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3歲和1歲男孩的媽媽,和兩孩子讀了近3年的繪本,沒有覺得自己繪聲繪色講繪本的能力見長,反倒在給1歲多小兒子讀繪本故事時,屢屢受挫。
10月23日,在小魯文化和悅讀悅享聯合舉辦的“林美琴工作坊”上,繪本共讀的多元技巧,讀寫游戲的實操,刷新了我原本對“讀繪本”的觀念。
為什么有的孩子喜歡看繪本,不喜歡看文字?
為什么有的小寶寶一看到繪本,他就爬走了?
為什么有的孩子看了也喜歡繪本,看了很多書,作文又寫不好?
林老師開場將這些疑問拋出,我就被觸動了,我知道,這次課程是我的福音,必須好好學。我家哥哥一看到字多的繪本,就要快速翻過,有時會叫我換一本。給弟弟講故事,他搖頭說不,有時候會爬走。
適齡繪本的選擇
林老師說:出現上述三種問題,不是單純的讀繪本技巧的問題。創作者為各個年齡層的讀者服務,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
找對與孩子認知搭配的繪本,因為繪本本身就足夠吸引他們;
并且,不同的繪本采用不同的共讀方式;
通過讀繪本,領略繪本中的閱讀之美,讓寫作成為自在表達的需求。
讓寫作成為自在表達的需求,如此境界,根本不是用興趣來判斷寫作,更別說咬破筆頭湊字數的情況了。讀是為了寫,寫能更好表達自己。
先說繪本分為四種:有圖無字(無字書)、圖多字少,圖文并茂、圖少字多(橋梁書),讀繪本的看的是圖像,練的是看、聽、說、寫的能力,需要循序漸進、量身打造,聯結視覺感知與生活經驗,通過感官的開啟,從一本書中遇見世界。
我自己存在的誤區
我曾以為,自己在繪本館當過故事媽媽,對繪本有淺淺的“洞見”,聽完林老師的分享,我深深思考,發現了自己的四個觀念誤區:
誤區一:繪本選大獎之作就行了?
選繪本要面向孩子的年齡,準確的說是面向孩子的認知。創作者為各個年齡層讀者服務,繪本的確是0-99歲的人都適用,但在當下,此時此刻,這個孩子就是適合這樣的繪本。
0-3歲的孩子,可以選玩書:洗澡書,布書等。此時,書上的文字,對于孩子來說,都是符號,還處在讀圖時代。
而對于3-5歲的孩子來說,有更多的元素,有更多生活經驗的感官聯結,內容形式可以更豐富。
5-6歲的孩子,處于幼小銜接的階段,讀繪本,是一個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在0-6歲的黃金時期,像食物一樣,給合適的營養,一點點逐步滋養,滿滿的愛和溫暖。
孩子根據生活感知理解圖畫中的情境,對于超出認知范圍的畫面,難以孩子的內心。我的孩子不到2歲時,我感覺他不喜歡《愛心樹》、《活的一百萬次的貓》等繪本,現在他3歲多,字多圖少的書,比如《昆蟲記》,他也不喜歡。這完全是我在選擇上的錯誤,因為他無法理解繪本里的圖畫。
誤區二:繪本照讀就行了?
不同繪本有不同的共讀技巧,需要根據圖像來確定共讀技巧。
以《綠池白鵝》為例,光聽老師讀幾句,再帶我們從線條、構圖、造型方面賞析,真是醉了。
當第一只白鵝出現時,畫面是圓的,湖面是寧靜的。畫面以白鵝為中心,白鵝,給我們的感覺是高貴的女神般的美麗。當白鵝在巡行時,路線的構圖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巡行”這個比較生僻詞的感覺。在描述時,三個靜靜的,再一次將高貴的寧靜升華,入心的美!
等到另一只白鵝出現,畫面并不是以白鵝為中心,孩子們拍手出來了,有一頁幾張圖,孩子們和白鵝各種方式的親近,和前一只白鵝的畫面完全不同。
當兩只白鵝對視時,兩只白鵝都在畫面的兩邊,沒有爭寵,帶著謙卑。當兩只白鵝相遇時,水面的漣漪變成一個完整的圓,那種和諧的美,畫面已經說明了一切。此時此景,感覺完全帶入情境。
說是讀繪本,不如說是感受繪本,我在現場,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種美。寧靜的、高貴的美!歡樂的、躍動的美!而這本繪本,林老師說,她在談品格,談到欣賞每個人的特質,每個人內在擁有寬廣的宇宙。
不是所有的繪本都是照讀,繪本共讀的方式有朗讀、敘述、討論。
誤區三:繪本一定要好玩嗎?
玩趣繪本是為了發現繪本好玩的一面,用繪本去開發孩子的多元智能。僅僅是好玩是不夠的,不好玩的繪本,就像個靜靜的美女子,不管你玩不玩我,我就在這里,我們就這樣靜靜的欣賞,她的美,入心的。
不好玩的繪本,本身也是吸引孩子的。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只要選對適合孩子認知的繪本,僅僅繪本的圖畫,便能給孩子滋養,感受繪本的閱讀之美。
誤區四:繪本延伸就是唱唱跳跳手工繪畫之類?
繪本的世界真的很寬廣,說個不恰當的比喻,想要什么,讓自己努力成為什么,繪本的讀寫游戲,是讓自己去創作繪本!
當天下午,用了一個半小時在做“手工”,過程和資料,完全可以參照林老師的書籍《繪本的讀寫游戲》。從一頁書到四頁書到五格書到折疊書,都是根據自己想象創作的故事。
看似手工,其實是讀寫游戲。老師說:讀的能力來源于閱讀各類繪本,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會貫通。在領略了圖畫之美后,就希望把想像的畫面變成文字,文字是為想法而服務的,有了遣詞造句的能力,寫作是順應內心需求的一種能力!
寫作文,是做文字的配樂師,從看見到真正的“洞見”,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知道繪本說什么到知道怎么說,把外在向內在的通道,“叮咚”一聲打通后,各種感官打開、讓感受進來,才會真的感同身受,有感而發,想寫作的心也停不下來。
我認為正確的做法
認識到自己的誤區后,我總結了自己認為正確的做法:
(一)找圖感:
繪本不是選大獎之作,也不是好玩就夠了,真正的引入賞析一詞,從顏色、線條、構圖、造型等,感受繪本的節奏、品味作者的創作情感。
林老師以繪本《雨傘》為例,這是一本無字書,從圖像賞析來做文字搭配,成為配樂師。
當看到畫面中的女孩夾了一把大黑傘,自己撐著一把紅雨傘,此時此景,表達女孩心情,暗示故事的發展。一頁頁往下翻,情境帶來意境,顏色、線條、構圖、造型都是推論故事發展的線索。雨,沒有字來描述,成為了故事的背景音樂,共同訴說女孩給爸爸送傘的溫暖、甜蜜。
(二)找語感:
繪本不總是照讀,現場活學活用了繪本共讀的三種技巧:朗讀、敘述、討論。對的共讀方式幫助我找到正確的語感。
1、朗讀
《綠池白鵝》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類的繪本,用的是朗讀技巧。
朗讀的故事一般是圖文并茂,文字有節奏、有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朗讀繪本,非常注重句群、字群分割,學會斷句(根據標點符號的使用,決定每句話之間停留的時間長短),重音、停頓等。
朗讀不是為了生動而生動,是情緒帶來的感覺生動,孩子聽的是讀故事的人背后的情緒。
親子共讀的家長愛孩子,讀繪本,聲音是對圖畫和文字的展現,朗讀的技巧,確實需要訓練。工作坊上,老師就帶著我們從音色、音量、音調、音效四個方面練習。
所以,我之前認為動作聲音表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愛就夠了,完全都是浮云。
當我們讀繪本,孩子感受到了什么?這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2、敘述
敘述可以運用故事道具,整合圖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去說個生動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發展,就可以畫出故事線——起、承、轉、合。老師說,每本書都是一座故事山。
以《咕嚕咕嚕蹦》這樣極少字而畫面豐富的繪本為例,用的是敘述技巧。敘述是添油加醋,需要考慮場景、角色和情景,使用敘述的可以加對白、旁白、從字到句群,引入修辭。我們分組練習,十幾名學員共同講一本繪本,想象力根本沒有邊際。
有了修辭,敘述會變得更加生動和精彩,比如:加形容詞,加對話,加設問句,用排比句、感嘆句、用比喻來做意念傳遞。關于比喻,老師引入一個例子《我想要愛》,大熊說:我……就像心里破了一個大洞一樣,多么讓人難受。
用敘述的方式,不受制于書本的字限制,時間安排也可以靈活調度,也可以在預定的時間說故事,根據起承轉合來分配合理時間。
有條理的敘述,讓故事更為流暢,敘述也更聚焦于場景、角色、情節,敘述做的好,寫作文很難離題,在不知不覺中,語感對了,一不小心,豐富、精彩的語匯就積累而成。
3、討論
討論是鍛煉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的一種途徑,在共讀過程中可以和孩子互動。
以《希望牧場》這本繪本為例。可以借鑒這樣的討論方式:
開頭設問:
嘿,你知道什么是養牛人嗎?
設身處地:
如果你是養牛人,你會怎么做?
引入發散思考:
為什么就因為我是養牛人?責任?情感?生命?還有呢?還有呢?
你覺得養牛人是個什么樣的人?
價值判斷:
你還認為這個養牛人還要堅持嗎?
很多人支持他做這件事,你認為意義是什么?
連養牛人都懷疑,你覺得這有意義嗎?
透過這個,你看到了什么?
全局性思考:
養牛人前后的思考有哪些變化?
為什么叫希望牧場?
在上林老師工作坊之前,我由始至終的認為,讀繪本,就不應該問孩子問題。直到林美琴老師現場演示了一遍用討論的方法讀繪本,我的觀念改變了。這種改變不是因為大師專家就是對的,而是我感受到了,繪本用討論的方式讀,能更好的傳遞作者的情感,也幫助孩子更好的去理解繪本,培養思考的習慣與能力。
(三)積累語匯: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讀繪本,要有足夠多的量,讀一千本繪本,不等于把《我爸爸》讀了一千遍就夠了。有了圖感、找到語感,在不斷讀的過程中,孩子的語匯就逐步積累出來,遣詞造句的能力,真不是什么速成班可得,必須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想妙筆生花,必須先積累,積累,就是越多越好,首先,必須合適。
(四)走向寫作:
繪本延伸和玩趣繪本的概念引入后,給繪本加上了許多“功效”,稱為讀寫游戲,讀是為寫,多么精辟又直接。
如果說讀繪本積累了足夠多的語匯,那么寫繪本是一個創作的過程,是把想象力變為現實的結果。從小就能夠參與到繪本創作的孩子,長大了,不愁咬破筆頭寫不出好文章。這本書,稱之為工具書,林老師說她可以做幾百種讀寫游戲中的書,每一次帶孩子做書,都會是一個興奮感增長點,因為孩子對未知充滿好奇,在創作的過程中,創意和靈感宣泄得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快樂,從心底直到腦門,喜悅自在手口眼鼻,視聽嗅味觸會告訴自己答案。
真心感謝林老師帶來這堂真實生動有質感的工作坊,有案例有實操,學了,就可以用,對于我這樣還沒有看過林老師作品的人來說,也毫無障礙,并且更有興趣去深入學習。
作者簡介:在家育兒的小麗麗,愛學習,愛干活,愛孩子,愛教育,熱心公益活動,致力閱讀推廣。個人微信公眾號:在家育兒(zaijiay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