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翠玉白菜〕(一般人眼中的玉之第一名品,知名度最高)
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臺北故宮不敢隨意換展品,即使國外也有大博物館想借展,故宮也都回絕。許多島內外游客一進故宮,就先問翠玉白菜放在哪里里,一定要看過翠玉白菜才覺得不虛此行。
翠玉白菜一體成型,深受喜愛,在翠綠的菜葉上有兩只昆蟲,體型較大的、伸長著后腳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只的則是蝗蟲。
仔細看螽斯頭上延伸出來的兩根須須,雖然不是很明顯,但是若從左側仔細看,確可發現左邊的一根須從頭部處缺損了一公分左右,但長須后半段仍附在菜葉上。
破損局部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只象征多產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布,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
游臺北必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到故宮必看鎮院之寶翠玉白菜,不幸的是竟傳出這個最具人氣的國寶展品遭到毀損!菜葉上面的螽斯左邊一根須,斷了一小節,約有一公分缺損。
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長嵇若昕被媒體詢問時,坦承翠玉白菜確遭毀損,但不是南下高雄借展時毀損的,而是40年前即已毀損。
西周〔毛公鼎〕(銘文字數最多,造型古拙)
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間于陜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系于清代末葉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陜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本院典藏并展示。
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臺灣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毛公鼎內壁
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毛公鼎器形作大口,半球狀深腹,獸蹄形足,口沿上樹立形制高大的雙耳,渾厚而凝重,整個器表裝飾十分整潔,顯得素樸典雅,洋溢著一股清新莊重的氣息,反映了西周晚期文化思想的變革。
銘文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32行,計499字,為現存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鼎銘記述了周宣王的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
全文可分五段:
追述周代文武二王開國時的盛況,對比作鼎時時局不靖;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給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專權;告誡鼓勵毛公以善從政;賞賜毛公車、兵、命服。毛公為表示感謝和稱頌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為紀念。
毛公鼎拓片: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西周〔散氏盤〕(銘文字數多,銅質特佳)
散氏盤應為西周晚期出品,它最引人注意的是盤內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時散國和鄰國解決土地糾紛的協議。
西周晚期
散氏盤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
重:21312 g 銘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西周散氏盤拓文
散氏盤流傳有緒,根據張廷濟的〔清儀閣題跋〕等數據,散氏盤在康熙間出土于陜西鳳翔,嘉慶十一年由鹺使額勒布以重價購得,十四年進貢內府。
根據考證,十四年乃嘉慶皇帝五十壽辰,當時曾申命臣子不準進獻珠玉等物,但書冊字畫等文物卻是準許呈進的。由此可知,額勒布進貢散氏盤,是為嘉慶皇帝的生日賀禮。
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陜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
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散氏盤又名“矢人盤”,是西周歷王時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陜西風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內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于世。
散氏盤銘文鑄于盤內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于純正,壯美多姿。
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散氏盤銘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羅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并稱四大國寶,原拓本極珍罕,海內學者爭求而極難得。
散氏盤腹部飾夔紋,間以三浮雕獸首,高圈足上飾獸面紋。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是典型西周晚期銘文的風格。
顏真卿〔祭侄文稿〕(顏真卿真跡,天下排行第一或第二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于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涂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于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局部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代表作)
《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這卷名畫在此后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從畫上題跋看。此畫最初是為無用禪師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得。至明萬歷年間,又歸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有。
但不久就轉手為宜興吳之矩所藏。吳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軒藏之。吳洪裕愛此畫若寶,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
幸得其侄子吳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畫易之,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才免遭“火殉”。但畫的前段已燒去寸許,從此分為長短兩段。
此后燒毀處較完整的一段單獨裝裱,人稱《剩山圖》,現為浙江省博物館所收藏。
后幾百年來,此書一分為二,未再重合。許多年來,兩岸書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畫的后段(長段)從吳家流散后,曾經歷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入清宮。有意思的是,號稱風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贊,又是題跋又是鈐印。
但也幸而如此,后段(長段)真跡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杰作,造型優美)
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后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
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
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北宋宮廷御用瓷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高6.9cm,橫23cm,縱16.4cm,口徑 23 cm,足徑 19.3×12.9cm,重670g,橢圓形盆,侈口,四云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棱角釉薄處呈淺粉色。
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寧靜開朗,純潔無紋片,據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
從相愛到訂婚,及此后的人生旅程,愛至關重要。芙萊尼珠寶的至上關懷亦將持續終身。我們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鉆戒改款,鉆石投資,設計定制,修改戒指尺寸,常規清洗以及檢查戒托穩妥性等。微信:Denke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