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鉆牛角尖,就會發(fā)現(xiàn)“you”這個詞是有問題。“You”是人稱代詞,就像大部分語言一樣,在英語中也分為三種“人稱”,第一人稱(“I”),第二人稱(“you”),還有第三人稱(“he”、“she”或“it”)。這三種人稱還有兩種“數(shù)”,單數(shù)或復數(shù)。第一人稱復數(shù)是“we”,第二人稱復數(shù)是“you”,第三人稱復數(shù)是“they”。因此,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第二人稱的單復數(shù)形式是相同的,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很多人,都只是“you”。
這是英語里最基礎的表達,所以英語母語者都認為理所當然,但這實際上非常奇怪。世界上并沒有第二種語言有這么奇怪的表達,為什么在語言學上第一人稱單數(shù)是“I”,復數(shù)是“we”,而第二人稱單復數(shù)的區(qū)別就不那么重要了,都是“you”。而且,當我們了解到英語曾經(jīng)(和其他明確的語言一樣)確實有兩個不同的詞匯區(qū)分單復數(shù)形式的第二人稱,這就更奇怪了。于是問題就不是為什么英語里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單復數(shù)形式有這樣的區(qū)別,而是為什么英語里取消了第二人稱單復數(shù)形式的區(qū)別。
君主的新代詞(或T-V區(qū)別)
為了理解you的同質性,我們首先需要理解T-V區(qū)別,這需要回到大約1700年前,公元三世紀后期羅馬帝國的拉丁語。如預期的那樣,拉丁語有兩個第二人稱代詞:tu,是指“你們(中的一個)”和vos,是指“你們(中的兩人或多人)”。在第三世紀之前,說拉丁語的人用這些數(shù)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說他們在叫一個個體時用的是tu,而在叫多個個體時則用的vos。但從第三世紀后期開始,羅馬帝國由多個皇帝同時統(tǒng)治。為了合理解釋為什么一個應該由其中最偉大市民統(tǒng)治的政體會被多個人同時統(tǒng)治,羅馬演說家開始有組織地將皇帝用復數(shù)表示。而這背后其實是在多個皇帝統(tǒng)治國家時,每個皇帝都會代表其他幾個統(tǒng)治者出現(xiàn),因此盡管出現(xiàn)的是一個人,但實際上是一個代表了所有皇帝的個體形象。
無論人們是否特別將這一創(chuàng)舉融入到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中,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方式開始流行起來。由于把皇帝看作是復數(shù)變得越來越普遍,所以用復數(shù)人稱成為一種尊貴的象征的用法也變得越來越具體。到第四世紀末,許多人都會把重要的人(而不只是皇帝)稱為vos,而使用復數(shù)人稱代詞也成了一種禮貌的行為。現(xiàn)代法語甚至延續(xù)了這一用法,這一點是想要組織高大上聚會的人們知道的。因為我們發(fā)出邀請,并禮貌地要求來賓RSVP“répondez s’il vous pla?t”,而不是顯得過分熟悉地發(fā)出RSTP,“réponds s’il te pla?t”的邀請(前者要求“請你們回復”后者是單數(shù)的“你”,這種邀請需要受邀者無論出席與否都要回復)。
然后就是T-V區(qū)別了,其中復數(shù)(即V形式,拉丁語中的vos,法語中的vous)用于表示單個個體,而在邏輯上我們應該稱這些人為T形式(兩種語言中都是tu)。V形式用于尊稱長輩、有社會地位的人,還有那些有權有勢的人。
“I know thee, who thou art”
讓我們回到英語。英語像拉丁語和法語一樣,曾經(jīng)有兩種第二人稱代詞,一種是單數(shù)第二人稱代詞,另一種是復數(shù)第二人稱代詞。古英語中用Tu(發(fā)音為“thoo”)作為單數(shù)第二人稱,ge(發(fā)音為“yay”)作為復數(shù)第二人稱。隨著英語逐漸轉變?yōu)槲覀兯f的中世紀英語,這些代詞也開始變成了當代說英語的人能夠辨認的單詞,“thou”和“ye”(之后變成了“you”)。此時仍有單復數(shù)之分,你們中的一個是“thou”,你們中的兩個或多個是“ye”。
1066年諾曼底征服之后,羅馬諾曼法語開始對日耳曼英語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法語給中世紀新型混搭英語帶來的新影響就是消弭了T-V差別。當十世紀一個薩克遜人稱呼他的國王為Tu,十四世紀英國人則會稱他們的國王“ye”或“you”。
“dost thou thou me!”
于是,中世紀的英國人用了幾個世紀,彬彬有禮地用“you”把“thou”擠出英語,但是為什么這種事發(fā)生在英語里,而不是其他語言中,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討論。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變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you”開始逐漸變成了稱呼別人,甚至是熟人的默認代詞。
當稱呼某人為“thou”但被稱呼的人認為應該是“you”時,這就成了一種挖苦,因此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動詞“to thou”,意思是用熟悉的代詞稱呼他人。《圣救世主準則》(The Rule of St Saviour)中的“附件”規(guī)定了米德爾賽克斯的希拉修道院中僧侶和尼姑的行為。這份文獻寫于1450年,聲稱“none of hyghenesse schal thou another in spekynge, but eche schal speke reuerently to other.” 1569年,在休斯北部的教區(qū)教堂,一個名為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的人面臨著虐待牧師傭人的指控。哈維堅持稱呼牧師為“thou”,并在對方與其交談時拒絕起身,于是兩人大打出手,甚至拔出了刀。被激怒的教堂牧師向威廉·哈維大聲叫嚷道:“Dost thou ‘thou’ me?” 1664年1月,一位桂格會女教徒拿著請愿書靠近查理二世,同時說道“thou’d him all along”,塞繆爾·皮普斯(Samuel Pepys)看到這一幕而露出困惑神情。
Making do with you
諷刺的是,由于“thou”的單數(shù)形式通過圣經(jīng)和某些宗教儀式而幸存下來(例如“Thy kingdom come, thy will be done”和“with this ring I thee wed”),人們通常假設“thou”實際上是“you”的正式形式。正如我們所見,其實正好相反。
把“thou”變成一個禁忌詞的結果就是把這個詞驅逐出了英語。除了某些北方方言(這些地方仍在使用變體“thee”),英語不再有表示第二人稱單數(shù)的人稱代詞了。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覺得沒問題,但仍有不少其他方言發(fā)明了很多方法解決這一方法,通常是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表示第二人稱復數(shù)的人稱代詞。在美國東南部,尤其是像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田納西州,人們會說“y’all”,在格拉斯哥英語中,可能聽起來像“yiz”,而全世界范圍內,從利物浦到紐約再到南非的方言中,都突出使用符合邏輯的“youse”。但這樣,這些方言就暗示著英語中沒有復數(shù)代詞。但實際上“you”一開始是復數(shù)代詞,但在最近五百年里卻在英語中身兼兩職。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英語式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