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只能用勞動時間衡量勞動價值量,正確嗎?
在經濟學中,從配第到馬克思幾代人所達成的共識是價值是各種商品共通的屬性。但這個共通的屬性如何表達和如何量化確實是讓人分歧的一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能確定的是大多數商品都是人類勞動創造出來的,即勞動量等于商品價值量。
馬克思將抽象分析法引入經濟學中,以尋找這個“共通物”量化是勞動時間,是天才的創舉。但這并不說明馬克思對這個方法的運用是正確的,嚴謹的。他對勞動的抽象是不徹底的,還保留了人這一要素形態,不符合抽象分析的規定。
對勞動進行更進一步的抽象之后,我們發現量化勞動量的抽象要素中除了勞動時間,還有在勞動中所損耗的勞動能量。即勞動的動力強度和勞動的時間。
無論具體的和抽象的勞動形態如何,這兩種量缺一不可,其中,勞動力中的勞動強度是勞動進行商品創造中不可忽視的的動力因素。勞動時間是勞動的積累因素。勞動力在時間上的延續是勞動能量,所以,勞動的多少——勞動的量就是勞動商品的價值量,等于勞動力在商品中所損耗的勞動能量。即Q=f(t)dt。
其中Q就是價值量,f()就是勞動力的延續在時間函數t,中的積累。
若令勞動力f在時間上均勻分布(為常量),且連續,有Q=ft
可見,價值量等于勞動力乘以勞動時間。這便是創造價值的定律式。
t有分、小時、日等構成時間的量綱,馬克思將它挪用過來充當價值換為主要量綱。這種挪用表明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是不成熟的理論不具有普適性。
這種挪用與馬克思的假設條件有關。馬克思是在假設不同勞動中的勞動力都相等的相等的條件下給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概念的。此時由于不同勞動中所支出的都是社會的平均勞動力,不同勞動間的差別不復存在,
勞動力便由變量轉化成了常量,于是Q=f.t便轉化成了Q=at(a為常量),于是勞動時間是勞動中的唯一變量,價值只能由它來測量,從而也完成了量綱的挪用。
馬克思是明確注意到了勞動中的動力因素的。但是,將勞動力限定在人的生理力上,且對不同商品的勞動強度和勞動量沒有具體分析,而將勞動力給平均掉了不予研究,則是歷史條件所決定的。事實上馬克思的這種平均在當時那種以簡單勞動和以簡單商品交換為主體的經濟活動中,是成立且實用的。那時不同勞動中的勞動力
基本相等。
顯然,在現代實際工業生產中,當勞動力在不同勞動中變化幅度過大時,各種商品的勞動量不能平均,于是勞動時間與價值之間的測量關系便立即瓦解。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之間的倍加關系,正好說明這一點。倍加關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復雜勞動所損耗的勞動量和勞動強度大。馬克思對倍加關系進行解釋時提到了受教育程度的問題,這與他價值是純生理意義上的損耗相沖突。但這與勞動量和勞動強度大有關系。我在勞動的二重性中也有提到。
五,商品價值是勞動價值還是交換價值?沒有交換價值的商品還有價值嗎?
商品價值是商品的勞動價值還是商品交換價值,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首先我們要對商品做一個定義。我認為商品就是擁有明確歸屬權,交換成功的可使用物品。
如果這樣定義,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交換價值就是商品的價值。
但我們也要知道,大多數商品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少量的可以交易的資源或土地雖然可以交易,但并不構成人類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大多數商品都是勞動創造出來的,是需要耗費勞動量的勞動商品。
馬克思對于價值的定義就是來自于勞動耗費的勞動量凝結。而不是交換。
至于交換后的商品還是商品嗎?交換后的商品價值難道不受供需變化而成價值比例交換?
因此,我要說,勞動創造勞動價值,交換產生市場價值。勞動價值和市場價值都是商品價值的屬性。簡稱為商品價值的二重性。但歸根結底是勞動創造了商品,也耗費了人類勞動量。因此,商品的價值實質是勞動的價值。即使沒有交換,他依然存在人類的勞動量,即蘊含了價值。你可以看做西經中的成本。
交換價值是人類在交換勞動價值中因供需變化而產生的勞動量兌換比例。他可以有勞動價值的表現存在,那就是需求完全滿足的情況下實現的。。
六,剩余價值是在勞動中產生的,還是在交換中產生的?
1,關于剩余價值是由工人剩余勞動創造出來的。我有不同的看法。所謂同行不同利,如果經營者沒有適銷的產品和策略,工人所創造產品的勞動價值是不可能實現為市場價值。和有沒有剩余勞動時間沒有關系。就像本論壇發表的論點,當勞動效率越高時,價值越低。(符合供給定理)因此,剩余價值完全由經營者創造的是成立的。和生產工人無關。工人創造的只是商品勞動價值。只不過當勞動工人作為消費者必須購買工廠產品時,他就必然受到資本家的剝削。那么只有這樣馬克思所論述的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邏輯才能成立。
2,需要指出的是,資本家如果只是以資金和資源來獲取經營者獲取的剩余價值,沒有參加經營管理。那么他就不是勞動者,其獲取的就不是他自己創造的勞動價值,而是依靠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剩余價值。即剝削他人的勞動價值。
3,剩余價值是交換比較中產生的,只有經營者和資本家憑借產品優勢以高于勞動者勞動價值的市場價值出售時,經營者和資本家才能所獲得勞動者的多余勞動價值。這一行為謂之剝削。奢侈品不過是創新壟斷的一種手段而已。
這其實就是勞動者與資本家貧富差距懸殊的一個原因。
工人用勞動創造了產品,換取了自身勞動價值。然后用勞動價值換取資本家手中的產品使用價值。但是由于資本家的產品市場價值大于工人勞動價值時,這種交換就出現了差異和不平等。工人只能少量交換滿足需求。差異的勞動價值就成為資本家享用的剩余價值。
七,社會主義名詞嚴謹嗎?資本主義的未來
是否由無產階級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