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因為和弗洛伊德的觀念不一致,比如不認同決定論和精神創傷,于是和弗洛伊德決裂,創立了個體心理學。
決定論
我們現在的性格都是由以前的經歷決定的,并且我們無力去改變,這就是決定論。比如說小時候自信的人長大以后會比較自信,小時候自卑的人長大以后會比較自卑,小時候外向就長大后外向,小時候學習不好就長大后學習不好。
百度百科上的“3歲看大,7歲看老"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業。 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是不知道現代科技怎么證明的,實驗數據是怎樣的,所以我不信。我們還有方仲永的例子,小時候的方仲永是一個天才,剛生下來就能用毛筆寫詩,身為農民的父親讓方仲永在家給別人寫詩,而不讓他學習,后面方仲永也就泯然眾人矣了。
阿德勒否定決定論和精神創傷,認為人人都有機會改變自己,人人都能獲得幸福。重要的并不是手上有什么牌,而是如何利用手中的牌打出最好的效果。
要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并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把別人當成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競爭的可怕之處在于。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處于不敗之地,處于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而為了不失敗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別人。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它們活在競爭之中。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