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hotoshopCS6為例,共包括以下六個方面詳細筆記
一、PhotoshopCS6的安裝
二、色彩模式及其像素概念
三、PhotoshopCS6界面的基本認識
四、圖層的基本認識
五、選區的基本認識
六、濾鏡的基本認識
一、PhotoshopCS6的破解及安裝
另有文章已詳細說明。
二、色彩模式及其像素概念
在正真了解Photoshop CS之前,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些后面經常會遇到地名詞的概念和含義,比如最基本的色彩和像素。
(一)色彩模式
色彩模式(顏色模式):是數字世界中表示顏色的一種算法,是用來顯示和打印圖像的顏色模型。
常用的色彩模式有RGB、CMYK、LAB、灰度、HSB、位圖、雙色調、索引顏色和多通道等,每個顏色模式都有其特殊的用途,最常用的是RGB模式和CMYK模式,所以著重介紹這兩種模式。
1、RGB色彩模式:
1)、首先,RGB是什么?其實很簡單,RGB就是是紅綠藍的英文首字母縮寫R(red)、G(green)、B(blue),它代表三原光紅(Red)、綠(Green)、藍(Blue)。
2)、粗略的說RGB的值就代表亮度的強度值,三原光紅(R)、綠(G)、藍(B)各有“0---255”個等級表示亮度的強度,數值越小,表示亮度越低,數值越大,表示亮度越高。
例如:白色的R、G、B都為255;
黑色的R、G、B都為0;
純紅色R值為255,G值為0,B值為0;
純綠色R值為0,G值為255,B值為0;
純藍色R值為0,G值為0,B值為255;
當R、G、B三種成分值相等時,產生灰色。也就是說灰色的R、G、B三個值相等(除了0和255);
3)、在RGB模式下,每種RGB成分都可使用從0(黑色)到255(白色)的值,單獨增加R成份,圖偏紅;增加G成份,圖偏綠;增加B成份,圖偏藍。
例如:亮紅色使用R值246、G值20、B值50。
4)、如圖,對于三原色紅綠藍,紅加綠得黃,藍加綠得青,紅加藍得品紅,紅加藍加綠得白;紅色互補色為青色,綠色互補色為紫色,藍色互補色為黃色。
5)、RGB即是代表紅、綠、藍三個通道的顏色,這個標準幾乎包括了人類視力所能感知的所有顏色,是目前運用最廣的顏色系統之一。
2、CMYK色彩模式(印刷四分色模式):
1)、首先,CMYK是什么?它是彩色印刷時采用的一種套色模式,利用色料的三原色混色原理,加上黑色油墨,共計四種顏色混合疊加。
2)、CMYK的含義 :
C:Cyan=青色,又稱為“天藍色”
M:Magenta=品紅色,又稱為“洋紅色”
Y:Yellow=黃色
K: black—黑色
3)、每種CMYK四色油墨可使用從“0--100%”的值,最亮顏色指定的印刷色油墨顏色百分比較低,而為較暗顏色指定的百分比較高。
4)、CMYK是3種印刷油墨名稱的首字母加上黑色油墨:青色Cyan、品紅色Magenta、黃色Yellow。而K取的是black最后一個字母,之所以不取首字母,是為了避免與藍色(Blue)混淆。
注:CMYK和RGB的不同
1)、RGB模式是一種發光的色彩模式,CMYK是一種反光的色彩模式。
比如:RGB色彩模式可以這樣理解,你在黑暗中仍然可以看見電影屏幕上的內容,因為RGB是一種發光的色彩模式。
CMYK色彩模式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是怎樣閱讀書籍呢?是由自然光照射到書籍上,書籍上的字再反射到我們的眼中,才看到內容。它需要有外界光源,當然如果你在黑暗房間內是無法閱讀書籍的,因為CMYK是一種反光的色彩模式。
2)、CMYK通道的灰度圖和RGB類似,是一種含量多少的表示。RGB灰度表示色光亮度,CMYK灰度表示油墨濃度。
3)、RGB通道灰度圖中較白表示亮度(發光程度)較高,較黑表示亮度(發光程度)較低,純白表示亮度最高,純黑表示亮度為零。CMYK通道灰度圖中較白表示油墨含量較低,較黑表示油墨含量較高,純白表示完全沒有油墨,純黑表示油墨濃度最高。
RGB以黑色為底色加,即RGB均為0是黑色,均為255是白色
CMYK以白色為底色減,即CMYK均為0是白色,均為100%是黑色
4)、圖像在電腦上顯示,用RGB模式;圖像用于印刷品上,用CMYK模式。
3、Lab色彩模式
1)、Lab中的數值描述正常視力的人能夠看到的所有顏色。
2)、Lab色彩模型是由亮度(L)和有關色彩的a, b三個要素組成。
L表示亮度(Luminosity),a表示從洋紅色至綠色的范圍,b表示從黃色至藍色的范圍。
3)、L的值域由0到100,L=50時,就相當于50%的黑;a和b的值域都是由+127至-128,其中+127a就是紅色,漸漸過渡到-128 a的時候就變成綠色;同樣原理,+127b是黃色,-128b是藍色。
4、灰度色彩模式
1)、RGB色彩中,在RGB值相等的情況下顯示的就是灰度色彩模式
2)、所謂灰度色,就是指純白、純黑以及兩者中的一系列從黑到白的過渡色。我們平常說所的黑白照片、黑白電視,實際上都應該稱為灰度照片、灰度電視才確切。
3)、灰度色中不包含任何色相(色相后面會介紹),也就是說不存在紅色、綠色、藍色、黃色這樣的彩色的顏色。
4)、灰度隸屬于RGB色域。
5、HSB色彩模式
1)、我們在平常表述顏色的時候,一般用的是HSB模式。其實HSB模式也很好理解,H(hues)表示色相,S(saturation)表示飽和度,B(brightness)表示亮度。
2)、色相:色彩可呈現出來的質地面貌,通俗的講就是指圖片的顏色,比如紅、綠或橙色(但是黑色和白色無色相)。
3)、飽和度:表示圖像顏色的彩度(色彩的純度),飽和度高色彩較艷麗,飽和度低色彩就接近灰色,白、黑和其他灰色色彩都沒有飽和度。
4)、亮度:也稱為明度,指各種顏色的圖形原色的明暗度。亮度高色彩明亮,亮度低色彩暗淡,亮度最高得到純白,最低得到純黑。
5)、使用方法:選取顏色時,先確定色相,再確定飽和度和亮度。
(二)像素
1、像素:是組成圖像的最基本單元,它是一個小的方形的顏色塊。
“像素”(Pixel)是由Picture(圖像)和Element(元素)這兩個單詞的字母所組成的,是用來計算數碼影像的一種單位,我們若把影像放大數倍,會發現這些連續色調其實是由許多色彩相近的小方點所組成,這些小方點就是構成影像的最小單位“像素”(Pixel)。
當圖片尺寸以像素為單位時,每一厘米等于28像素。
比如,10cm*20cm長度的圖片,等于280*560像素的長度。
比如,某個手機的照片質量為“200萬像素”,其實就是指它拍出來的照片長寬為:1600*1200個像素點,但實際計算1600*1200=192萬個像素點,約等于200萬像素點。
2、圖像分辨率:即單位面積內像素的多少,分辨率越高,像素越多,圖像的信息量越大,單位為ppi(Pixels Per Inch)。
例如,300ppi表示該圖像每平方英寸含有300×300個像素。
3、設備分辨率(輸出分辨率):指的是各類輸出設備每英寸上所代表的像素點數,單位為dpi(Dots Per Inch)。與圖像分辨率不同,圖像分辨率可以更改,比如你可以在裁剪時設置分辨率,而設備分辨率不可更改。
4、位圖:也叫做點陣圖,是最小單位由像素構成的圖,縮放會失真。
舉個例子來說,位圖圖像就像雕刻出來的巨大佛像,你從很遠的地方看它是一個佛像,但你靠近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塊塊的石頭,縮放會失真。
位圖的格式有:bmp、jpg、gif、psd、tif、png等
5、像素圖:就是由很多個單元點組成的圖畫點,這樣理解,現在有很多智力拼圖,組成大圖的每一塊小圖就相當于每個單元點。
注意:像素圖與位圖的區別。
兩者都屬于點陣圖,但像素圖是由有序的像素點組成的,圖片小,而位圖是超大量無序的像素點組成,圖片大。
6、矢量圖:就是縮放不失真的圖像。無論顯示畫面是大還是小,畫面上對象對應的算法是不變的,所以,即使對畫面進行倍數相當大的縮放,其顯示效果仍然相同不失真。
舉例來說,矢量圖就好比我告訴你一個圖形的各個坐標,然后讓你以不同的單位長度畫出這個圖形來,你會發現不管你怎么畫,畫的多大或者多小,這個圖像都很清晰,也就是說對于矢量圖不管你離得多么近去看,也不會看到圖形失真。
矢量圖格式:*.AI、*.EPS、*.dwg、*.cdr、*.wmf、*.emf等等
注:Photoshop主要處理的是位圖圖像
三、PhotoshopCS6界面的基本認識
其實PS的界面很好理解,和Word的界面是相似的,你按相同的思路來理解就可以。
如下圖,PhotoshopCS6的界面由:名稱欄、菜單欄、選項欄、工具箱、圖像窗口、浮動調板、狀態欄組成。
(一)、名稱欄
打開PS的界面,名稱欄位于界面的左上部,名稱欄的作用就是一個標識。
比如,我們看到Word的名稱欄就知道我們打開的是Word文件以及這個文件的名稱,PS的名稱欄也是相同的道理。
(二)、菜單欄
如上圖所示即為Photoshop的菜單欄,共有十項菜單。
1、“文件”菜單
如圖它包含“新建”、“打開”、“儲存”、“儲存為”、“頁面設置”和“退出”等特別重要的命令。
2、“編輯”菜單
如圖,它包含“還原”、“剪切”、“拷貝”、“粘貼”、“自由變換”、“填充”、“描邊”、“定義圖案”、“定義畫筆預設”等重要命令。
3、“圖象”菜單
如圖,它包含“調整”、“模式”等很重要命令,在圖像菜單中我們可以,調整色彩平衡、亮度、對比度、中間色調和陰影區等等。
4、“圖層”菜單
如圖,它也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命令。
關于“圖層”是學習ps很重要的一塊,后面的第四部分詳細入門筆記,我們會專門詳細介紹。
5、“文字”菜單
6、“選擇”菜單
如圖,它包含“取消選擇”、“重新選擇”、“擴大選區”、“反選”、“修改”、“變換選區”、“保存選區”、“載入選區”等命令。
選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塊,摳圖經常就會用到選區,工具箱里也有很多關于選區的工具,比如:矩形選框工具 、套索工具 、魔棒工具、 鋼筆工具、路徑選擇工具等等。后面的第五部分詳細入門筆記,我們會專門詳細介紹。
7、“濾鏡”菜單
如圖它包含很多很多效果,比如“模糊”、“扭曲”、“風格化”、“液化”、“增加光照效果”和“增加雜色”等等,這也是以后經常會用的一個菜單,里面有太多太多有趣的效果。
8、“視圖”菜單
如圖它包含“放大”、“縮小”、“屏幕模式”、“標尺”、“滿畫布顯示”、“預覽”、“色域警告”等命令。
9、“窗口”菜單
這個菜單主要的作用就是ps界面的布局,你想要界面顯示哪些板塊,就在命令前面打對勾即可。
10、“幫助”菜單
這個菜單你也看看就好,對于初步入門基本不會用到。
(三)、選項欄
如圖所示即為PhotoshopCS6 的工具選項欄,選擇不同的工具,工具選項欄上的設置項也將會有相對應不同的參數。
如圖,我們選擇的是“移動工具”,所以選項欄里全是“移動工具”的一些參數。當然,當你選擇其他工具的時候,選項欄里又是其他相對應工具的參數。
(四)、工具箱
如上圖所示,即為Photoshop的工具箱,包括矩形選框工具 、移動工具、套索工具 、魔棒工具、裁切工具、吸管工具、污點修復畫筆工具、畫筆工具、圖章工具、歷史記錄畫筆工具、橡皮擦工具、漸變工具、模糊工具、減淡工具、 鋼筆工具、文字工具、路徑選擇工具、矩形工具 、抓手工具、縮放工具等。
如果工具右下角有三角標記,也就是說這個工具是好幾個工具疊加起來的。比如,我選擇套索工具,然后單擊右鍵就會顯示這幾個疊在一起的工具。
注:工具欄里工具的快捷鍵:
矩形、橢圓選框工具 【M】
裁剪工具 【C】
移動工具 【V】
套索、多邊形套索、磁性套索 【L】
魔棒工具 【W】
畫筆工具 【B】
圖章工具 【S】
歷史記錄畫筆工具 【Y】
橡皮擦工具 【E】
模糊、銳化、涂抹工具 【R】
減淡、加深、海棉工具 【O】
鋼筆、自由鋼筆、磁性鋼筆 【P】
文字、文字蒙板、直排文字、直排文字蒙板 【T】
直線漸變、徑向漸變、對稱漸變、角度漸變、菱形漸變 【G】
吸管工具【I】
抓手工具 【H】
縮放工具 【Z】
臨時使用移動工具 【Ctrl】
臨時使用抓手工具 【空格】
有時候你會發現你使用不了快捷鍵,一般是因為你啟用了中文輸入法,關閉中文輸入法既可以使用。
(五)、浮動調板
如上圖即為調板,我們可以很方便的選擇“顏色”、“色板”、“樣式”、“圖層”、“通道”、“路徑”等等詳細命令。
1)、關于調板,它可以分離,也可合并,直接拖動調板標簽就可以。
2)、如果你將調板弄得亂七八糟,想要讓它復原,就按“窗口--工作區--默認工作區”或者“窗口--工作區--復位調板位置”即可。
3)、顯示/隱藏調板:Shift+Tab
(六)、狀態欄
如上圖,狀態欄包含:圖像顯示比例、文件大小、浮動菜單按鈕等。
PS的界面就這么多,各個版本界面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四、圖層基本認識
(一)定義
圖層:就是含有文字或圖形等元素的膠片,一張張按順序疊放在一起,組合起來形成頁面的最終效果。
圖層其實也很好理解,舉個例子:我要在透明的手機膜上畫一只貓,第一步,找一張手機膜在上面畫上貓的頭部,第二步,再找一張手機膜在上面畫上貓的身材,第三步,繼續找一張手機膜在上面畫上貓的尾巴,然后將三張透明手機膜疊起來,將得到一個完整的貓的圖形,其中每一張被畫了圖的手機膜稱作一個圖層。
為什么不用一張畫完,分成三張畫有什么好處?
分成圖層后,我可以單獨移動或者修改需要調整的特定區域,而剩下的其他區域則完全不受影響,這樣做會提高修圖的效率,降低修圖的成本。
圖像和圖層之間的關系:我們還是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明,三張手機膜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貓的圖像,最終疊起來之后的效果圖我們叫做圖像,而每一張單獨的手機膜稱作圖層(也就是說圖像包含了圖層,一個圖像可以有很多很多個圖層)。
(二)、種類
包括:背景圖層、普通圖層、文本圖層、形狀圖層、調整圖層和填充圖層。
1、背景圖層:就是你選來作為背景的圖層,我們一般不會移動背景,所以ps默認背景圖層被鎖定。因此在圖層面板我們可以看到最下面的一個圖層后面有一個小鎖,它就是背景圖層。(默認狀態下,背景圖層不可修改)
注:怎樣修改背景圖層
想修改背景圖片,就應該把背景圖片轉化為普通圖層,操作方法也非常簡單:雙擊圖層面板中的背景圖,然后在彈出的對話框單擊"好",就可以修改了(其實就是解鎖圖層)。
2、普通圖層:除了不能編輯的背景層,后來打開的圖片圖層都可稱作普通圖層。
3、文本圖層:只需要要使用文字工具,在圖形區點一下PS就會自動添加文字圖層。
4、形狀圖層:是使用形狀工具或鋼筆工具創建的圖層。形狀中會自動填充當前的前景色,我們也可以很方便地改用其他顏色、漸變或圖案來進行填充。
5、調整圖層:它不依附于任何現有圖層,總是自成一個圖層,如果沒有特殊設置,調整圖層會影響到它下面的所有圖層,它和普通圖層一樣,可以調整模式、添加或者刪除蒙板,也可以參與圖層混合。簡單地說它是調圖的一種方法,能做到無損調圖。
6、填充圖層:可以用純色、漸變或圖案填充。
(三)、圖層面板
圖層在ps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所以如上圖,在ps的默認界面右下方它獨自占了一個面板。
在圖層面板里,我們可以對圖層進行復制、刪除、移動、重命名、隱藏和顯示、鏈接、合并、鎖定、改變樣式、改變透明度、分組等等操作。
1、圖層的復制
1)、復制圖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選定要復制的圖層,然后按下快捷鍵Ctrl+J即可。
2)、通過“圖層--新建--通過拷貝的圖層”
3)、通過“圖層—復制圖層”
4)、在圖層調板中將圖層拖動到下方的新建圖層按鈕上進行復制。
2、圖層的刪除
1)、選擇圖層后按下Delete或BackSpace鍵刪除所選圖層。
2)、直接將圖層拖動到圖層面板上的垃圾筒也可刪除。
3)、通過“圖層--刪除--圖層”。
3、圖層的移動
直接選擇移動工具就可以對圖層進行移動,而借助上下左右鍵可以更細致的微調。
4、圖層的重命名
在ps中,圖層默認的名稱是“圖層1”、“圖層2”等,但時常我們修圖時有很多圖層,為了區分各個圖層,我們就需要給圖層重命名。
重命名的方法:在圖層調板中雙擊圖層名,將會出現輸入框,然后我們就可以切換輸入法來給圖層重新命名。(或者,按住 Alt 鍵在圖層調板中雙擊,操作界面會彈出一個對話框,然后我們也可以給圖層重命名。)
5、圖層的隱藏和顯示
點擊圖層前面的小眼睛圖標,就可以隱藏或顯示這個圖層。(按住Alt鍵點擊某圖層的小眼睛眼睛,將會隱藏除本層之外所有的圖層)
6、圖層的鏈接
鏈接就是將多個圖層捆綁在一起,一個圖層動,其他所有被鏈接圖層也動,這樣做的好處是,有些圖層的相對位置我們不想再改變,選擇鏈接后就可以實現。
方法:選擇多個圖層后,點擊圖層調板下方的鏈接按鈕,就實現了對所選圖層的互相鏈接。
7、圖層的合并
1)、如果要合并兩個圖層最簡單的操作就是按下快捷鍵Ctrl+E,要注意合并后圖層的名字和顏色是原來下方圖層的名字和顏色。
2)、如果要合并全部的圖層就按下快捷鍵Ctrl+Shift+E,它會所有沒有影藏的圖層合并。
為什么要合并圖層?
1).圖層占據大量存儲空間,合并后儲存會變小。
2).圖層過多不利于尋找和組織圖層。
8、圖層的鎖定
在圖層調板上四個鎖定按鈕,依次為鎖定透明度、鎖定圖像、鎖定位置和全部鎖定。
1)、鎖定透明度:將編輯范圍限制為只針對圖層的不透明部分。
2)、鎖定圖像:防止使用繪畫工具修改圖層的像素。
3)、鎖定位置:防止圖層的像素被移動。
4)、全部鎖定:將上述內容全部鎖定。
9、圖層的樣式
快捷選擇:雙擊圖層縮覽圖(只針對本圖層做的修改)
圖層樣式是PS中一個用于制作各種效果的強大功能,它為我們簡化許多操作,利用它可以快速生成陰影、浮雕、發光、立體投影、各種質感以及光景效果的圖像特效。
共有10種樣式
(1)投影:將為圖層上的對象、文本或形狀后面添加陰影效果。投影參數由"混合模式"、"不透明度"、"角度"、"距離"、"擴展"和"大小"等各種選項組成,通過對這些選項的設置可以得到需要的效果。
(2)內陰影:將在對象、文本或形狀的內邊緣添加陰影,讓圖層產生一種凹陷外觀。
(3)外發光:將從圖層對象、文本或形狀的邊緣向外添加發光效果。設施參數可以讓對象、文本或形狀更精美。
(4)內發光:將從圖層對象、文本或形狀的邊緣向內添加發光效果。
(5)斜面和浮雕:"樣式"下拉菜單將為圖層添加高亮顯示和陰影的各種組合效果
"斜面和浮雕"對話框樣式參數解釋如下。
①外斜面:沿對象、文本或形狀的外邊緣創建三維斜面。
②內斜面:沿對象、文本或形狀的內邊緣創建三維斜面。
③浮雕效果:創建外斜面和內斜面的組合效果。
④枕狀浮雕:創建內斜面的反相效果,其中對象、文本或形狀看起來下沉。
⑤描邊浮雕:只適用于描邊對象,即在應用描邊浮雕效果時才打開描邊效果。
(6)光澤:將對圖層對象內部應用陰影,與對象的形狀互相作用,通常創建規則波浪形狀,產生光滑的磨光及金屬效果。
(7)顏色疊加:將在圖層對象上疊加一種顏色,即用一層純色填充到應用樣式的對象上。從"設置疊加顏色"選項可以通過"選取疊加顏色"對話框選擇任意顏色。
(8)漸變疊加:將在圖層對象上疊加一種漸變顏色,即用一層漸變顏色填充到應用樣式的對象上。通過"漸變編輯器"還可以選擇使用其他的漸變顏色。
(9)圖案疊加:將在圖層對象上疊加圖案,即用一致的重復圖案填充對象。從"圖案拾色器"還可以選擇其他的圖案。
(10)描邊:使用顏色、漸變顏色或圖案描繪當前圖層上的對象、文本或形狀的輪廓,對于邊緣清晰的形狀(如文本),這種效果尤其有用。
10、圖層的填充和不透明度
不透明度調節的是整個圖層的不透明度,調整它會影響整個圖層中所有的對象,比如降低不透明度到0,那么得到一片空白。而填充是只是改變填充部分的不透明度,調整它只會影響原圖像,不會影響添加效果,比如已經給一個圖像添加了陰影效果,降低填充到0,填充的圖消失,但是圖層樣式陰影效果還在,這就是二者之間的區別。
11、圖層的分組
圖層的分組也很好理解,舉個例子,我們的電腦桌面放了太多的東西,一看起來太混亂,二找東西太不方便,然后我們就新建幾個文件夾,將桌面的東西分類整理,裝進文件夾。而圖層的分組也是一樣,由于有的圖像包含了很多個圖層,我們不便于準確尋找每個圖層,因此我們就分組,比如將文字分為一個組,將圖片分為一個組,將路徑圖層分為一個組等等。使用圖層組可以很好的解決圖層數過多、圖層調板過長的問題。
圖層是ps里非常重要的一塊,入門的話,大概掌握這么多就可以。
五、選區基本認識
(一)選區的定義
1、選區:在進行圖像編輯時,需要對圖層中某部分的像素進行處理,把這部分區域單獨選擇出來,選擇出來的這個部分就叫做選區。
注:選區是封閉的區域,它可以是任何形狀,但不存在開放的選區。
2、螞蟻線:在PS中,選區表現為一個封閉的游動的虛線的區域,由于選區虛線看上去像是一群移動的螞蟻,俗稱為螞蟻線。(如圖)
注:螞蟻線以內是選區范圍,也就是可以編輯的部分,螞蟻線以外是受保護的區域,也就是說這部分無法編輯。
選區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選擇圖層中的一個區域,舉個例子:我要將下圖中,圖像中間的一個小黃人取出來放在另一張圖片上,怎么操作?
我需要建立一個選區,可選方法和工具很多,我選擇“快速選擇工具”,然后框選中間的小黃人,得到一個螞蟻線包圍的選區,接著我就可以選擇“移動工具”,然后直接將小黃人拖入到另一張圖片上。
(二)、選區的種類
包括:規則選區和不規則選區
(三)、選區的基本性質
1、選區的建立
(1)、規則選區:矩形選框工具、橢圓選框工具、單行選框工具、單列選框工具。
上面這幾個選框工具用于建立比較簡單的幾何形狀的選區。
注:1)、以上每個選框工具在按住shift時,建立的都是正形選區(正圓、正方形)。
2)、以上每個選框工具在按住Alt鍵時,建立的都是從繪制選區中心擴展的選區。
3)、以上每個選框工具在按住shift和Alt時,建立的是從繪制選區中心擴展的正形選區。
(2)、不規則選區(任意選區):魔棒工具、套索工具、多邊形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工具、快速選擇工具、鋼筆工具。
上面這幾個選框工具用于建立比較復雜的幾何形狀的選區,先以“魔棒工具”來說明這些工具是如何來應用于選區的。
a、魔棒工具
比如:我要建立下圖中左邊這片葉子的一個選區,然后將這個葉子放到另一個背景里,這里就會用到魔棒工具。
魔棒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取同色。也就是說你點擊哪個地方的顏色,軟件就會自動獲取附近區域相同的顏色,使它們處于一個選區。
適用范圍:圖像和背景色色差比較明顯,或者背景色單一,或者圖像邊界清晰等。
原理:通過建立選區,復制選區或者刪除背景色來獲取圖像。
缺點:對散亂的毛發,有比較細致的邊緣要求的的圖形,摳圖效果不佳。
使用方法:點擊“魔術棒”工具,調整“容差”值,點擊背景色出現虛框圍住背景色,反選選區執行復制命令,即可摳出所需圖像。
其他一些利用魔棒建立選區來摳的效果圖:
b、套索工具
如圖,它用于建立自由形狀的選區。例如:這里隨意建立了一個像是毛筆字“山”的選區。
使用方法:在工作區按下鼠標左鍵任意拖動,松手后即可建立一個與拖動軌跡相符的選區。如果對選區不滿意,按Ctrl+z即可取消本次選取。
c、多邊形套索工具
它用于建立規則的多邊形選區。例如:這里隨意建立了一個像“魚”的多邊形選區。
使用方法:在工作區按鼠標左鍵任意點擊,前后兩個點擊點之間將形成一條直線,直到最后一個點擊點與第一個點擊點重合,即可形成一個多邊形的選區。如果對選區不滿意,按Ctrl+z即可取消本次選取。
(4)、磁性套索工具
它用于建立邊緣比較明顯圖像的選區,通俗的說就是,沿著物體邊緣移動鼠標,等起始點閉合,就會形成了一個選區。例如利用“磁性套索工具”建立如下的選區。
注:其實“快速選擇工具”和“鋼筆工具”也可以建立比較復雜的選區,尤其是鋼筆工具簡直是萬能的選區工具,這個留到以后再介紹。
2、選區的運算
如上圖,a.建立新選區,b.加選區,c.減選區,d.選區交叉。
a.建立新選區
b.加選區
c.減選區
d.選區交叉
3、選區的移動
首先確定當前選用選取工具,然后在選區內按下鼠標左鍵拖動到新位置,或者利用方向鍵進行微調即可。
4、選區的儲存
一張圖片中,當一個完整的選區建立后,如果你想保存下這個選區,直接點擊:“選擇---存儲選區”,如圖便會出現一個對話框,輸入文字進行名稱設置,點擊確定,存儲的選區就會隨著此圖片保存。(以后打開此圖片,就可以載入剛剛存儲的選區)
5、選區的載入
當需要載入存儲的選區時,直接點擊:“選擇---載入選區”即可。
6、羽化
羽化原理:是讓選區內外銜接的部分虛化,起到自然銜接的效果。
選區為什么要羽化:我們常常所處理的圖像都是都是點陣圖,所以在邊緣都會鋸齒,這讓圖像看起來很生硬,所以我們經常利用羽化來消除鋸齒。
羽化快捷鍵:Ctrl+Alt+D
取消選區的快捷鍵:Ctrl+D
選區也是ps里非常重要的一塊,它涉及到很多的工具,入門的話,大概掌握這么多就可以。
六、濾鏡基本認識
(一)、濾鏡的定義
濾鏡:是為了點綴和藝術圖片畫面的效果,用來實現圖像的各種特殊效果的。通俗的講就是把原有的畫面進行藝術過濾,得到一種更完美的展示。
(二)、濾鏡的種類
Photosho里濾鏡分為兩類:
1、內部濾鏡:也就是Photoshop自帶的濾鏡。
比如:抽出、液化、風格化、模糊、渲染、雜色等等。
2、外掛濾鏡:需要我們進行下載、安裝之后才能使用。
比如:卷頁、邊框、文字特效、泡沫、雨滴、不規則碎片、羽毛、自然天空、閃電、星群、拼圖等等。
注:
1、安裝外掛濾鏡時:一些外掛濾鏡會直接把濾鏡安裝在Photoshop目錄下,而有些外掛濾鏡不具備自動搜索Photoshop目錄的功能,所以必須手工選擇安裝路徑,安裝時注意裝在:Photoshop到Plug-Ins目錄下即可。
2、Plug-ins:插件
3、外掛濾鏡比較出色的有:Eye Candy4000濾鏡、KPT系列、extensis濾鏡、Page Curl濾鏡、Alpha Strip濾鏡、Mask Pro 2.0濾鏡等等。
(三)、濾鏡的一些具體應用
1、液化
主要作用是:對要處理的圖片局部放大、縮小、扭曲、變形等,例如人臉的變瘦變胖,眼球的突出及眼睛的變小等,實際的作用是扭曲圖像。
效果如下圖:
2、油畫
3、風格化
主要作用是:通過置換像素和通過查找并增加圖像的對比度,在選區中生成繪畫或印象派的效果。
效果如下圖:
4、模糊
主要作用是:使選區或圖像柔和,淡化圖像中不同色彩的邊界,以達到掩蓋圖像的缺陷或創造出特殊效果的作用。
效果如下圖:
5、渲染
主要作用是:使圖像產生三維映射云彩圖像,折射圖像和模擬光線反射,還可以用灰度文件創建紋理進行填充等。
效果如下圖:
6、雜色
主要作用是:捕捉圖像或選區中相異的像素,并將其融入周圍的圖像中去。
效果如下圖:
7、扭曲
主要作用是:對圖像進行各種扭曲,類似于印象畫派。
1、波浪濾鏡:使圖像產生波浪扭曲效果。
2、波紋濾鏡:可以使圖像產生類似水波紋的效果。
3、玻璃濾鏡:使圖像看上去如同隔著玻璃觀看一樣,此濾鏡不能應用于CMYK和Lab模式的圖像。
4、海洋波紋濾鏡:使圖像產生普通的海洋波紋效果,此濾鏡不能應用于CMYK和Lab模式的圖像。
5、極坐標濾鏡:可將圖像的坐標從平面坐標轉換為極坐標或從極坐標轉換為平面坐標。
6、擠壓濾鏡:使圖像的中心產生凸起或凹下的效果。
7、擴散亮光濾鏡:向圖像中添加透明的背景色顆粒,在圖像的亮區向外進行擴散添加,產生一種類似發光的效果。此濾鏡不能應用于CMYK和Lab模式的圖像。
8、切變濾鏡:可以控制指定的點來彎曲圖像。
9、球面化濾鏡:可以使選區中心的圖像產生凸出或凹陷的球體效果,類似擠壓濾鏡的效果。
10、水波濾鏡:使圖像產生同心圓狀的波紋效果。
11、旋轉扭曲濾鏡:使圖像產生旋轉扭曲的效果。
12、置換濾鏡:可以產生彎曲,碎裂的圖像效果。置換濾鏡比較特殊的是設置完畢后,還需要選擇一個圖像文件作為位移圖,濾鏡根據位移圖上的顏色值移動圖像像素。
效果如下圖:
至于外掛濾鏡,效果和內部濾鏡相似,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體會一下。濾鏡也是ps里非常重要的一塊,它涉及到很多特別棒的效果,入門的話,大概掌握這么多就可以。
就本人學習PS的經驗,前期隨便看看理論,主要還在于實踐操作,后期多練,多練,多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