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屏
“久等了!簡法APP正式上線啦!”
再看大家分享的關鍵詞,“知識”、“變現”是命中最高的兩個,作者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一款明星產品“得到”。
“得到”是互聯網知識分享類品牌“邏輯思維”的一個衍生產品,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為專欄訂閱,平臺與專欄作者五五分成,其中由李笑來老師主持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成績最好,有著超過10萬人的付費訂閱——可謂移動互聯網知識變現的教科書案例。
同為知識變現平臺,“簡法”借鑒了前輩大部分的產品形態,包括:專欄訂閱、短音頻內容、官方邀請作者等;而“簡法”在官方公號推文中亦強調了自己最大的產品區分點:垂直——法律垂直領域的首個知識付費平臺。
在互聯網市場上,“垂直”是一種經典而聰明的打法:在已經被驗證的市場區域,通過深挖細分領域用戶,避開與巨頭正面競爭,切分出一塊自己專精的優勢領域?!昂喎ā边x擇圈地法律領域,利用自己在行業內的信息、人脈優勢,后發但未必不能先至。
當然,取巧戰術也存在天然弊端,“垂直”意味著市場縮減,目標用戶從普遍被篩選為特定人群,內容的口味、付費習慣恐怕更加刁鉆?!昂喎ā睙o疑為法律人提供了一個邏輯合理、功能齊全的知識交易平臺,但
這塊市場能否熙熙攘攘,尚未可知。
“簡法”打出“法律人的成長加速器!”Slogan,確立了法學生、法官檢察官、執業律師等法律從業者為自己的用戶群體;提出“效率、深度、實用”這“法律人成長過程中”獲取知識的三大痛點,劃定自己所欲迎合的市場需求。
查看“簡法”官方微信公號,賬號主體“廣州律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11日,直至APP公測的3月份才完成公號的注冊、認證,公號推送消息記錄還沒超過10條。據官方消息,“簡法”自2017年3月28日開始公測,而后獲得近萬人的安裝、近10萬的付費充值——作為一個從公司到APP都新生不久的產品,成績算得上優秀。
這個數據背后有兩個原因:
其一,“簡法”團隊邀請首批入駐專欄作者,其中不乏在在互聯網內容圈子內享譽已久的“網紅”法律人,自帶的粉絲流量、個人品牌背書;
其二,“簡法”的產品形態在法律行業內很新鮮,并且APP的界面設計、操作流程在眾多不那么精致的法律行業APP中也很能令人眼前一亮,接觸到發布信息的法律人大都有動力下載來“嘗鮮”,希望“簡法”團隊能夠利用好這一波紅利。
再看“簡法”APP內呈現的數據:
截止2017年4月9日,現有的15個專欄中,訂閱量最高的“今日法聞”,作者是簡法編輯部,免費提供;
其余專欄的定價皆為¥119/半年,其中訂閱量最高“法律相對論”,作者陳少文老師,但也不過107人而已;
知乎大V徐斌、邏格斯兩人的訂閱量加起來也沒過百,而徐斌律師一人在知乎的粉絲就突破了百萬;
法律圈的微信大號作者桂公子、CU檢兩人的訂閱量加起來甚至沒過五十,兩位前輩的微信文章閱讀量經常破萬,背后的粉絲也不會少。
可以看出“簡法”作為一款“法律垂直領域”知識變現產品的劣勢。
第一,生產。作為知識平臺的生產者,自己本身需要較強的營銷能力、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夠獲取更高的訂閱量、并保持專欄的持續輸出;同時專欄形式輸出,還要求作者對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才能保證用戶對專欄內容前后連續、統一的期待。
對于符合上述條件的法律人而言,在法律行業內有更直接的變現渠道;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法律知識,同樣的時間消耗,在法律實務工作中可能產生更多的協同效應、資源交換,這是知識變現平臺所無法提供的附加價值。
如果平臺促成的交易模式無法抹平法律知識生產者的回報落差,很容易導致生產者喪失動力,乃至流失。
第二,定價。作為付費商品的法律知識,想要覆蓋更多的潛在用戶,需要做到足夠普遍,犧牲一定的專業程度、具體程度。然而法律又是一門倚重實踐的社會科學,具體到個案的法律知識,最具有實用價值,但幾乎沒有普遍價值。
所以“簡法”APP上主推的欄目,可能會逐漸集中在法律人文(比如陳少文老師的“法律相對論”、CU檢的“一起CU發”)、職場成長(比如邏格斯“法律的階梯”、王宇的“青年律師成長階梯”)、輔助技能(比如羅藝的“演講助力律師職場、鎬贊的“用Mac打造高效工作流”)這些更去專業、更抽象的法律知識。
但是這類“普適”的法律知識,有一定從業經驗的法律人未必愿意買單,同時單價也很難賣高,繼而就很可能面臨前面提及的“平臺上的知識變現”不如“法律行業的直接變現”的矛盾。
第三,消費。“簡法”平臺鎖定的消費者中,律師、法官檢察官無疑是最具付費能力的群體,但也恰好最缺少消費的時間、動力,尤其是面對這種虛擬化的學習方式——看了一天電腦實在是看不動了;至于學生群體,有付費的沖動,但是付費能力稍弱,并且在“簡法”針對學生群體設立的考試輔導、職業規劃等板塊,同類競品太多,“簡法”在內容積累、垂直程度、師資配置方面都沒有優勢。
最后來總結一下。
“簡法”所提供的法律知識變現平臺,對于“普適”類法律“輕”知識而言,可謂捷徑,借助平臺本身的宣傳、生產者的聚合品牌,鎖定了準確的用戶群體,并提供了不錯的交易工具;但是對于“專業”類的法律“重”知識而言,短期內生產者的投入與產出會有較大落差,可謂彎道。
當然,站在法律從業者的角度,作者以為彎道的意義更大,因為在法律行業中確實缺少“專業”知識、經驗更高效率、更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簡法”提供了這種可能性,但是這塊市場能否成功激活,還需要看團隊的運營能力。
“簡法”公測期不長,短期運營數據不俗,但是截止今天(2017年4月9日)APP內的訂閱數據不容樂觀。公測期的數據,很大程度是由于專欄作者的流量嫁接;但是平臺本身太新,缺乏流量積累,后續沒有出現爆發;而平臺本身的引流、運營能力,才是產品真正能夠在后期健康增長的關鍵。從“簡法”目前表現出來的產品設計、資源組織能力,作者以為其團隊的運營能力還留有后勁,期待“簡法”接下來有更精彩的表現。
個人公號:吳皓的備份,期待我們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