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看了一場鬧劇。
部門主管前幾天給一個實習生安排了項任務,讓他在周二下班前把客戶需要的資料整理好發出去。結果今早上一來就接到了客戶的投訴電話,“你們這都是些什么東西啊?!一堆錯別字不說,直接發給我格式都是亂的文件,你們還說自己是專業的咨詢公司?!”主管賠了半天不是,最后還是把咨詢費用打了個八折才擺平。
這本來也不是什么大事,實習生嘛,罵一頓好好改改也就完了。結果高潮來了。
主管走到他桌邊,重話還沒說幾句。這小伙子一個杯子砸地上,“去你媽逼的,不就幾個格式問題嗎?老子名牌大學畢業的,干你這鳥事?!”
我只想說,整個辦公室的空氣都凝結了。
主管愣了半天,甩出幾句話:“第一,收拾好你的東西,滾。第二,年輕人,我勸你一句,你不是大學里等著別人喂養的小孩子了。這里是職場,你他媽收起你的少爺脾氣。”
誠然,在同事間的八卦里我聽到了他因為畢業季緣由,剛和女友分手的消息。但是這不構成我同情他的理由。作為一個成年人,自控,應當是標配能力。
基于今天的事吧,特想給大家分享本書,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這本書我大學的時候就讀了很多遍,每讀一次,都會再告訴自己一次,我還年輕,如果連自己都控制不好,還談什么追求?談什么人生?
(ps:以下內容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筆記總結的,不是原文里的話。這本書挺好找,不過誰想收藏一份pdf版本的話,可以私信我分享鏈接。)
1、錯誤的解壓方式會讓人更有壓力,從而導致惡性循環。自控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養成正確的解壓習慣。
首先你可以知道一下惡性循環的解壓方式是怎么運作的:
感受到壓力——驅動自身想發泄的本能——選擇常見而且容易得到滿足的方式,比如:喝酒、抽煙、購物、打游戲、吃東西等——產生罪惡感、失控感等更多負面情緒——更有壓力。
《自控力》里是這么解釋的:
不會正確解壓的人,長期下來,會在腦袋里形成一個“獎勵”機制,他會本能的相信,這個“獎勵”(煙、酒、大麻等)能讓自己感覺好一些。而忽略事實上,這只會讓自己更糟糕,甚至惡習成性。
如果讓我用大白話說,就是人在感到壓力的時候會更想抽煙喝酒胡鬧,但是這并沒有什么卵用,除了讓自己更糟糕。
有效的解壓方式或許因人而異,有人是鍛煉,有人是看書,有人是靜下來冥想,有人覺得KTV嚎幾聲就可以了。但它們都有個共同點:都不是看似能放松,實際上會進一步加深壓力的錯誤方式。
你可能會想,我都這么難受了,誰特么還可以看書鍛煉靜下心來啊?不是的,你要相信“此時正當修行時”啊!你在自己最難受的時候克制自己幾次,自控力肌肉才能培養出來!是的,你沒看錯,自控力就和肌肉一樣,你也是要咬著牙,拼命練才有的!
總結:看書、鍛煉、冥想、聽歌等一系列有效解壓方式,你挑一個適合自己的,在自己壓力山大心煩意亂的時候有意識練習。
2、大腦會騙你把“渴望”當“幸福”,所以你要反本能的訓練自己。
關于這一點,書里講了很多多巴胺啊,內啡肽之內的知識,我想解釋得簡單一點,就是你本能想找的那些“放松”方式,多半都是大腦騙你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大學有一段時期很低谷,每天很挫敗很迷茫明明很多事沒干卻找不到半點動力。我總得做點什么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情吧?然后我找到了“吃東西”這個方式來緩解這些負面情緒。很不幸,兩個月下來,我除了體重長了15斤以外,還養成了深夜暴飲暴食的惡習。
因為“吃東西”能讓我得到即時滿足感,所以久而久之,我一產生負面情緒,就會本能的以為“吃東西”一定能讓我感覺好些。甚至是吃得很撐的時候,腦袋里還在告訴自己,繼續吃吧,這樣你會幸福一些。
為了把大腦意識糾正回來,我強迫自己記住一件事,心情不好,就別吃飯。雖然做法有些偏激,剛開始的時候也很辛苦,但比起年紀輕輕就成為一個失去自控力的人,我覺得太特么值了!事實上,都沒用太長時間,大腦就形成了另一個反饋機制,叫做:“別瞎鬧,心情不好沒飯吃!”
總結:越難受的時候,越要hold住自己;糾正腦回路,逆著本能感覺來,和壞習慣說,滾!
3、我們總是有種錯覺,明天的自己會表現的更好。事實上,明天和今天一模一樣。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實習生吧,我在想,他放縱自己發脾氣的時候,是不是這么安慰自己的,“沒事,我只是今天沒控制住自己,以后不會了。”但是朋友,你這次都沒做到,拿什么給自己保證下次就能做到?
很多有拖延癥的人也是這么告訴自己的吧,“沒事,我明天就會認真看書備考了”“沒事,我明天就會認真鍛煉好好減肥了”“沒事,我明天工作24小時把今天的補上”……然而,講真,這都不叫錯覺,這叫幻覺。
總結:試著把今天作的每個決定都當成對今后每天的承諾。告訴自己,今天做不到,你明天也做不到。這樣,你在想偷懶想放縱的時候,可以更好的提醒自己,不要,我不要這輩子,都這樣了。
最后,用我很喜歡的一句話結尾吧:越自律,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