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 ? ? ? 有些人面對時間的態度是茫然的,他們有大把時間卻不知道用來干什么,整天荒廢度日,有些人面對時間的態度是焦灼的,他們和時間賽跑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兒,連一點空隙都不留給自己,他們的人生變成了一連串密集而無法停歇的鼓點,有些人面對時間的態度是無助的,他們雖然知道時間的可貴,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卻在行動上梭巡不嫌眼睜睜的看著機會隨時間流逝而去,有些人面對時間的態度是隨意的,忽而興致勃勃全情投入過,而心已闌珊,松垮懶散,人生就如一片落葉,隨風飄散,無所歸,有些人被對時間的態度是投機的,他們總是四處打探,尋找能把時間轉化為金錢的機會,一分一秒都不放過。
那么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時間呢?
? 向孩子學習,鄭重的態度。
? ? 對于這個問題,民國時期的大學者,梁漱溟先生曾以兩字作的鄭重。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的聚焦,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的投入。
? ? 鄭重的態度,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極避世,他更像一個孩子所常持有的態度,可能有人會問孩子怎么會震動呢,我想長時間和孩子相處的大人們不會懷疑這一點,和其他孩子一樣,我兒子也會經常問一些千奇百怪的問題,什么恐龍要不要上學啊?什么火車有沒有后視鏡啊?很多問題一問出來就把我逗樂了,可是每次他的神情中卻一點嬉皮笑臉的意思都沒有,反而非常嚴肅,像是在說我可是在學知識呢,還有他玩起汽車來也是一絲不茍,但喜歡把幾十輛小車沿著桌子的4條邊依次排開,一輛一輛首尾相接排的筆直,如果有一輛車被碰歪了,就要立刻一分不差的阜陽回去,一點差錯都容不下。
? 還是用鄭重的態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游戲的態度去度過自己的人生。誰說我們不應該向孩子學習呢?
? ? 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因恪守本分而知事情輕重緩急,應盡全力無保留,27是進城光陰未曾虛度,梁淑敏14歲開始耗用心思,有了奮力讀書鉆研學問的自覺,他帶著多病體弱之軀終日不敢懈怠,終于自學成才,24歲時只有中學學歷的,他登上了北大教壇便是極好的示范。
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視角。
如果說正中是人文學者從個人經歷和學識出發,內心而來的動靜,那么現代心理學則采用科學方法,給出了關于人與時間關系的更深入的見解,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時間視角,這一概念,表示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同態度,他發現根據不同的時間視角可以劃分出5種人。
第1種是積極過去視角。
只有這種視角的人,總以積極的心態往回看,他們是懷舊的,經常懷念過去美好的事情,珍視親情和友情,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懷有感恩之心,這樣的人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
第2種是消極過去視角。
具有這種視角的人總以消極的心態往回看,他們經常回憶人生中的負面經歷,沉浸在以前的傷害中無法自拔,因而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比較大。
第3種是享樂主義視角。
具有此種視角的人總以享樂的心態看待當下,他們認為及時行樂是第一要務,回首過去和展望未來都無太大必要,盡情享受當下便好,他們的幸福感比較高,便出現成癮行為,吸煙,酗酒或暴飲暴食的風險比較大。
第4種是以宿命的觀點看待當下的人,即具有宿命論視角。
他們對現實發生的事情感到無能為力,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順從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5種是習慣往前看,為未來謀劃的人,這種視角被稱為未來視角。
他們具有前瞻性,更關注,有待完成的目標和任務,為了完成未來的目標,他們愿意舍棄當下的享樂,時間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為未來擔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強。
津巴多建議不要為單一的時間視角,因為這5種時間視角里每一種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點,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那副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并且,在采納前三種視角時,還要隨需而變,即根據不同現實場景加以靈活選擇。
在工作場景中以未來視角為主是合適的,因為大多數的工作強調的是計劃性,執行度和效率,未來視角使工作有條不紊,讓當下的行動更好地滿足工作目標,時間利用更有效率,所以當你坐在辦公室里時,才用未來視角是合適的,但反過來當你拖著疲憊的身軀下班回家,是不是人就要為明天還要開什么會?寫什么報告而操心甚至寢食難安的,大可不必在非工作時間你就應該放下工作,專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閑暇,這個時候考慮未來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有害,轉而采用享樂主義視角更為合適。
積極過去視角適合在與家人一起時,引發很多人逢年過節才難得有機會跟父母長輩團聚,這是不必急著去想西寧艦計劃,而是應該多想想曾經與家人一起走過的時光,這樣才更有意義。
由當下向過去與未來延伸
? ? 同樣研究時間視角的瑞典心理學家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時間,視角的人,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的當下感,即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可以是未來存在于當下,它應具有囊括過去和未來的包容性。
? 這種既不疏離過去,也不漠視未來的當下感,顯然與享樂主義視角差別明顯,它顯示了一個人對時間說,應具有的責任感及以更嚴肅的態度來對待時間,正與梁漱溟先生的鄭重一說,便不謀而合了近百年前人文學者的自我粉絲與心境的基于實證的科學觀點,實現了相會,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
從平衡時間觀和延伸的當下感這些觀點出發,林德沃提出了更好的對待時間的10條建議,下面是這次條件以及我對每一條建議的闡釋。
1.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后,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
2,嚴肅的對待時間,審慎,鄭重的思考時間對我們的價值并用好它。
三,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獨享時刻不要疲于奔命。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認識到自己和他人時間視角的異同,換位思考。
5.從現在出發聯合過去,過去并沒有遠去,它對今天仍具有意義。
6.并不完全沉浸于過去,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
7.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未來是想讓我們的行動更加有序。
8.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由于隨機性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計劃,平衡計劃和非計劃就是在未來視角和現在視角之間找到平衡點。
9.是未來存在于當下,未來并非遙不可及,它就出現在即將到來的每一分每一秒。
10.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既然未來難以預測那么積極的心態面對,它能讓我們在當下更具有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