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上映的賈玲電影《熱辣滾燙》爆了,但原因并非“賈玲一年減掉100斤”這個話題,而是電影本身講述的故事擊中了當下社會的一個痛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遭遇心理危機,選擇了躺平。
電影主角杜樂瑩也是這樣,大學畢業后工作了一段時間就選擇了躺平,這一躺就是十年。十年之間她吃了睡,睡了吃,把自己喂養成了一個體重200多斤的“大胖子”。
后來在遭遇了一系列重創后,她終于開始絕地還擊,只為在僅此一次的人生中,能贏一次。
這部勵志電影值得每個人尤其是躺平中的年輕人去看一看,因為它揭示的三個人生道理,無一不讓人深思。
#1
善良不是錯,但要給對人
杜樂瑩躺平前具體遭遇了些什么,影片沒有講述,但在一個電視節目中面對主持人的提問,她是這樣回答的:“感覺自己對人特別好,但總是受到傷害,后來慢慢就變得不愿意與人交流了。”
由此可以知道,她的躺平是一種逃避社交型行為,而之所以逃避社交,是因為她總是在與人交往時受到傷害。
杜樂瑩無疑是善良的,善良到手中有兩個蘋果,如果朋友要,她會把兩個都給出去。
可惜,她的善良總是一次次被辜負。
在家里,妹妹總是惡言惡語地嘲諷她“30多歲了還在家里啃老”,甚至因為她回懟了兩句就對她大打出手;可即便這樣,妹妹因為沒有學區房女兒上不了學,要求她把名下的學區房過戶給自己,她滿腹委屈,還是在轉讓合同上簽了字。
最好的閨蜜搶走了自己的男朋友,因為擔心背負小三的罵名,閨蜜請求她結婚時來給自己做伴娘,面對如此無理的請求,她居然都沒有拒絕。
在電視臺實習的遠房表妹,請她配合自己參加一檔電視節目,雖然她滿心不情愿,但為了讓表妹能順利轉正,她還是配合了,結果拍攝的鏡頭被惡意剪輯,遭到了觀眾的指責。
遇到一位拳擊教練向自己示好,本以為是遇到了真愛,卻在全心付出后,遭到了拋棄。
心理學上有一種人格類型,叫“討好型人格”,這類人的特點是過分懂事,不會拒絕,總是為了迎合他人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
杜樂瑩就是這種人的典型代表,他們之所以會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是源于心底的善良。
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但不要向所有人釋放你的善良。
其實不光是杜樂瑩的遭遇,更早以前,“農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訴我們:如果善良給錯了對象,只能是一場災難。
往后余生,愿你時刻謹記:善良很貴,只給對的人。
#2
向內求,才能找到
成長的力量
一個人在困境中時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向外部尋找突圍的力量,杜樂瑩也是這樣。
因為和妹妹關系弄僵,她憤而離家出走,在一家燒烤店做一名服務員,工資只有2500,還時不時受到老板騷擾。
就是在這樣的窘境中,她遇見了健身教練昊坤。
他陽光帥氣、充滿夢想,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對自己還頗有好感。
昊坤于她,就像是至暗生活里的一道光,點燃了她沉寂已久的熱情。
她想要抓住他,就像是迫切地想要抓住一根可以讓她攀援而上、脫離泥淖的藤條。
于是她為了幫助昊坤完成夢想,花5000塊錢讓別人把參賽的名額轉讓給他;
因為昊坤參賽體重不達標,她一次次預支工資為他買來各種高檔食品;
甚至在向昊坤交付自己時,為了不讓他有心理負擔,她違心地說這不是自己的第一次……
只是,令她尷尬的是,一開始昊坤向她示好,不過是想忽悠她辦卡,替自己沖業績;后來只是把她當作情緒的垃圾桶,身心的避難所,在失意落魄時有一個人能陪自己喝喝酒、聊聊天。
杜樂瑩為昊坤傾盡所有,但區區三萬元的假賽費就讓吳坤輕而易舉地放棄了夢想;更讓人寒心的是,當杜樂瑩試圖鼓勵他重拾夢想時,他一句“滾蛋”就粗暴地為這段關系畫上了句號。
杜樂瑩最終還是沒能抓住這根救自己于水火的藤條,事實上,這世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救另外一個人于水火。
請一定相信,這短短的一生,能救贖自己的唯有自己。
所以,想要成長,想要變得強大,向外求永遠找不到出路;力量的源泉就隱匿于內心深處,不斷地向內求,終能破繭成蝶、涅槃重生。
#3
人生總要有一次覺醒,
無論早晚
在遭遇了一系列人生重創后,杜樂瑩心如死灰,只想一了百了,于是在一個雨夜,她從樓房的窗戶一躍而下。
出人意料的是,她除了摔得渾身疼痛,身上竟連一處傷都沒有。
但就是這次求死事件促使了她的覺醒,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還怕活著嗎?
“人生僅有一次,你贏過嗎,哪怕一次?”拳擊俱樂部宣傳單上的這句廣告語徹底喚醒了她。
于是她找到俱樂部的老板,表達自己要參加拳擊比賽的意愿。
老板覺得她這是在癡人說夢,畢竟她當時已經32歲了,而且體重超重。
但是她沒有放棄自己的這個夢想,她開始玩命地鍛煉,在一年時間內減掉100斤,終于獲得了參賽資格。
在賽場上,與她對壘的是專業拳擊手,但她不氣餒,不認輸,在一次次擊倒之后再站立起來。
最終還是以微弱劣勢輸給對手,但她卻發了一條朋友圈“參加完一場拳擊比賽,贏了一次。”
此處的贏,并不是指贏了比賽,而是贏了自己。
她終于不再卑微地討好別人,現在如果有個蘋果,朋友要,曾經全盤付出的她現在給不給會看心情。
對友情的態度是這樣,對愛情的態度亦是如此。
走出賽場,昊坤正在等她,面對昔日“理想型”的邀約,她沒有答應,而是說了一句“看心情”婉拒了他。
從一味迎合到“看心情”,從躺平擺爛到奮起而戰,這是一種覺醒,盡管這覺醒在她躺平十年后才到來。
但正如作家毛姆所說:“人生處處是起點,無論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人生總要有一次覺醒,無論這覺醒什么時候到來,都不算晚。
??#4
寫在最后
杜樂瑩的前半段人生像極了我們很多人的人生:總是被嘲笑,總是被辜負;在一次次托付善意卻被辜負的心灰意冷后,覺得自己是一條永遠翻不了身的咸魚、一灘扶不上墻的爛泥、一根雕不成才的朽木。
但杜樂瑩的后半段人生卻讓我們看到了,人生還有很多種可能,只要你想。
愿走出影院的你我,都能重振旗鼓,開啟一個熱辣滾燙的人生。
作者?|由韁,筆為韁,夢作馬,馳騁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