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是100分,君子也永遠打不了100分,只能不斷趨近。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仁,是全德。君子有志于仁,但是毫忽之間,心不在焉,一沒注意,可能就人欲間發,天理間斷,有不仁之行。顏回那么完美,也只能“三月不違仁”,堅持三個月,總也得出一回毛病。所以說君子也有不仁的時候,反過來呢,小人就完全不可能成為仁者。后儒有的把后一句解成小人不可能有仁,這太絕對了,小人也是人,是人就有良知,就有天良,怎么會沒有仁呢?不管君子小人,都是人,只要不犧牲自己利益,都愿意做好事。這句斷句不是“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是“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不是小人沒有仁的時候,是小人不可能成為仁者。仁者是100分,君子也永遠打不了100分,只能不斷趨近。小人從來就不及格,不可能僥幸有100分。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勞,是勞苦之事。誨,是教誨,是規諫之言。孔子說,愛他,能不教他勞苦嗎?忠于他,能不規諫教導他嗎?張居正說,愛他,比如父母之于子女,不能溺愛,而必須為他的將來著想,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禁其驕奢淫逸之行,責之以憂勤惕厲之事,不可姑息溺愛,反而誤了他的前途。勞之,正所以成其所愛,哪能愛之而不勞之呢?
忠呢,比如忠君,如果阿諛奉承,百依百順,最后陷君于過,以至于覆亡之禍,那不是忠。真正的忠臣,敬君忠君,為君上謀劃也周祥,或陳說古今,或譏評時事,不避拂意犯顏之罪,而務必竭盡勸諫輔德之誠,因為他的心里非常希望君上能成就堯舜之德,而不忍心以緘默取悅而事之。
反過來,如果我是為人子者,就不要怕勞苦,父母讓我勞苦,那是愛我。我若怕勞怕苦,就是不自愛。如果我是為人君者,是做領導的,就不要拒絕部下的規諫,據諫,就不能勸忠,就是不鼓勵忠誠。做領導,不鼓勵大家忠誠,那還怎么做領導呢?父子君臣之間,貴在各盡其責,各盡其道而已。
我的《論語》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中華書局出版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注,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出版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