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三體》三部曲之后,有段時間都感覺有點恍惚,好似把魂丟在了宇宙中。劉慈欣先生的《三體》寫得相當的好,實實在在的硬科幻作品。我佩服在能將如此多的物理前沿研究寫得真切而恢宏大氣,“科”和“幻”都做得特別好,而且他還把云天明的三個童話寫得很精彩,這實在很難得。
《三體》三部作品各有不同的特色,而且下一本超越上一本。《三體3:死神永生》無論是在科學知識、科幻想象、時間尺度、空間規模方面,都超越了前作。很長的時間尺度,包括了前作涉及的,按時間順序,讀起來是一股史詩級的魅力。
作者在這系列作品中,對每個出現的角色都很負責,沒有將個人的喜惡加在角色上,創作者對被創作出來的角色的公平,使此書能成為更好的作品,每個讀者可以讀出各自的味道。這是一種“微塵眾”的思想,在如此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上,做到這點的確不易。還記得負責面壁者羅輯聯絡的坎特、在太空哈勃觀察的林格和斐茲羅、在前兩本出現過的科學家丁儀、陪丁老去探測水滴而犧牲的西子、PIA的暖男瓦季姆、萬有引力號上的餐飲控制員老亨特、澳大利亞土著弗雷斯、北歐的老杰森……
對于每個角色,每個讀者的看法各不同。對于程心,我覺得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女孩子,當背負著全人類、全宇宙的命運去做一個抉擇時,無論結果如何,這本身已經很了不起了。換作別人還真不一定做得比她好。程心經常為自己所做的選擇自責,但書中有許多人物會安慰她,我覺得這應該就是作者本身的態度。也許在宇宙尺度上,做什么抉擇,結局都是一樣的悲劇,但當“愛”擺在“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的宇宙面前,我覺得作者是選擇了“愛”,要不就不會有程心這個主角了。當“生存”成為各智慧文明的追求時,地球文明選擇了“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這些感性在三體文明看來就是一種低級狀態,但這正是地球文明的特色。在故事最后的宇宙廣播名單中出現了地球文明,也許也有上述特點的功勞吧!
羅輯,在《三體3》中慢慢地隨故事成為一個連三體文明都尊敬的對手,有了一個人類文明的智慧老者的形象,升華成一個大寫的人。他從原來的玩世不恭,到面壁者,到執劍人,最后成為地球文明的守墓者。他最后那白發長須飄飄的形象,估計就是中國古代那種德高望眾的智慧長者,我感覺可能有點像甘道夫那樣的。他應該是這系列里面最豐滿的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有人情味的人物。在最后面對眼前太陽系的災難時,他平靜地跟程心她們說:“哦,要進畫了,孩子們,走好。”這是一個我很敬佩的人物。
對《三體3》的結局,有讀者寫信請教了劉先生,他回信承認結局被催稿倉促,非本人的原意。他自己本意是最后其他小宇宙都返還了宇宙的質量,而因為程心保留的那5公斤的生命系統,宇宙無法重啟,將陷入永恒的死寂。我覺得這才是宇宙真正的結局,一種史詩級的悲劇,畢竟宇宙面前在一切面前都是冷酷公正的,精確無比,無論是誰哪怕徇私了小小的5公斤,都會對宇宙本身產生巨大的影響。無論宇宙是重啟,還是陷入冷寂,死亡對所有生命都平等,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神永生。
劉先生的《三體》三部曲,偉大的科幻作品,敬佩劉先生的才華橫溢和天馬行空!
在此很感謝劉先生的作品能讓更多的孩子喜歡科學,我自己的堂弟,才初二,讀完《三體》后,對里面涉及的許多科學感興趣,開始他開始去看宇宙天文學、物理學的書籍。我都感慨當年上初中就沒有這樣的作品引導。不過,我也是在那會開始對相對論感興趣,到高中自己開始了解學習量子力學、宇宙天文學等,還特別喜歡看許多關于外星文明的書。所以有了這些基礎,《三體》中的物理知識相對來說就不陌生。
在此,推薦一部美國的紀錄片《與摩根·費里曼穿越蟲洞》(Through the Wormhole With Morgan Freeman),是一季一季的,將許多目前最前沿的科學探索,與《三體》中提到的許多科學有相關,通過視覺化,比單純的文字更加直觀,講解得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