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種話題就不要爭議了,不是不值得,也不是已經有了結果,而是越來越多的時候即便知名度高到這種程度的話,聽過的人都不太多。大多數人的身邊應該也和我的身邊一樣吧,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用各種語調定義著成功或者偉大,因為聲音太多,觀點太多,表達太過多樣,以至于更多的時候,我們根本就聽不見別人說話,更不用說那說的是什么,這是一個喧囂的時代,這一點應該是最沒有爭議性的吧。
大多數的時候,喧囂的聲音毫無意義,不過是:誰不過多大歲數,有房有車,人生贏家。誰是怎樣聰明,抓住了最后一波什么的機會,如今已經多少身家,誰做一個職業多少年,如今已經資深到可以管理什么?你不喜歡這個工作,再熬一下,你不知道那個誰退休了工資是多少。什么都不用干有現成的收入,誰家兒子多么聰明,娶了媳婦又沒有花太多彩禮。誰家女兒又嫁了一個多好的人家。你在網上寫的這是什么?賺了多少錢?什么?不賺錢,那你費這個力氣做什么?有這個時間不如上上網,看看電影啊。
且不說自己有沒有分辨能力這個問題,就算有,就算是明知道這些全是廢話,不值一提,可聽多了亦然會覺得吵得頭疼吧,而且這種聲音如果是在你耳邊天天花樣吵,怎么能保證,沒有那么一刻鐘,心里是充滿了艷羨,或無奈。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這些聲音屏蔽呢?也有的,比如,下面這段話就足以屏蔽掉許多諸如此類的喧囂。
“我所謂的偉大不是走紅運的政治家或是立戰功的軍人的偉大;這種人顯赫一時,與其說是他們本身的特質倒不如說沾
了他們地位的光,一旦事過境遷,他們的偉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們常常發現一位離了職的首相當年只不過是個大言不慚的演說家;一個解甲歸田的將軍無非是個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
這段話一遍過后,身邊的那些喧囂會自動分流,有些趾高氣昂的偉大會顯露出來真相,真相也不過是上一段話所說的“走紅”的那種偉大罷了,而另一些,則不過是“沾了職位的光。”即便這些再一次閃耀在你的面前,你也知道它們的結局的,結局就是“一旦時過境遷,他們的偉大也就黯然失色了。知道了又怎樣,不怎么樣,只是從我們口中再說出來不羨慕的時候,不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那種不羨慕,而是,打心底知道不需要去羨慕,更不需要去追捧。至于那些取得了這樣的'成功“就忍不住去開班教授徒,到處演講自己的成功經驗的,你已經打心里知道,不過是添加了生活中的喜劇因素而已,放你去追隨,你也不屑去做了,于是身邊的喧嘩叫嚷被成功過濾,世界清靜成可以安然度日的樣子。
閱讀,通過沉淀在時光里的文字給到我們的,知識之外,技能之外,這一種叫做“清醒。”如果你是那位現場上的將軍,你可以清醒的知道每一場勝利都不僅僅是自己的功勞,如果你是那個在位的首相,你會明白所有的法令條紋也不是我一個人的英明,這樣也并不是為了誰來完美,而是不會讓自己顯得太過好笑。如果你不是,看著別人,可以敬佩,到但也會有自己的評判,知道了有些出名只是因為被推到了臺前,就像有些明星只是找到了地方展覽,那我們至少不用太過艷羨。我們知道有些偶像只是包裝得比較精致,我們也未必一定要揭開這層包裝,但至少,不需要去那么狂熱地膜拜。
我們知道真正的偉大是什么樣子,當假的來到面前,我們至少可以掌握住自己的態度。當夢想城真,我們可以管住自己不去得意忘形,當災難到來,當眼淚成為痛哭流涕的表演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控制我們的悲傷,不讓他泛濫成災,不讓他綁架別人,這就是讀書送給我們的清醒。也許我們的一生是喜劇,但我們可以讓自己顯得沒有那么滑稽,也許我們的人生是悲劇,但有一份清醒,我們會顯得不那么潦倒好笑。
每一個年代有每一個年代的喧囂,也許那些喧囂,在當年也是以黃金屋,千鐘粟的方式出現的,也是以正確或者主流的方式呈現的,但最終被過濾掉,沉淀下的才是有重量的真言。這些真言在如今的喧囂里給我們提點,那便是歷史對今天的守護。
或曰:不讀書的人里有人貧窮,有人富裕,讀過書的人還不一樣,有人窮有人富裕。住在陋室里的并不都是不讀書的人。是的,這個世界是一個現實的世界,不讀書的人住的可能是”陋室“,讀過書的人也可能住的是”陋室“,那難道又有什么區別?當然有,首先,我可以把我的陋室布置成“苔蘚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我清楚明白的知道清貧里也有安適與美麗,第二,如果我也做不到這一點裝潢,但我有一份清醒在,我至少可以做到不把周邊的雜草當成苔蘚來裝扮家居。
我清楚的知道“鴻儒”的樣子,我也許也不會有機緣認識,但我至少不會把亂七八糟的人和調笑當成"往來有鴻儒,談笑無白丁。”清醒的我,也未必能把陋室變成別墅,但我在我的陋室里安安穩穩平心靜氣過了一輩子,還吟出一首《陋室銘》,我沒有因為陋室自暴自棄,任它破敗不堪,也沒有因為看別人都在別墅區開出來寶馬就亂了”唯吾德馨“的心境,那我也對得起我讀過的書和我活過的時間。
不讀書人會失敗,讀過書的人,也可能失敗,自然,但那也是有去別的,有人的失敗糊里糊涂,但有人會因為"成功”的定義里有我不能做到的托i額,但“失敗”里恰好有我舍不得的堅守,所以他們可以清楚明白的成為含著微笑的失敗者,而不是像一個輸光了所有籌碼的賭徒。
即便沒有顏如玉,千盅粟什么的誘惑,書還是要讀的。因為會遇到一些實話,還原出生活的真相,讓你看到之后,能多一份清醒,讓你不管活成了什么樣子,這一路行程都可以不那么慌。而且真話如同真言,會讓身邊那么繁瑣如雞毛蒜皮的事情和聲音自動粉碎還給你一片澄澈的心境,隨便你做大事還是小事,是下馬草軍書還是洗手做羹湯,這份澄澈的心境都是你的。這一份來自字里行間思維深處的清醒也會隔離來周圍的喧囂和雜亂,還給你給你一份前行的篤定,不管你是躍馬揚鞭走康莊大道,還是騎驢過小橋,這一份屬于了你的篤定都會跟著你。
讀一些書,不為名就功成,不為裝潢,不為任何的一個別人,為自己,為自己在這個喧囂的年代里,積攢一點兒不受干擾的力量,不為改變什么環境,活成什么樣子,為在所有的環境種都還能“定型”成自己的樣子。
這是我又一次拿起來《月亮與六便士》在第一頁看到的話,本來我只是在這個讀書平臺上看到它,想試試我在跟“六便士”也糾纏了那么久之后,還能不能抬頭看到些疏疏離離的月光,結果只看到這么一句話,主人公剛出來一個名字故事還沒有展開,就直接停住了,半天書都還是這一頁,讀一本舊書的好,在于對情節沒有了期待之后,每一頁都可以閑庭信步,這一次我就這么在一本的首頁徘徊很久,不想離開,發現名著的作用也許不僅僅是深刻豐富什么的,在這個時代,也許它還可以肩負一個功能,那就是讓我們保持一定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