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成
戊子盛夏,我從省城太原回鄉探親,在河津、萬榮,尤其是在隋大儒王通的故里通化鎮,許多人包括當地“三王”(王通、王績、王勃)研究協會的一些專家學者和了解家鄉歷史的人,在和我交談中都說到今年年初,《山西日報》經典山西版刊登王友明寫的一篇文章《王通故里在襄汾》。這篇文章發表后,在河津、萬榮兩縣的干部群眾中引起一片嘩然!
通化鎮88歲的文史研究者李有家先生激動地說:“王通故里怎么可能在襄汾?從隋至今1400年,幾乎所有的文史資料、人物傳記,包括大中學校的教材,對王通、王績、王勃的籍貫,除少數載有‘太原祁邑’外,絕大多數都清楚地寫著‘絳州龍門(原河津,今萬榮通化)人’哪里見過王通是襄汾人?”不少人都對此事議論紛紛且氣憤難平。此事也引起萬榮縣委、縣政府和通化鎮主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認為學術問題不可等閑視之,一定要再寫一篇有理有據、真實可信的文章在《山西日報》發表,,澄清是非,以正視聽。古道熱腸,鄉情難卻。遵從縣和鎮領導的囑托,我接受了寫這篇文章的任務。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家鄉度過的,對于河津、萬榮包括通化鎮的地理位置、人文歷史、文物古跡等,還是比較了解的。因此,回并后我查閱了大量有關文獻、資料。同時也反復研讀了王友明先生所寫的文章《王通故里在襄汾》(以下簡稱《在襄汾》)。發現該文的主要依據就是《太平縣志》和襄汾縣邱文選先生所寫的《“文洞墨番”與王通家世辨》(以下簡稱《家世辨》)。
請看王友明先生《在襄汾》摘抄邱文選先生的《家世辨》中的兩段文字:
第一段這樣寫道:“(王通)其四代祖王虬在南齊來宋后投北魏孝文帝任并州(太原)剌史時,家于河汾,即今襄汾西賈鄉萬王莊┄┄隋開皇四年(584年),文中子始生于故里,即王通?!?/p>
邱老先生在摘抄一段歷史之后,就肯定地說“家于河汾”,即今襄汾縣西賈鄉萬王莊。并且又巧妙地加上一句“文中子始生于故里,即王通?!苯o人造成一種似乎王通始生的故里就是襄汾萬王莊。
這時,有一個關健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即史料所載的“家于河汾”,究竟是指何地?據我查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先生主編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黃河在南北朝宋、魏時期以前皆稱為“河水”,而汾河在中華民國之前皆稱“汾水”。隋唐時期的河中府、河東郡,歷代沿遞的“河西走廊”等等,都說明我國歷史記載中的“河”就是黃河的簡稱,而“汾”就是汾水的簡稱。因此,只有古絳州龍門縣(今河津市)地地理位置,西瀕黃河,且有汾水自東北向西南穿境而入黃河,才可稱“河汾”。否則,從汾水的發源地寧武,由北而向西南流經20余縣,包括襄汾縣在內,哪個有條件可稱“河汾”!所以邱老先生所寫“家于河汾”即今襄汾縣西賈鄉萬王莊,是既無證據,又無道理,只是個人見解。
再看邱老先生寫的第二段文字:“隋仁壽三年(603年)王通已到二十歲弱冠之年,滿懷濟蒼生之志,西游長安。┄┄王通恐遭諸臣嫉恨,遂賦《東征之歌》于殿柱。歌有‘懷古人之心兮,將興太平之基,時異事變矣,志乖愿違。’遂逃歸故里,隱居萬王村南太和洞授業傳徒,從事教書育人之業。楊堅見《東征之歌》后,驚訝而言曰:‘此圣人也。’曾諭旨四次征召,王通皆假稱‘龍門人’,避躲不應。┄┄(大業)十三年,楊廣被殺于江都,時王通病重,召弟子薛收囑曰:‘吾不起矣?!∑呷斩K,時年三十三歲,門人弟子數百人聚集商議,以其有‘千載而下,有紹宣民之業者,吾不得而讓也’之大志大識,因世亂而不得用的宏圖學說,取《易經》‘黃裳元吉,文在其中’之意義,私謚曰‘文中子’。并系麻設位,以禮歸葬于故里太平萬王莊郊。┄┄文中子雖因設孝于集賢、通化,其授業處有所變,但其故里依舊在太平萬王莊始終未變,事屬昭然矣。”
這一段,邱老先生仍然采用老手法,在摘抄了大段文史資料之后,又加上自己的話:“遂逃歸故里,隱居萬王莊村南太和洞授業傳徒,從事教書育人之業?!庇绕淞钊速|疑的是邱老先生還寫道:“楊堅曾諭旨四次征召,王通皆假稱‘龍門人’,避躲不應?!痹谟终送跬ú∈?,門人弟子私謚“文中子”這段后,邱老先生緊接上文又寫道:“到并系麻設位,以禮歸葬于故里太平萬王莊郊?!痹圃?。
這里讓我們用隋唐之際王通的門人弟子及親屬所記錄的原始性文獻,來和邱老先生所寫文章作一比較,孰真孰假、誰是誰非自然昭然若揭。
據文中子門弟子杜淹所寫《文中子世家》載:“仁壽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濟蒼生之心,遂西游長安,見隋文帝。帝坐太極殿,召而見之,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焉,推皇帝之道,雜霸王之略,稽之于今,驗之于古,恢恢乎運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悅曰:“得生幾晚矣,天以生賜我也?!毕缕渥h于公卿,公卿不悅。時文帝方有蕭墻之釁,文中子知謀之不用也,作《東征之歌》而歸,曰:“我思國家兮,遠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遂懷古人之心乎,將興太平之基。時異事變兮,志乖愿違。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手粩噘?,勞身西飛?!钡勐劧鴤?,再征之,不至。”“大業元年,一征又不至,辭以疾。┄┄定居萬春鄉甘澤里,乃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蓋有事述者九年┄┄”(大業)十三年,江都難作。而文中子有疾,召薛收而謂曰:“吾夢顏回稱孔子之命而登吾階。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禮》、《樂》既正,《詩》、《書》既成,贊明《易》道,聿修《元經》,歸休乎?何必永劂令,此殆夫子使召我也。寢疾七日而終。門弟子數百人會議曰:“吾師其至人乎?自仲尼已來,未之有也。《禮》:男子生有字,所以昭德;死有謚,所以易名。夫子生當天下亂,昭王不興,莫予宗之,故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圣人之大旨明矣,天下之能事畢矣。仲尼既沒,文不在茲乎?《易》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堉u曰文中子?!苯z麻設位,哀以送之。
從以上原始性的文獻記載中,哪里能找到邱先生所寫“遂逃歸故里,隱居萬王莊┄┄”“曾諭旨四次征召,王通皆假稱‘龍門人’,避躲不應”。“并系麻設位,以禮葬于故里太平萬王莊郊。”敢問邱老先生,您寫的這些出于何處典故?還是憑個人臆斷?
回頭再看王友明先生《在襄汾》中寫到:“當我向村黨支部書記尚新勝說明來意后,┄┄他以毋庸置疑的口氣說:‘王通,確實是我們萬王莊人,過去這個村子姓王的特別多,才起名叫萬王村。┄┄王通廟和墳墓,原來就在村東南方向,可惜早就毀掉了?!蔽铱戳诉@段文字,總覺得只憑一位村支部書記口頭表達,越是“毋庸置疑”。越是“確實”,就越讓人質疑。他所指的王通廟與墳,都江堰市只是一片莊稼地,遺跡全無,關于村里姓王的多,村名叫萬王,就是王通的故里?總讓人難以信服。如果這樣的話,僅河津一縣就有北王村、西王村、山王村、伯王村、王家嶺、王家塔等等,姓王的人家也很多。而且河津北山地區是王通主要講學和躲避隋末戰亂之地。能說這此地方都是王通的故里?
今年春季,《發展導報·文化周刊》兩位記者曾到萬榮、襄汾等地采訪“王通故里之爭”問題,襄汾縣志辦主任張俊義表示了個人觀點。他認為,雖然現在存有爭論,但王通屬通化村人的可能性要大些,畢竟河津和通化至今還保存了很多實物和遺跡。
既然空口無憑,接著王友明先生又尋找、查閱、摘抄了《太平縣志》和一些歷代名人的詩文。列舉了明薛瑄《過文中子祠》詩一首,其中有“古人不可見,古俗寧復淳。依依萬春鄉,疏屬連清汾”之句。薛瑄(1389-1464),原河津、令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人,薛瑄故里平原村距王通故里通化村(古萬春鄉)僅十幾里地,同在汾南渚疏屬山之南。薛瑄從家鄉平原村去縣城河津,正好要路過通化村東“文中子祠”。因抒發依戀故鄉、崇仰圣賢之感慨,而作《過文中子祠》,這是很合情理,亦很自然的事情。試想,薛瑄從家鄉去河津,或去任職的河北、河南、京畿等地,如何路過太平萬王村偏避之地?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辨析。
其實,關于王通故里究竟在何地這個問題,在許多原始性文獻中都已講得再清楚不過了。《中說·事君篇》載:楊素使謂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屬之南,(疏屬,山名,山海經云,枕汾水,名管岑)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廬在,可以避風雨,有田可以具饘粥,彈琴著書、講道勸義,自樂也。愿君侯正身以統天下。時和歲豐,則通也受賜多矣,不愿仕也?!辈殚啞吨袊沤竦孛筠o典》載:“疏屬山,在山西省河津縣東四十里?!庇?54頁載:“通化鎮,在山西省河津縣南三十里,為隋王通故里。鎮東有文中子祠及墓?!笨疾鞂嶋H地形,疏屬山東西走向,右河津汾南柴家鄉往東直至稷山縣境內,地理位置正好在彎彎曲曲的汾水之南渚。通化鎮也正是在疏屬山之南。對照王通“疏屬山南,汾水之曲,有先人敝廬┄┄”之語,王通故里在何處,難道還有人比王通自己說得更清楚嗎?
據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鄧小軍先生對王通生平家世的研究,主要依據隋唐之際人,即與王通同時代人所留下的原始性文獻,加以實地考察,先后撰寫出內容真實可信,學術價值較高的《王通考》、《河汾之學與貞觀之治的關系》等數篇論文。鄧先生在《王通考》中寫道:“王通之先世,自王通、王績兄弟一代起,上朔五世,高祖為王虬,即晉陽穆公,自南齊歸魏,始家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汾水經縣南,向西入黃河,故稱河汾)?!蓖跬ǖ拈T弟子杜淹年寫《文中子世家》載:“定居萬春鄉甘澤里。”知王通家在隋河東郡龍門縣萬春鄉。萬春鄉即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位于河津縣及河汾以南,舊屬河津。元王思誠《河津縣總圖記》載:‘隋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汾人,今縣南三十里有通化村?!臀宜娢墨I,萬春鄉改名通化鄉,始見于元代文獻記載,但改名具體時間不詳。通化父老見告,通化一名之意,即王通所教化之地,。是,據王通門弟子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揭銘》載:‘大業十年五月甲子,遘疾終于萬春鄉甘澤里第?!芍跬ú」视谕ɑ?。清光緒《山西通志》卷167《裥廟》河津縣條:‘文中子祠,在縣南三十縣通化村。’我曾在通化鎮考察,當地文中子祠、文中子墓遺跡猶存,通化并有王通后人家藏明萬歷時敬忍居所刻《中說》本版?!?/p>
據鄧小軍教授考評:“王通講學河汾,具體地點有兩處:一是龍門縣萬春鄉即今通化鎮,已知上述。由薛收《文中子揭銘》、杜淹《文中子世家》及《中說》等文獻確切記載:一是龍門之黃頰山、白牛溪。由王績《游北山賦》、《負苓者傳》及《中說》等確切記載。黃頰山、白牛溪位于龍門縣即今河津縣東北,山名未改。此地為隋末王通避難時躬耕講學之地。元代王思誠《河津縣總圖記》‘龍門山有石洞,蓋文中子避亂隱居之所。’明代《河中縣志》:‘文中子王通,按家譜,河汾人,今縣南三十里有通化村集賢里,縣北五十里龍門山頂有石洞尚存,蓋文中子避隋亂所居之地也。’明萬歷《河津縣志》卷2《古跡》:‘文中子洞,在黃頰山佛峪山脊。王思誠記?!怼渡酱ā罚骸S頰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郑骸着O邳S頰山。隋大業中文中子居此溪。’我曾從山西省河津縣城至東北五十里佛峪口史家窯村。村在黃頰山麓,正對白牛溪口。黃頰山,為呂梁山脈之南端。白牛溪,自黃頰山群山中流出。上山約十五六里,有文中子講學洞┄┄根據王績《游北山賦》,元、明、清地方志及現場考察,我斷定文中子洞即為王通隋末避亂、躬耕、講學之地?!备鶕陨现T多文獻史實及專家學者論述,王通、王績、王勃均為絳州龍門(河津)人,今屬萬榮縣通化鎮。黃頰山、白牛溪為王通隋末避亂、躬耕、講學之地。
那么,為何《太平縣志》也載有:“文中子土龕,在縣東南汾水之西,龍門溝北,昔文中子讀書于此,其洞深廣二丈余,號文中子洞。白牛溪,在縣東三十五里萬王村,唐史稱王文中子居白牛溪,教授門人甚眾。今其地有文中子墓,墓旁有龍門溝┄┄”
對于河津有什么地名,太平也有同樣地名這一有趣現象,原河津政協委員、萬榮縣“三王”(王通、王績、王勃)研究協會主席蘇振宏先生(已故)曾有過認真研究考證。他認為古太平縣(今襄汾縣)萬王村,絕不可能是古絳州龍門。;因這今河津且縣隋唐時稱龍門縣;而龍門溝只是萬王村周邊一小土溝。歷史文獻中,稱一位名人的故里,習慣上人在本縣,故里說村,在本省,故里說縣;而出省故里一般說省加縣。由此可知,一個小土溝也絕不可能是王通故里。但萬王村卻可能是王通近族避難所居之地。
據《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記載:公元697年正月,有人告密箕州剌史劉思禮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謀反。武則天命武懿宗去查辦。武懿宗曾答應劉思禮。只要他廣引朝士就免其死罪。凡平時得罪過武懿宗的人,武懿宗都讓劉思禮檢舉揭發。結果,劉思禮檢舉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問事孫元亭及王遽兄洛州剌史王勔、弟監察御史王助等三十六家,皆海內名士,都被嚴刑逼供,屈打成召,壬戌皆族誅之。親黨邊坐流竄者千余人。
王勔、王遽、王助皆王通之孫輩,且皆當時之顯官,親黨、眷屬自難幸免殺戮之禍。世居通化老家的親族,聞風逃避者有之,乘機遠遁者有之,外出未歸者有之┄┄當時的萬王村位于太平(今襄汾)、正平(今新絳)、曲沃三縣交界處,又處于山崖溝壑地帶。封建政權鞭長莫及,不為人所注意,易于匿跡斂聲。確實是一個避難逃災的宜居之地.王通的子孫后代在武周神功元年(697)被族誅慘案中。有的離通化逃到太平縣萬王村.因王通生前也曾到太平縣境內設教講學,德高望重.人心歸附,時下王通后人有難,自然是暗中關照盡力幫助.悄然逃到萬王村居住下來的王通后人,雖有“羈鳥戀舊巢,池魚思故淵”之情感,終因年湮歲永,生齒曰繁及種種原因,西歸故里之計勢不可能。但懷鄉之念未泯,故土風光猶熾,為紀念先祖圣德。以圖精神慰藉。情急生智,經眾人商議,遂將該村東一土溝名之為“龍門溝”,并將溝中一條蜿蜒流水名之為“白牛溪”。再修文子中“讀書洞”陪墓,繼兒建祠……所以,《太平縣志》所載。絕非空穴來風,而是事出有因。
綜上所述,可知王通故里在古絳州龍門萬春鄉甘澤里。即今萬榮縣通化鎮。而古太平縣萬王村是王通隋末避亂時讀書講學地之一;也是王通后人在武周神功年間發生滅族慘案時的避難所居之地。
2008年7月寫于太原
本文參考書本:
1.臧勵酥等編,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5月出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2.潭其驤主編。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出版發行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3.海外太原王氏聯誼后援會編。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太原王氏》
4.隋王通撰,宋阮逸注,廣文書局印行的《太公家教殘存·中說》
5.司馬光著,張宏儒.沈志華主編,改革出版社發行1991年版《咨志通鑒》
6.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文學史》
7.(清)王軒等攥修.三晉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書局1990年版發行的《山西通志》
8.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的《河津縣志》
9.海潮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萬榮縣志》
10.“三王”(王通.王績.王勃)研究協會主辦的1-4期《三王學刊》
附:萬榮縣人民政府致《山西日報》編輯部信函
《山西日報》編輯部:
貴報3月15日刊登的王友明同志《王通故里在襄汾》一文,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但權威史料皆稱王通系絳州龍門人(今萬榮縣通化村人),且此地建有王通家廟.王通陵墓。為了澄清史實,我們委托原《山西日報》省城記者站站長.《太原日報》社刊總編輯.《太原晚報》總編輯.高級記者李甲成同志在廣泛收集史料,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撰寫出《王通故里在通化.萬王只是避難地》一文,請貴報予以發表,以正視聽。
萬榮縣人民政府
二零零八年八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