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愛在那一刻,去哪兒了?
? ? ? 晚上把娃哄著,爬起來找孫老師咨詢兒子不愿寫作業的事情。經老師的引領看到許多。
? 1.沒有做到無條件的愛。當我讓孩子寫作業時,已經是有條件的愛--“孩子你寫作業媽媽才愛你”。無愛--“孩子你沒作業媽媽不愛你了”。即使沒有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我那張拉得老長的臉,和嚴厲的目光,孩子早已接收到。
2.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了寫作業的苦。此刻孩子的感受是不快樂,這個不快樂與作業聯系上了。
3.看到自己的不相信----不相信孩子會自覺寫作業;不相信孩子原本是喜歡學習的;不相信孩子是積極向上的。當然更談不上點燃那個內在的發動機。頭腦里對孩子的未來進行著各種演繹。
4.沒有分清界線。寫作業是孩子的事情,檢查作業是老師的事情。這兩件事都與我無關。而我卻逼孩子寫作業,當老師的幫兇,嚴重越界。 當孩子晚上睡覺時,決定寫作業時,我又以“愛”的名義阻止了。即是越界又是溺愛。
5.看到事件背后我的擔心與焦慮。 隨著那份擔心引領我往下看,找尋真正的愛。
6.對事件進行評判的思維模式。“孩子貪玩不好”,“玩對學習沒用”。
5.看到一個潛在的固有的思維模式--扭曲事實。孩子原本是回家后選擇先玩,被我自動化的扭曲到極端,認為孩子只顧玩,不寫作業。然后在這個只顧玩的演繹下強化自己的一系列擔心焦慮,成功的把自己變成有條件愛甚至無愛的媽媽
? ? ? ? 看到了就要進行選擇,選擇改變。首先接納自己現在的沒做到,與此時真實的自己呆一會兒。然后去掉好壞的評判,劃清老師,孩子,我的界限,相信孩子的圓滿,還孩子無條件的愛,允許孩子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