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D打印技術是傳統企業的噩夢,使傳統企業失去成本優勢。就像我們對待19世紀工業電氣化革命的態度,拒絕接受變革的企業會被最終淘汰。
? ? ? ? 之前,GE的技術人員已經宣布,在幾年內實現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3D打印生產。3D打印技術的發展,標志著大多數工業產品的加工將完成從材料分離技術向材料聚合技術的轉變,制造企業工藝研究的重點將不再是材料的切削銑鉆,而是偏向材料的合成技術。
? ? ? ? 3D打印技術的發展,可能也意味著現代企業傳統經營理論的破產。現代企業奉為圣經且津津樂道的“規模效應”理論,也許就會被突破。企業的固定成本將會普遍降低,就像我們已經習慣了激光打印機的便捷,不需要為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圖畫都配備不同的打印機。
? ? ? ? 在3D打印技術下,擺脫了規模效應桎梏的工業企業,可以實現真正的按需生產,現代制造業商業模式建立的基礎——產業鏈分工和流水線作業將不復存在。在規模標準化生產的“引導消費”時代,營銷是連接企業與市場的橋梁;而在未來,面對3D打印技術幾乎無所不能的制造能力,市場將真正進入“滿足消費”時代,因為“規模效應”而被抑制的個性需求將會被充分釋放,市場需求的總量會被無限放大。
? ? ? ? 那么又是誰為3D打印技術無比強大的制造能力提供需求信息、完成市場供給與需求的配套?21世紀的最初,IBM、微軟、用友等企業紛紛投入資金,推進云計算技術的研究,期望在“云管理”的應用領域取得突破。“云管理”就是需求信息的提供者。未來的企業將依靠其背后的3D打印技術,具備無所不能的制造能力;依靠“云管理”,掌握分布于市場各個末梢的海量需求信息,實現從供給到需求的一結合。而被信息孤立和封閉的小企業,將難以生存。
? ? ? ?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3D打印制造時代,面對供給和需求邊界都迅速擴大的新市場,3D打印技術帶來的顛覆變革,無疑會帶來新的機遇,也許是新的陣痛。在計算機3D技術的成熟和材料技術的突破后,這些變化將真正顛覆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