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
讓我們從更多的領域,重新了解植物的生命價值。植物是一種擁有強大感覺能力和一定意識的智慧生物。它們能看、能聞、能根據外界環境自動調整成長發育。植物的感知方式與人類相似,雖然不具備人類的情感,但能夠進行定位和記憶功能,并且還有自己的意識和心智。
植物的感知能力,與人類有許多相似性。比如,植物擁有視覺、嗅覺、觸覺,只是少了聽覺和說話的功能而已。
視覺能力
植物的視覺與人類相比,相對更復雜一些。比如,植物能看到紫外線和紅外線,還能夠覺察到電磁波,而這些,都是我們人眼根本看不到的。當然,人眼能夠看到的東西,植物也能看到。還有,植物能夠分辨出什么時候是正午,什么時候是傍晚,也就是說,它們可以感知時間。植物不僅知道光的方向和強度,還能“看到”光的顏色,甚至是光持續的時間。
因為植物沒有眼睛,卻具有光敏色素。植物的光敏色素,是一種色素蛋白質,它可以吸收紅光,作用就是讓植物感受外界的刺激和變化,幫助植物調節生長。從作者給出的實驗結果來看,與人類的視覺相比,植物能夠看到的光譜的波長范圍要更寬更廣。由于植物沒有神經系統,光信號沒辦法轉化成圖像,可是,光信號卻能夠轉化成各種指示,用來調控植物的生長。
作者告訴我們,植物可以通過光,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糖類,從中吸收養分。這說明,光對于植物來說,不僅是一種信號,還是獲取食物的來源。在以往關于植物的認知里,我們只是簡單認為,植物具有向光性,通過作者的講解,我們才知道,原來植物的視覺功能超級強大,超出我們原先的認知水平,比如,有些喜光植物如果“看到”自己處在陰影里,就會加速生長,這樣就能擺脫陰影,讓自己接觸到更多陽光。蒲公英就是這類典型,長在蔭蔽地方的蒲公英,生長速度會更快一點兒,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接收到更多的光照。
嗅覺功能
與人類不同,植物沒有嗅覺神經,但能夠產生一種植物激素,叫乙烯,它的作用是幫助植物根據環境情況,調整生長發育過程。人們用語言交流,而植物靠著乙烯溝通。通過這種交流,植物就會對自己的生長狀態,隨時進行調控。作者認為,植物對乙烯的感應能力,就類似于人類的嗅覺。植物不會說話,卻能感應其他植物釋放的激素。比如,把一個還很硬的牛油果跟一根成熟的香蕉都放進紙袋里,那么牛油果就會變軟。再比如,只要劃破幾個成熟的無花果,那么整串無花果就會跟著成熟。這些例子都說明,植物“嗅到”乙烯以后,可以做出相應的生理調控。
這種“嗅覺”功能對植物的生長具有兩個作用:一是植物可以在干旱或其他惡劣環境下,對生理狀態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是如果遭到病蟲害,植物釋放出氣味,其他植物通過“嗅覺”,嗅到這種信號,就會趕快把自己保護起來,通過增強抵抗力,避免遭受病蟲害。
比如棉豆這種群居植物,如果有一株棉豆遭受病蟲害,它就會發出一種氣味,其他的棉豆嗅到這種氣味,就能提前做好防病準備。雖然植物沒有嗅神經,但依然能夠察覺空氣里的揮發物,并且,還能把揮發物的信號轉化成生理反應,這就說明,植物是具有嗅覺的,只不過是通過與嗅神經不同的方式,對揮發物信號做出反應。
植物的觸覺
從前,我們認為植物是沒有觸覺反應的。作者卻提出,植物的觸覺能力,比人類更靈敏,并且,在感知觸碰的時候,植物和動物的反應具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是因為植物和動物一樣,都具有電化學信號傳遞機制,也就是說,植物在受到觸碰的時候,會出現電運動現象。電運動,是植物細胞內部的一種電子運動,它的作用在于引起植物細胞的收縮,讓植物像高等動物一樣進行活動。比如,在伯頓·桑德遜觀察捕蠅草的實驗里,就檢測到植物的這種電運動現象,和動物神經的活動非常相似。還有,含羞草被碰到時,它的葉子一動一動的,也是植物具有觸覺反應的例子。植物具備的感受器,與人類皮膚中的機械感受器相似,受到觸碰以后產生的反應,是為了判斷環境、適應環境、調節成長發育。
植物的聽覺
之前,有一些針對植物生長的實驗,試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音樂對植物的生長具有一些作用,比如,在高雅柔和的音樂中,植物會生長得更旺盛,在嘈雜混亂的聲音下,植物會出現生長停滯,甚至枯死的結果。但作者通過近年來的實驗觀察得出結論:對植物生長起決定因素的,并不是哪種音樂,而是熱量。換句話說,“音樂決定植物的生長”這種論調,已經被作者證明是偽科學。
作者又通過實驗,證實植物的基因中,有一種被稱為“聾子基因”。也就是說,植物具有的這種基因,與導致人類耳聾缺陷的突變基因有著一定的相似性。這也說明,植物不具備聽覺。植物含有“聾子基因”的發現,讓我們對植物的生長產生了新的認知:不論對植物播放什么音樂,它們都沒有感覺,而有些植物,在某種音樂下生長得好,并不是音樂對它們有作用,而是播放音樂的揚聲器產生了熱量,這個熱量才決定了植物種苗的萌發效率。比如,用萬壽菊種苗進行的實驗里,不論對它們放什么音樂,萬壽菊種苗的生長都沒什么影響。反倒是把揚聲器與萬壽菊做了隔離,控制熱量對種苗的影響,種苗的萌發率才明顯降低。
這是為什么呢?作者舉了個例子:植物屬于固著生物,它們既不能隨著季節遷徙,也不能在危險出現時逃跑,所以說,聲音信號對它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既然如此,那么有沒有聽覺,對植物來說也就無所謂了。
總結一下:植物具有視覺、嗅覺和觸覺。雖然沒有神經系統,但是植物的視覺系統功能比人類的還要強大,能“看到”人眼看不見的光線和電磁波。在以往的常識里,人們只知道植物具有向光性,其實,植物把光當作信號,也當作食物。植物的嗅覺和觸覺,都是為了根據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控,讓自己生長得更旺盛。比如,某棵植物出現蟲害,就會釋放出只有植物才能“嗅到”的氣味,其他植物感應后,就可以做出防御病蟲害的準備。再比如,植物受到觸碰以后,就會產生電脈沖,正是這種電活動,對植物的發育進行了調控。植物沒有聽覺功能,因為植物的基因里,有一種“聾子基因”,它與導致人類出現聽力障礙的突變基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