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中常常會碰到兩種狀況,一種是產品同質化嚴重,我的的產品和別人的產品競爭起來優勢沒那么大, 第二種是產品有優勢,但消費者好像感覺不到它。
解決這個問題的常見思路是直接告訴消費者答案,你可以直接描述產品。
除此之外之外,還有什么新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么?這就是梯子理論。?
所謂梯子理論,指的的是從產品到用戶,同一個產品的屬性可以用四種方式影響客戶的感知。
梯子理論的第一層是產品屬性,即為你的產品到底有什么屬性,什么功能賣點?它描述的是一件事物直接帶來的結果。?
第二層是利益,就是產品的這個功能可以給用戶帶來什么利益?
第三層是心理利益,即這個產品利益可以幫消費者達成什么目標?它反應的是消費者內心想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
第四層,是用戶的價值觀,即消費者心里覺得什么更加重要,我為什么要在乎這個利益?
這四個層級對應不同的文案制作思路,從表面到深層逐層遞進,每一個層級都可以得到一個文案的創作方向。
了解了這個工具,那么如何去使用它呢?這里面一般包含兩個大的問題:
問題一,如何根據產品屬性畫出梯子圖?
問題二,如何根據梯子理論制定合適的文案?
梯子理論的本質,是實現產品和用戶的匹配,實現產品功能和用戶需求得鏈接,從產品最初被加工出來,到最終找到用戶在乎得事情,這之間有很長一段路。
你的產品有什么,這是你的事情,消費者關心的是:你說的跟我有什么關系?這對我有什么好處?前者與后者之間有巨大得鴻溝,要想彌補這一部分差距,建立消費者和營銷者之間的聯系,就需要用到梯子理論。
你的產品有什么,對應梯子理論的第一層——產品屬性。
我在乎什么?為什么在乎?對應理論的第四層——價值觀。?
在產品屬性與價值之間,是利益與心理利益兩個層級,從上到下,層級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不斷深挖,從因到果,連續問為什么?比如,是因為產品有某種屬性功能,所以它可以帶來某種結果,帶來某種利益。
那么消費者為什么想有這個利益呢?是因為有這個利益,消費者心理會產生某種感受。
那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利益呢?是因為消費者有一種價值觀,他想有XX的生活與價值信念。
這些層級組合起來就像是一把梯子,每一個層級就像臺階,把產品輸送到消費者大腦里。
看上去這個好像不難理解,那么我們為什么需要這個理論呢?
是因為在傳統營銷里,普通人往往只關注了有什么what,忘記了為什么有why。
如果營銷只有what沒有why,就缺少了告訴消費者購買的原因,沒有給他們購買的理由,那么,消費者在做決策得時候心里就會產生類似疑問:市面同類產品那么多,為什么我只買你們這個產品呢?
如果沒有what只有why,消費者就會覺得是單純賣情懷,搞情感,缺少真實可感的東西,營銷廣告顯得沒有說服力,文案會變得假大空。
因此,這二者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給出了從做什么到為什么的邏輯體系,解答了消費者購買的原理。有了它,根據不同層級設置不同的營銷文案,你才能有效跟消費者進行溝通對話。
也許你以為這就是梯子理論,那你可就錯了,傳統思路是找到了為什么這種深層次的原因,就根據它做營銷就好了。
并非如此,梯子理論得正確使用方法,是在于他覆蓋了不同的客戶,每一個消費者在購買時的動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在意的東西不一樣。
而如何找到消費者在意得東西呢?那就是用戶訪談,根據梯子理論做用戶訪談,每一個層級都調查背后深層次的原因。
比如調研客戶說他喜歡好看好吃的蛋糕,這不僅僅是告訴你,你應該去做好看好吃屬性的蛋糕,更進一步得,你就應該繼續探究,為什么他們會在乎好吃好看呢?這個問題得答案就因人而異了,比如因為好看的蛋糕顯得有面子這種回答,得到不同人的回答,你就能發現用戶在乎得不同的利益。
那再進一步,你應該問,為什么你會在乎這個利益呢?你會發現消費者的回答還是不一樣的,是因為以前沒有滿足,是因為別人都擁有我沒有,等等之類的回答。
這些不同的回答,對應的不同的場景,對應不同的營銷策略,找到消費者在乎得關鍵點和原因,找到消費者頭腦中在乎的東西,而不僅僅只是你自己想到的東西,制作不同的廣告創意去打動消費者。
如果你覺得梯子理論只有這一個作用,那你就又太小看它了。
解決了找營銷思路之后,新的問題又出來了,我怎么去選擇哪一個是更好的呢?梯子理論中的那一層更符合我的消費者胃口呢?
一般人說肯定是選越深層次的越好呀,用價值觀創作文案,肯定比用屬性創作文案要好呀。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實際上,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選擇。
梯子理論的基本規律
從下往上,信息越來越靠近產品屬性,簡單易懂,更加容易找到真實可感的事物,更容易被驗證,給人的感覺更加可信,更容易理解。但是它同時也有缺陷,就是越往上,給人的動機越不明顯。
從上往下,信息越來越靠近用戶,更加容易喚起心理動機,但它的缺陷是可信度會變低。
當產品對于消費者來說很少了解到,屬于新產品新概念時,營銷應該重點關注在讓別人理解產品,提供盡可能真實可感的證據增加可信度,文案營銷應該偏向于梯子理論往上;
或者產品已經對消費者來說司空見慣,傳遞的是一個人人都認可,都想要去實現的價值觀時,這時營銷也應該側重于往上走,告訴大家你有達成這個目標的好的解決方案,解決產品還沒有完成的可信度(有什么產品可以證明你說的)和理解問題(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當產品本身對于消費者來說非常容易理解和相信時,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通過營銷解決用戶的動機問題,告訴大家為什么要去買,這時的營銷應該往下走,側重于價值觀挖掘;
或者產品本身已經在市場上有成熟的競爭對手了,往往需要挖掘消費者的動機,改變他們的觀念,從而選擇新的產品。
一句話總結,就是產品缺乏信任,沿著梯子往上走,產品缺乏動機,沿著梯子往下走。
總結來說,梯子理論提供了產品營銷的方向指導,在營銷時,分析產品是需要解決消費者理解和信任得問題,還是選擇動機的問題,如果是前者,就順著梯子往上走,如果是后者,就順著梯子往下走,根據產品的競爭階段與市場的同質化程度進行突破,從產品屬性到心理動機,建立全流程的通道。
tips:用梯子理論建立信任得好方法:嘗試把梯子得第二層、第三層,即產品的利益與心理利益變成產品的定位點,把產品的屬性變成定位的支撐或證據,有論點,有論據,營銷說服的邏輯才說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