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說的“沒有”,指的是這些事情依舊在發生著,但我對它們的理解方式、想法、情緒反應,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選擇和決策卻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于是我的狀態也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而這一轉變的根源,就在于心智模式的升維。
2.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像是我們內在的“信息處理器”,它會對我們從外界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工。雖然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但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有不同的理解,這種從外在客觀世界到個人主觀理解的加工過程及結果,取決于我們自己獨特的心智模式。而最終,它又會以不一樣的念頭想法、情緒感知,以及行為和決策表現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和關系中,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人生走向和生命質量。
3.你的負面情緒也正是你的深層需求。
4.人性的特點就是短期內自我保存的傾向,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確保自己在短期內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傾向。這個傾向,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的“出廠設置”,而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會圍繞這個“設置”不斷展開。
5.盡力保證短期內的生存和繁衍,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出廠設置”。而這種出廠設置與其他因素一起,就形成了對人們非常重要的四個影響。第一個影響:讓我們厭惡風險,追求確定性。第二個影響:追求物質和財富。第三個影響: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被孤立,追求合群。第四個影響:與他人比較、競爭,追求成功。
6.在“自我保存”的人性特點之外,還普遍存在著另一種非常強烈的人性特點,那就是活出自己的天賦、價值、潛力和意義的強烈傾向。
7.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組互相沖突的力量,這組力量中的一股力量出于恐懼而追求安全與防御,傾向于退行,執著于過去,害怕脫離與母親的子宮和乳房的原始聯系,害怕嘗試和冒險,害怕危及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害怕獨立、自由、分離;另一股力量則驅使著個體走向完整的、獨特的自我,推動其所有能力的充分發揮,使其在接納自身最深層的、真實的、無意識的自我的同時,自信地面對外在世界。馬斯洛認為,這組防御性力量與成長性力量的持續沖突和基本困境,正是植根于人類最深層的本性,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會永遠存在。
8.“自我保存”的人性特點,是一種傾向和本能,“自我實現”的人性特點,也是一種傾向和本能,它們都是我們作為人而具有的不得不如此的傾向和本能。而后者不僅是人的傾向和本能,同時也是人與其他生物的重要區別之一。對“自我保存”的滿足,能夠帶來解脫和放松;對“自我實現”的滿足,則能讓我們的內心獲得更為深刻的幸福、平靜、富足。
9.如果你發現在你心中始終有揮之不去的困惑,比如“難道我就這樣過一生?”“我好難受啊”“這樣的生活真沒意思啊”,或是持續不斷的內心沖突、強烈的精神內耗,甚至是時而感到的痛苦——那種感覺自己被束縛、被限制、被壓抑的痛苦,可能就意味著你“自我實現”的傾向和沖動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烈。通常來說,在兩種人性本能中,“自我保存”傾向往往占據上風。
10.保留對正常需求的滿足,同時對超過正常需求的欲望保持警覺。
11.按照親身體會,我們感受到的痛苦大抵是這三類:第一類是身體上難以消除的疼痛或不適;第二類是由身體上難以消除的疼痛或不適所引發的心靈和精神上的痛苦;第三類是因為遭遇外在沖突、分離、得不到、背叛、損失、失敗、被批評、被惡意攻擊、內在沖突與糾結、迷茫、嫉妒等產生的心靈和精神上的痛苦。
12.刷視頻、打游戲、喝酒,做這些事的確能幫我們遠離現實中的問題或痛苦,當沉溺在這些事情中時,我們的意識會被弱化,這樣一來,我們心靈和精神上的痛苦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13.臣服并非意味著我們不再做任何改變,它說的是我們的心境。在心境上,我們要有全然接納和順應的狀態。但在行動上我們依然可以積極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臣服不是“躺平”,它和解決問題的行動并不矛盾。“痛苦不可避免,但折磨大可不必。”當我們選擇了臣服,痛苦可能依然還在,但折磨卻會消逝得無影無蹤。
14.詩人濟慈說:“生活是一條修煉靈魂的山谷。世界如此需要痛苦和麻煩,來練就一份智慧,將之鍛造為靈魂。世間即一所學校,人心在其間用上千種不同的方式體會受傷。”
15.在這里,我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完成轉化的非常簡單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向自己提問:“如果這份痛苦是上天給我的禮物,它是個怎樣的禮物呢?”
16.那些持續困擾我們的問題和痛苦,就像打開我們內在潛能的鑰匙,它們的出現意味著我們還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還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如果選擇逃避,這些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相反,一旦直面它們,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就等于開啟了提升內在潛能的旅程。最終,在把這些問題和痛苦解決之后,我們可以更好地調動內在潛能,實現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得到與這些痛苦相應的禮物。
17.如果在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時,不做好壞之分,不設二元對立,是不是就意味著不再有痛苦和快樂的分別了?
18.當我嘗試不再給它們貼任何標簽,并把它們都當作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把這個過程當作生命中一段再正常不過的旅程,我發現,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消失了,身體上的痛苦也減弱了。
19.把它們都當成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體驗,區別只是風景不同而已,那么,我們的心靈就會進入一種無好無壞、無憂無喜的狀態。這種寧靜、喜悅、自在的境界與我們平時所追求的快樂和幸福是不一樣的。
20.到達這一境界的人,接納一切,所以難得不喜悅。當我們不再介意會發生什么,當我們接納一切,就會進入“日日是好日”的人生境界。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有不同風景的旅程,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獨特滋味。在下雨的旅程中聽雨,在下雪的旅程中觀雪,在夏天的旅程中體會酷暑,在冬天的旅程中感知寒冷。這樣一來,日日變化,日日是好日。
21.享受生活或在生活中受苦的根本區別在于:如果你心甘情愿地投入任何事情,那就是你的天堂;如果你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任何事,那就是你的地獄。
22.如果這時生活還沒把他逼到絕境,他想要的就只是逃離現在的工作,至于去向哪里,他也不知道;而如果生活恰巧逼了他一把,讓他必須做出選擇,那么他大概率會在慌亂之中稀里糊涂地做出決定。這樣的選擇,結果可想而知,大多不如人意。這就是做選擇的第一層級——頭腦混沌,內心糾結。
23.做選擇的最高層級不是非常理性、條理清晰的權重,而是尊重人、以人為本、讓人成為自身本質上、內在所是的人的“內外匹配法”。正如馬斯洛所說:“一個人越是了解他的本性,他深蘊的愿望,他的氣質,他的體質,他尋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滿足,他的選擇也變得越理所應當,越自動化,越成為一種副現象。”
24.山本耀司說過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在工作、旅行、參加各種活動、培訓、談戀愛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會跟我們發生碰撞,于是我們就有機會去看到“自我”的各種反應,包括情緒、想法、感受、行為等。這些反應都是我們認識“自我”的重要素材。
1.在“條理清晰”這一層級,還有一個比“優劣比較法”更好的方法,它就是“權重比較法”。
2.內心澄明時,我們就會使用不一樣的方法:內外匹配法。內外匹配法的關注點和出發點不再是外在選項的好壞和高下,而是做選擇的人究竟是什么樣的,有哪些需要和渴望,有哪些熱情與特點。在做選擇前,我們的出發點和關注點應該放在對自我的認識與了解上。然后,基于此,再去看看哪些外在選項最匹配獨特的自我。所以,做選擇的最高層級不是非常理性、條理清晰的權重,而是尊重人、以人為本、讓人成為自身本質上、內在所是的人的“內外匹配法”。
3.一個人越是了解他的本性,他深蘊的愿望,他的氣質,他的體質,他尋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滿足,他的選擇也變得越理所應當,越自動化,越成為一種副現象。
4.什么是人生愿景?簡單來說,就是我想要什么樣的人生以及我究竟想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5.價值觀說的是在這個世界上,什么對我最重要。核心價值觀說的是,在我的價值觀里,哪個價值觀對我最重要?最不可或缺?如果失去了它,我就再也無法成為我。
無論是財富、金錢,還是健康,都不會成為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因為它們都是“手段”和“途徑”,通過它們,你才能夠獲得對你而言最為重要的東西。所以,那些你要借由財富、金錢、健康去獲得的東西,才是你的核心價值觀所在,比如:愛、寧靜、豐盛、自由等。
6.一切絕望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們無法成為自己。
7.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心的聲音。
8.我只不過是許多鏡子的集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有望于我的東西。
9.所有這些“你應該……”還會慢慢內化成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以至于我們自己也很難分清我們頭腦和心中的聲音,哪些是我們自己的,哪些是來自外界的“你應該……”。就像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揉在一起,時間久了,再也分辨不出它們原本的顏色,最后都成了灰乎乎的一塊。這就是“你應該……”對我們施加的封印。
10.與真實自我的失聯就意味著我們生命力的源泉被切斷,這也是導致我們總在糾結、痛苦、煩躁,陷入各種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最初我們又是如何被“你應該……”封印的呢?主要是由四個關鍵原因所致,分別是: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安全感的缺乏、總想被別人喜愛,以及害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12.思維邊界,說的是我們對人或事所做的各種不真實、不客觀,并能將我們束縛住的思維假設。這種思維假設往往是我們意識不到的,但它會阻礙我們實現目標,會讓我們不時地陷入痛苦,并將我們牢牢困住。
1.思維邊界之所以會把我們困住,是因為它代表的不是客觀世界的現實,而是我們的頭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假設。這種假設是對客觀世界進行扭曲后產生的不真實、不客觀的狹隘框架。
2.頭腦中的這些思維邊界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有五個原因,分別是:原生家庭的影響、過往經歷所形成的解釋框架、集體的思維邊界、偷渡而來的觀念,以及強大的路徑依賴。
3.如果我們的覺察能力足夠強,能跳出來站在自身之外審視自己,就像以人類的視角來觀看螞蟻一樣。這時,我們就會發現思維邊界的形成過程也遵循著路徑依賴的法則。
4.轉化或打破思維邊界的三個簡要步驟。第一步:要清楚地知道思維邊界真實存在,透過表面現象看到正在發生作用的思維邊界。如果某些問題或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在你身上,其背后就很可能有思維邊界在作祟。第二步:檢驗某個思維假設是不是思維邊界。那些不合理的、不真實、不客觀的思維假設才是思維邊界。第三步:用一個更合理的想法去替代不合理的思維邊界。
5.積累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只有在經過自己的真實體驗和閱歷后,才能真正被我們理解,這時我們在過去所學的知識、方法、理論才能與我們的真實體驗和閱歷融為一體,并最終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這時,智慧就開始形成。
6.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頭腦中能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動的能力。
7.我們與生俱來的優點,其背后正隱藏著我們與生俱來的缺點。而我們與生俱來的缺點背后,也隱藏著我們與生俱來的優點。們感受到的、看到的自己身上的每一個缺點,也都對應著一個優點。因此,我會說,人沒有優缺點,只有特點。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特點,都有兩個面向,一個面向會帶來好處;另一個面向則會帶來煩惱和問題。前者被我們稱作優點,后者被我們看作缺點,但從本質來說,它們只是同一個“體”的兩個“面”而已。
8.當我們為自己和別人的負面行為感到懊惱、厭惡、憤怒時,可以去想一想這個負面行為背后還隱藏著怎樣的正面需求。如果能找到這個正面需求,我們就能把負面的行為轉變為正面的行為。
9.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正向需求就像一個嘴巴很笨的小孩,他無法用清晰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找“行為”和“情緒”充當“信使”,借由它們去表達。對待負面行為或負面情緒的正確方式:首先要感謝它“送信”,然后打開“信封”,仔細閱讀內容,真誠地接受它。
10.負面情緒之所以無法消退,負面行為之所以無法改正,從本質來說,都是因為我們沒能看到隱藏其后的深層需求。而一旦看到這些需求,并滿足了它們,以前那些常常出現的負面情緒和負面行為就會消失不見。與此同時,因為看見并滿足了自己的深層需求,我們也會越來越完整、越來越合一。
11.任何人都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條線或一個面,而是一個體,一個非常復雜的體。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不一樣的維度,以及很多不一樣的特點。這些特點又包含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
12.用“灰度哲學觀”看人,實際上就是讓我們用更符合客觀真實的視角去看待每個人身上的復雜人性,不論他是偉大的還是平凡的,勇敢的還是軟弱的,在他的身上始終都有著人的弱點、人的優點,同時也有著各種不為人知的痛苦、脆弱和陰暗面。
13.世界的本質特性是變化與運動,世界始終在運動和變化中,所以轉化一直都在發生。只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察覺不到而以為轉化并不存在。
14.我們用“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看待事情,看到要么是不想要的“壞事”,要么是很想要的“好事”,遇到壞事時會痛苦,得不到好事時也會煩惱。然而,如果我們運用“相互轉化觀”看待事情,看到的是好事中蘊含著壞事,壞事中也蘊含著好事。長此以往,我們的心境會越來越平和,痛苦和煩惱也會越來越少。
15.看待選擇:你永遠都有選擇。
17.如果在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時,不做好壞之分,不設二元對立,是不是就意味著不再有痛苦和快樂的分別了?
18.當我嘗試不再給它們貼任何標簽,并把它們都當作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把這個過程當作生命中一段再正常不過的旅程,我發現,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消失了,身體上的痛苦也減弱了。
19.把它們都當成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體驗,區別只是風景不同而已,那么,我們的心靈就會進入一種無好無壞、無憂無喜的狀態。這種寧靜、喜悅、自在的境界與我們平時所追求的快樂和幸福是不一樣的。
20.到達這一境界的人,接納一切,所以難得不喜悅。當我們不再介意會發生什么,當我們接納一切,就會進入“日日是好日”的人生境界。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有不同風景的旅程,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獨特滋味。在下雨的旅程中聽雨,在下雪的旅程中觀雪,在夏天的旅程中體會酷暑,在冬天的旅程中感知寒冷。這樣一來,日日變化,日日是好日。
21.享受生活或在生活中受苦的根本區別在于:如果你心甘情愿地投入任何事情,那就是你的天堂;如果你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任何事,那就是你的地獄。
22.如果這時生活還沒把他逼到絕境,他想要的就只是逃離現在的工作,至于去向哪里,他也不知道;而如果生活恰巧逼了他一把,讓他必須做出選擇,那么他大概率會在慌亂之中稀里糊涂地做出決定。這樣的選擇,結果可想而知,大多不如人意。這就是做選擇的第一層級——頭腦混沌,內心糾結。
23.做選擇的最高層級不是非常理性、條理清晰的權重,而是尊重人、以人為本、讓人成為自身本質上、內在所是的人的“內外匹配法”。正如馬斯洛所說:“一個人越是了解他的本性,他深蘊的愿望,他的氣質,他的體質,他尋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滿足,他的選擇也變得越理所應當,越自動化,越成為一種副現象。”
24.山本耀司說過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在工作、旅行、參加各種活動、培訓、談戀愛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會跟我們發生碰撞,于是我們就有機會去看到“自我”的各種反應,包括情緒、想法、感受、行為等。這些反應都是我們認識“自我”的重要素材。
1.一個人越是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情緒就越是焦躁不安、浮躁難耐,不論他想做什么,都很難做好,常常事與愿違。
2.人本能地有一種“自我保存”的傾向,而這個傾向又會給人帶來四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厭惡風險,追求確定性;追求物質和財富;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被孤立,追求合群;與他人比較、競爭,追求成功。一個既追求確定性,又追求物質財富,同時還總與他人比較,追求成功的人,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呢?他一定會有急功近利的行為方式。
3.急功近利和即時滿足是我們最大的特點。
4.在人類本能與時代特點的互相影響下,人們逐漸分成了兩類。
第一類是“短線思維者”,他們想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足夠大的收益、成長和利潤,他們是人群中的大多數。
第二類是“長期主義者”,他們不急于在當下獲得足夠大的收益、成長或利潤,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長期努力,能在未來擁有更大的收益、成長或利潤。
“短線思維者”可以被分為三種:機會主義者、速成主義者,以及猶豫的人。這種思維模式會給他們帶來兩方面后果。一是無法全情投入當下、感受當下、享受當下;二是無法有效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
5.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長期主義者,不僅要做到“長期”,還要關注“長期”投入的價值。否則,就會成為一個表面上的長期主義者。這種長期是沒有意義的,是無法讓你成功的。
6.心錨效應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屬于條件反射的一種形式,它說的是:人的某種情緒與行為和外界的某個事物產生連接,從而產生的條件反射。
7.這種心境被我簡化成了一種人生觀——“既認真,又不認真”的人生觀。什么意思呢?對過程認真,對結果不那么認真。對當下認真,對過去和未來不那么認真。對自己的成長認真,對身外之物不那么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