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思維課”——到自然界去“旅行”
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現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至最終喪失了學習愿望的一大弊病。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為學齡前兒童的敏銳而牢固的記憶力感到驚奇。譬如,一個5歲的孩子跟父母親到樹林里或田野里散步回來,他完全浸沉在那些鮮明的形象、畫面和現象留下的印象之中。過了一個月、一年,父母親又準備出去散步,兒子急不可耐地期待著那個靜靜的、晴朗的早晨快點來臨。他回想起有一次,很久很久以前,他曾經跟爸爸媽媽一起到樹林里去過。父母親驚奇地發現,那些鮮明的、生動的細節還在孩子的回憶里閃閃發光。孩子想起了那一朵長著兩種不同顏色花瓣兒的令人驚奇的花朵。父親驚異地聽著兒子在重復講述那個關于兄妹兩人變成了花朵的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是一年以前,在林邊的空地上,父親講給母親聽的。當時孩子好像并沒有在聽父親講些什么,他在追趕一只蝴蝶,——那么,他的記憶是怎樣把周圍世界里這似乎是極小的一點點東西保持下來的呢?
道理就在于,兒童能夠非常敏銳地感知那些鮮明的、富于色彩、色調和聲音的形象,并把它們很深地保持在記憶里。小孩子常常會使大人吃驚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圍世界的形象的過程中,在他的意識里產生的使人最為意想不到的問題。譬如現在這個孩子,他回想起那朵奇怪的花,就問父親說:“那兄妹兩個人能不能互相看見呢?您說過,植物是活的,——這么說,那是能聽見、能看見的了?他們還互相談話吧?那么我們也能聽見他們的談話嗎?這一連串的思想使得父親深為驚訝:為什么兒子在一年以前沒有問到這些呢?不僅是那花朵的鮮明的形象,還有那些難忘的時刻的情感色彩,怎么能夠這樣長久地保持在記憶里呢?父親還了解到,兒子仍能清晰地想像出那好像鋪著繁花盛開的地毯的林邊空地,蔚藍色的天空,以及遠處傳來的飛機的嗡嗡聲。
我思考著這些事,不斷地自問:為什么像這樣有著鮮明生動的想像力、敏銳的記憶力,對周圍世界的現象也能聽見他們的談話嗎?這一連串的思想使得父親深為驚訝:為什么兒子在一年以前沒有問到這些呢?不僅是那花朵的鮮明的形象,還有那些難忘的時刻的情感色彩,怎么能夠這樣長久地保持在記憶里呢?父親還了解到,兒子仍能清晰地想像出那好像鋪著繁花盛開的地毯的林邊空地,蔚藍色的天空,以及遠處傳來的飛機的嗡嗡聲。
我思考著這些事,不斷地自問:為什么像這樣有著鮮明生動的想像力、敏銳的記憶力,對周圍世界的現象有著敏感的情感反應的兒童,在進了學校的兩三年以后,就怎么也記不住語法規則,那么吃力地識記“草原這種詞的寫法,弄不懂9乘以6等于多少了呢?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我得出了一個令人十分擔憂的結論:在上學的年代里,掌握知識的過程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么敏銳和牢固。正因為兒童的思維不斷地受到這條小溪的活的源泉的澆灌,所以它才能提出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哲理性的”問題,使我們深為驚訝。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絕開來,這一點是多么重要啊。我竭盡努力,使在童年時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讓周圍世界、自然界不斷地以鮮明的形象、畫面、知覺和表象來滋養學生的意識,使兒童意識到思維規則好比是一座勻稱的建筑物,而這座建筑物的構造法又是由一座更為勻稱的建筑物——自然界所啟示的。為了不把兒童的頭腦變成變成知識的儲存所,變成各種真理、規則和公式的堆棧,那就必須教給他思考。就兒童的意識和兒童的記憶的性質本身來說,要求一分鐘也不能把鮮明的周圍世界及其規律性在兒童面前掩蔽起來。我深信,如果把周圍世界作為兒童身在其中學習思考、識記和推理的環境,那么隨著兒童的入學,他的記憶的敏銳性、思維的鮮明性,不僅不會削弱,反而會更加增強。
但也不能夸大自然界在智育中的作用。有些教師抱著一種很錯誤的看法,他們認為,只要有自然界存在于兒童的周圍,那么這一事實本身里就包含著智力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人去認識自然界,用思想去鉆研因果聯系的時候,自然界才能成為教育的強大源泉。過分強調直觀性,是把兒童思維的個別方面絕對化,把知識活動局限于感覺的范圍。不應當把兒童思維的特點——包括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思維的這一特點偶像化。固然,這一特點是客觀真理,康?德?烏申斯基早已證實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思維的,那么由此并不能得出結論說,不應當教給兒童進行抽象思維。有經驗的教師在強調直觀性的重要性和自然界在智育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時,也把這些因素看做是發展抽象思維和進行目的明確的教學的手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