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釋義:學禮則品節(jié)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1]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以立身。[2]
中文名
不學禮,無以立
出 處
《論語·季氏第十六》
作 者
孔子
特 色
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出處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 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 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不聞過庭語:講的是 孔子和他兒子孔鯉的故事,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么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么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么會說話)?”“是”,“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學禮。”
【學禮】《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內(nèi)中單說孟孫無忌,乃是仲孫玃之子,仲孫蔑之孫。玃在位之日,慕魯國孔仲尼之名,使其子從之學禮。”
譯文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一是該學詩,二是該學禮,三是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孩子。”
作者
《論語》是 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 易經(jīng)》、《春秋》并稱“ 四書五經(jīng)”。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啟示
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做什么事情,先學會做人! 《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 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真實教誨,以禮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請和我一起朗誦一遍——不學禮,無以立!“孔融讓梨”—— 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禮儀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隨著社會交往的日益擴大,真誠、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禮儀已成為擴大交流、增進友誼、加強合作、促進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我們學生應互相理解、寬容待人。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這樣使班級更團結(jié)、友誼更深厚。我們將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于未來,無負于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讓我們一起記住“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只有簡單的六個字,卻含義深刻。 孔子說:“做人要有禮,沒有禮,怎么來做人啊!”夫子的確是夫子,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書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禮是作為一個健全人所 必須的素質(zhì),一個人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好,盡管 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
但是這里的“不學禮,無以立”。是“禮”而非“理”。我們現(xiàn)在大說特說不學禮如何如何,可又有誰去看《 禮記》,又有誰去了解傳統(tǒng)的禮節(jié)?有人說這都是以前的東西了。可這為什么會成為以前的而不是現(xiàn)在的將來的?還不是我們丟棄了它,我們沒有去學禮!禮已失,禮已棄。問天下何人祭祖?幾人守孝?幾無人也!或許把“禮”理解成“禮”有些片面,但是這的的確確是個事實啊。
西周初年,周公制禮,為社會運轉(zhuǎn)訂立了嚴密的人倫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禮制”由此傳揚千年,成就了我國“禮儀之邦”的美名。孔子云:“不學禮,無以立。”將“禮”的學習視為做人的“需修課程”,以此強調(diào)禮制學習的重要。如今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腳步雖快,但精神文化卻未曾跟上,我國正應學習“禮制”,夯實發(fā)展的精神基礎。
不學禮,自身不立。對于個人來說,最重要的“禮”,應該是我們?nèi)粘I钪写私游锏摹岸Y貌”。“禮貌”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文明規(guī)范,它展現(xiàn)著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zhì)。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交網(wǎng)絡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與他人相處,若是忽略“禮貌”,無異于違背了社會交往的法則,關死了交際的通道。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禮貌”是你獲得他人幫助的需需。東漢末年,劉備出身不高,卻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禮賢下士“甚得眾心”,獲得眾人支持。可見,對于個人來說,代表“禮”的禮貌是成就個人事業(yè)的重要組成。
不學禮,政府不立。對于政府來說,最重要的“禮”,應該是我國傳承多年借助儀式展現(xiàn)“規(guī)矩”的“禮儀”。西漢開國,劉邦廢除繁瑣秦禮,但由于君臣禮節(jié)不嚴,由叔孫通召集儒生共訂禮制,從此親貴功臣謹守禮儀,顯示出規(guī)整的景象。這里的“禮儀”,就是指禮節(jié)儀式,其重點在于通過規(guī)整的儀式教導群臣嚴守規(guī)矩。封建制度雖然在我國早已成為歷史,但“守規(guī)矩”卻依然是政府開展工作的底線。孟子曰:“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我國部分地區(qū)官員存在“四風”弊病,甚至墮落腐化,正是忽視規(guī)矩的體現(xiàn)。對于政府來講,應該重新學習“禮制”中蘊含的守規(guī)矩思想,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開展工作,才能真正獲得長治久安。
不學禮,國家不立。對于國家來說,最重要的“禮”,應該是在與國外溝通交往中塑造形象的“禮節(jié)”。“禮節(jié)”是展現(xiàn)禮貌的形式,各國“禮節(jié)”各異,只有遵守他國禮節(jié),才能彰顯我方禮貌。我國雖然被譽為“禮儀之邦”,但近年來部分游客在出國旅行中,卻是罔顧“禮節(jié)”:不是在莊嚴肅穆的教堂中大聲喧嘩,就是在自助餐廳中浪費食物。這種種行為都是對我國“禮儀之邦”形象的抹黑。對于國家來說,講求“禮節(jié)”無比重要,它是我國開展國際交往的關鍵元素,國人若是不能改變自己忽視他國禮節(jié)的行為,我國游客出行需然受到他國排斥、拒絕,長此以往,我國的國際地位甚至也會因此一落千丈。
左傳有云:“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無論是對個人、政府,還是國家來說,它都極為重要。“不學禮,無以立。”是孔子教育其子孔鯉的名言,這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學禮”的重要性,更提醒我們,作為最好的老師,父母應該從自身做起,對子女起到教育作用,喚起社會對“禮”的重視,營造社會“學禮”的氛圍。相信通過這份努力,我國的精神基礎需然夯實,一個復興的大國需然由此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