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十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有言:宇宙中的事物都是具有相對的辯證統一性的。有無相生,虛實相間,動靜相接,外內相比,高下相傾,長短相形。規則即標準,規則通用,則標準統一,則事物之間就可以進行比較和參照。有了比較和參照,我們就可以確定秩序。是以,規則定,秩序出。當我們確定了美之所以為美,那么也同時確定了丑之所以為丑,就是因為我們評判美與丑的規則和標準是統一的。而有丑的存在,也對比出了什么是美。同樣的,當我們定義了善,依照規則,善的對立面就是惡。因此,強弱、小大、美丑、善惡、是非、利害、損益等等,都是相互關聯、對立統一的成對出現的,統一規則下的相對事物,有正必有反,無正亦無反。這是人類社會中的現象,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也包含自身的客觀規律。
但是,當人類在規則制定上不能統一標準的時候,這些人為的現象,就有可能因為規則的含混不清與標準的模糊不定,產生歧義,甚至巨大的截然相反的歧義。因此,在通用規則與時代背景之下,以人為本的確定統一的規則與標準,對于文明而言至關重要。因為這關乎人類文明的發展進化方向與人類有可能的結局。
圣人法天地之道以為至善之門,所以為善不止,去惡務盡,能夠利體下而生生不息,教化不輟。君子效法之,執中致和,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