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終于看完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20天和這本書的關系,就像回到了與別人相親的過程?—— 只想快點結束~幾乎每看一頁都要翻回去看多一遍,不是為了復習,而是因為沒看進去。
書中講到關鍵之處就引用文言文,然后作者就說:你看,誰誰是這個意思。
每次我看到這,就在書中“抱怨”:到底是什么意思呀。連該書的最后一頁,也是拿文言文來結束。
大家先記住這斷指的故事,待會我們還會再說。
2.?
有那么多看不懂的古文,我估計該書在豆瓣評分一定不高。
一查傻了,這本書居然比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還要高分。
真是有眼不識泰山。據稱,《中國哲學簡史》是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國哲學的必讀書。
原來,這書是馮友蘭教授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的英文講稿。原版書名叫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上面的英文就是前面說的這是前面的斷指故事英文版。你看,這寫得那么通俗易懂(英文還是看不明白的,下面還會再解釋這個故事)。我之前錯怪了馮友蘭教授了。
所以,真要讀的話,還得讀馮友蘭教授的英文原版或中英文雙語版。
3.?
古文不會看,英文也不懂,這本書就沒有必要看了吧?我覺得還是可以看的。在書中,馮友蘭教授說,
哲學,特別是形上學,它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所以你把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等各家的學說弄明白了,也不見得就能成圣人。各家的哲學,很多都在講怎么成為圣人。比如道家要“無為,禪宗要“無心”,新儒家要“無欲”...你說,那么多要求,我不做圣人。只要不做惡,普通人就行了,沒那么多要求。
但我告訴你,只要不作惡,你也能做圣人!
“完人”王陽明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們都可以自然而自發地知道是為是,非為非。因此,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潛能。真的呀?!。現在,你還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嗎?你是否會下意識去留意你的行為呢?或開始問問題 — 我們真的能知道是非嗎?
這些思考,都有可能讓我們重新與自己對話,轉變思維,從而改變了行為。
我認為哲學書還是要看看,不一定是《中國哲學簡史》,或者我之前說的《蘇菲的世界》,或者其它哲學書。真的,你所得到的收獲會遠超于你所期望的。flomo創始人少楠說過,
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哲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做許多判斷的時候不需要糾結于選擇。
我們許多的不安不滿不足不忿多半來自于缺少一個安身立命的哲學根本。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我們就知道生命中哪些事情值得擁有,什么不值得;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獲得值得擁有的東西。
4.
開頭的斷指故事,我來翻譯一下:
有個俱胝和尚,不管別人問什么,什么是佛,什么是道,他都豎起一只手指,然而什么都不說。
然后他的小沙彌也依樣畫葫蘆。有人來問,小沙彌就學著俱胝和尚豎起一只手指。
俱胝和尚聽說了這件事,就找小沙彌,問他什么是佛。小沙彌伸出他的手指,俱胝和尚拿出身上藏著的小刀,切斷小沙彌的指頭。
小沙彌哭著跑開,俱胝和尚把他叫回來。小沙彌一回頭,看到師父伸出他的手指,小沙彌頓悟了。
你也頓悟了嗎?這個故事沒有唯一的意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禪宗的故事一貫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我覺得這個“一指”代表的不是實體的手指,而是指不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不管有沒有這個指頭都是可以頓悟的。
俱胝和尚通過天龍禪師的豎一指頓悟了;小沙彌被俱胝和尚斷一指頓悟了;而你可能通過看這斷指故事頓悟了。每個人頓悟的情況都不一樣,需要你自己去體會。不過,我們多數人對“頓悟”似乎有誤解。以為,只要頓悟了,就會有智慧。只要頓悟了,就會自律。只要頓悟了,甚至會賺大錢。其實,頓悟并不會給到我們答案。
頓悟是在悟中了解,問題本來都不是問題。
他以前對釣魚很癡迷,有一天頓悟了。他忽然發現不是他在釣魚,而是魚在釣他。于是徹底放下了釣魚。
鬼腳七《人生所有經過的路,都是必經之路》
5.?
最后總結和碎碎念:
馮友蘭教授在書的最后一句話:人要說過很多話后,才知道緘默。可以延伸到很多事情上,
人要走過很多路,才知道合適。
人要寫過很多文章,才知道好文。
人要犯過很多錯誤,才知道正確。
??
今天是持續周更第24/50周
今天是持續5點半早起讀書第84/100天
今天是持續復盤第305/500天
知識體系閱讀書單已讀完4/18本書
寫于:2021年12月7日
By @向上的塔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