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關注個人成長與自我管理的書籍,忘記是哪位大咖推薦了肯·布蘭佳與人合著的《知道做到-如何將你的KONW-HOW轉化為你想要的結果》。某個周末的下午,順手拿起,就沒有放下,用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看完,又用了三個早上的時間細讀、筆記、做導圖,就有了這篇東西。
【題記】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謂“一書一世界、一卷一乾坤”,不同人的學識不同、閱歷不同、讀書方法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心境不同,即使是同一本書,不同的人、不同時期的讀書心得也會不同。即使是各種類型的讀書會、拆書會、領讀會,更多交給你的是學習讀書的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正如我們要學習的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萬萬不是“愚公移山”的行為。
別人嚼過的美食,并不一定完全適合自己的胃。(文中配圖均為自己拍攝,歡迎拍磚。)
" 知道做到、知行合一"是無數有志之士的畢生追求,誠如本書開篇引用陶行知先生 《三代詩》中的名言:"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語點破知行的邏輯關系,沒有“行”,哪來“知”?從陶先生的自我改名也看出其踐行"知行合一"的決心。
? ? 生活工作當中,每個人都存在眾多"知道不想做、知道做不到"的情形:
? ? ?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卻依然時時裊裊炊煙,曰"一支煙賽過活神仙";
? ? ?知道"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可總是一次次的賴床、一讀書就犯困;
? ? ?知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卻依然沉溺于抗日神劇、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
? ? ?參加了一場培訓、聽了一個大咖演講,現場情緒激昂、共鳴頗多,回來后依然如故,一周、一月后想想,學的什么、聽的什么早忘了;……
每個人都知道“開卷有益”,但身邊真正踐行的卻少之又少。前些時間,在一個行業內部培訓班上,問大家最近都在讀什么書?無人應答,略顯尷尬,最后一名學員弱弱的問:“最近聽過樊登讀書會讀過的一本書,算嗎?”
在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知識獲取越來越容易、干擾越來越多的今天,更多的人將時間投入到無限的朋友圈、八卦信息、無聊追劇當中去。手機屏越來越占據人們的時間和精力,你會看到即使是在昏暗的夜路上,邊走路邊看手機而不顧安全的;也會看到在書店、圖書館里,很多人攤開一本書、眼睛卻始終在手機上;……
《知道做到》全書使用了商務教學的寓言文體,以一個虛構的著名作家被“知行鴻溝”所困擾為起點,闡述了為什么“知道卻做不到”的原因、如何消除知行鴻溝、如何學以致用。文筆輕快、認知難度較低、閱讀較為輕松,但細思之下,卻有眾多感觸。
一、缺失的一環-間隔性重復
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與他們的實際做法之間存在一條巨大的鴻溝。尤其在知識獲取越來越容易的今天,這條鴻溝在不斷的變大。
學習本身越來越呈現兩個極端化:一方面是享受學習之易,有趣的信息、潮水的學習內容、便利的學習環境和工具伸手即來;另一方面是忍受學習之難,越來越少的人去系統化、深度化的下功夫學習某一項領域技能。因此,在羅振宇所謂的“認知稅”越來越高的今天,深入的研究一門知識、一項技能,并努力成為某一細分領域翹楚的人和只知道碎片化學習、隨機化認知的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就獲取信息和知識應用而言,人們寧愿花大量的時間去獲取新信息,也不愿想辦法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生活中。因此,學習工作中最失望的是明明知道、卻做不到。就如韓寒在《后會無期》中說過“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作者借他人之口,提出了簡單的運用所學知識的三個方法:一是堅持記筆記;二是在24小時之內重讀筆記,總結重點和閃光點;三是在一周之內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達輸出給別人,這與“學習金字塔理論”一脈相承。
以“輸出倒逼輸入”是任何知識學習中最快速、效果最好的學習方式,按照“以終為始”的目標導向,展示你學會這些內容后,未來會輸出什么。著名生涯規劃師古典老師提出的“極其功利少讀書”也是如此。
成甲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直接提出了“只有能夠改變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不能產生行動的信息不是知識”,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是基于“數據-信息-行動-知識-命運”的演進層次而得出的。
一個人行為的改變,外部環境、工具方法很重要,但更多的是依靠內心想法的改變。正如我經常提到的,其實最有效的激勵方式是:“自我激勵”或者叫“自我追求式激勵”。
因此,面對知與行之間缺失的最重要一環:“如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作者提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重復、重復、重復已有的知識”。對少而精的領域進行深度提煉,總結底層邏輯,不斷輸出、觸類旁通--重復使人擁有決定性的優勢。
二、如何知道做到
面對知行之間的巨大鴻溝,作者分析了三個原因,并提出了解決方案:
(一)認知層次上的信息過載:知識來得太容易,并且獲取新知識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的多。
信息過載會一方面讓我們對學習變得毫無積極性,因為獲取新知識太容易,多數人總是不斷地去獲取新知識。另一方面,持續不斷的輸入新信息,使我們的大腦被無數的數據、片段而堵塞,越來越多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即使是讀書本身,越來越多的人寧愿進行泛泛閱讀,也不愿徹底讀懂一本好書,將其慢慢咀嚼消化,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作者提出,通過間隔性重復并徹底讀透少量資料對人的心理產生的影響,要超過泛讀20本書所產生的影響。
實踐工作中,如在員工培訓方面,即使現場的效果再好,絕大多數學員也不會將所學的東西應用到今后實際工作當中去。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培訓之后的跟進上,而不是去設計更多新的項目。
我在行業內部推廣績效考核信息系統過程中,對這一點感觸非常深。從最早的“績效信息系統”,到“績效計劃、績效輔導、績效運用、績效分析、反饋提升”的全面績效管理體系,同樣一套信息系統,在不同的單位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其實真正發揮作用的根本不是系統本身,而是管理過程、反饋分析、改進提升。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領域,必須“少而精”—“極其功利”(古典語)掌握某件事的一些關鍵點,透徹的吸收其精華,并完全沉浸其中,直到將其完全吸收,而絕不是盲目地接觸大量信息。
當前快速變化、快速迭代的社會,在知識數量、獲取速度、知識深度的三階段認知優勢構建上,越來越依賴于認知的深度來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和促進個體成長。一旦我們地掌握了某一個知識點的深層邏輯,并不斷地間隔性重復,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會極高的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得到”APP上眾多知識大咖無一不是在某一細分領域深度“做到”認知翹楚的領軍人物。而這篇讀書筆記本身也是“間隔性重復”的產物。
(二)態度層次上的消極過濾:用先入為主、封閉的固有思維,過濾掉對自己可能有用的信息,抵制削弱學以致用的動力。
工作學習中,消極思維比積極思維更為流行。大多數人在用焦慮、消極、猶豫不決、先入為主或者是堅持固有思維的態度,去判斷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我們本來可以100%地聽到自己身邊的人在說些什么,結果最終只有不到10%的信息能夠進入到我們的潛意識里。
誠如,孩子們希望通過成就而受到關注,但現實是當孩子們表現良好時,父母們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一旦孩子們做錯某件事情,父母們就會大發雷霆。
一方面,對待正確的事無人發現、無人反饋、無人激勵;另一方面,對于錯誤的事情,很多人批評,很多人恐懼。這兩個方面的疊加造成自我的懷疑和否定,多數人會在消極思考的烏云下度過一生。
面對“自我消極”和“外部消極”,如何爬出"消極之匣"?作者提出了兩條解決思路:“積極聆聽”與“綠燈思維”。
1、積極聆聽就是不帶有任何偏見、以興奮的狀態、積極的期待、強烈的欲望和學以致用的開放態度去聆聽、學習,并將學到的內容跟自己的經歷、已有知識相聯系,成為“可能性思考者”,通過不斷重復,讓肥沃的土壤結出千百倍的果實,甚至會成為“反向偏執狂”(認為別人都在照顧自己的人)。
從拒絕到吸收的六個過程“直接拒絕——抵制——部分接受——完全接受——部分吸收、內化——完全接受,并開始分享傳播”或多或少的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必經之路(可以說,這篇筆記就是這六個過程的實踐)。
2、綠燈思維:面對任何新想法、新項目、新知識,首先是綠燈思維(積極思維),而后是黃燈思維(消極思維);要多一些綠燈思維,少一些黃燈思維。即使是在給出消極反饋之前,也一定要先給出積極的反饋。
現實情況是:多數人在多數時候遇到多數事情時,消極思維或者消極行為會多于積極行為或者積極行為。如,你感覺自己不擅長什么,就會在這個領域發揮不好。這也是“墨菲定律”的核心內容: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因此,一定要樹立積極地綠燈思維,一部《好好先生》的電影就是一個從消極思維轉變為積極思維的極為有利的例證。
(三)行為層次上的缺少跟進:后勁兒不足,難以改變已經深植個人生活中的習慣,不知如何采取行動。
德魯克說:沒有什么好事,是偶然發生的。要改變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絕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需要他人的指導、支持和責任意識,并最終發展為自己的指導、支持和責任感,而這也是消除知行差距過程的最重要部分。
要制定完善的跟進計劃,個人首先要有動力、有目標,有完善的改進計劃,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上級管理者而言,要更加強調"過程性肯定",而非"結果性肯定",不要僅僅盯住別人的錯誤、缺點,要學會表揚別人的進步。
學習一項新知識、新技能,越快練習、越快實際應用,就越容易掌握它。
工作中,往往是:一個人接受完培訓,根本沒有人關心他剛剛接受完培訓的這種情況。回到工作崗位之后,立刻又埋頭處理自己離開的那段時間累積起來的工作,沒有時間去嘗試應用自己剛學到的東西。在一個人的學習過程中,最關鍵時期恰恰是他剛接受完培訓的那段時間。
對培訓而言,我們投入“組織培訓”的時間,與培訓后根據時間的花費比例應該達到1:10的比例。
改變行為的過程,作者提出是"告知、演示、嘗試、觀察、表揚進步或進行修正"的過程,這恰恰是管理領域中經典的"PDCA"(戴明環)的過程。
縱觀《知道做到》,我把全書的整個學習成長過程,總結為:開放心態的積極學習—少而精的專注重復(激光聚焦)—親自實踐提煉—持續的跟進反饋-不斷分享輸出。
因此,在作者提出縮小知行差距上要實現"知識層次、態度層次、行為層次"三個轉變的基礎上,我增加了“結果層次”的轉變,以"以終為始"方法,“以有效輸出”為目標,檢驗學習結果的有效性和適用性,是提升認知的最有效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