是的,直視那些黑暗之處需要勇氣, 然而,“當你在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可在見過這些丑惡人性之后仍然選擇光明,如同在黑夜中找出一點熹微之火,需要的則不只是一點勇氣,還需要一份理想主義式的信念做支撐。
所以此后的諾蘭開啟了新的主題方向,不論是《星際穿越》里末世中的人們做出的掙扎,還是《敦刻爾克》中戰爭里的求生,諾蘭開始嘗試向人們描述更加美好的東西。當然,涉及這種主題,難免會被觀眾嘲笑“俗氣”,但對比近年來充斥著“續集”、“重啟”的圈錢式好萊塢主流商業片,諾蘭的轉變顯得尤為可貴。他愿意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平臺上,去堅持描述那些關于人性的主題,去描述那些更加真誠、更加觸及心靈的東西。《星際穿越》里的愛不是刻意煽情的爛俗,《敦刻爾克》里對士兵撤退成功的肯定也不是愛國主義的洗腦,這是一種放在任何文化語境里都成立的普世價值觀。
也許真正應該反思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在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面前,對普世價值觀的逆反態度,在娛樂至死與悲觀主義浪潮裹挾下,對現實的逃避與固步自封。感謝諾蘭,感謝他為正確的價值觀發聲,喚起我們直面黑夜中那團火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