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都見到過上面這幅畫。
這幅作品就是著名的《馬拉之死》。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導人馬拉在浴室中被敵人派出的刺客殺死的場景。
大家可能知道這幅畫是馬拉的好友所作。現在呢請大家仔細想一想馬拉的這位“好友”到底是個什么來頭?
是不是有點懵了
沒關系
因為
我也忘記啦
不過,經過格調彩繪小編夜以繼日再繼夜再繼日的調查研究,這小子的底已經差不多被我摸透了。
今天格調彩繪小編就來幫各位惡補一下這個知識點!
雅克-路易·大衛(或稱雅克·達維特)就是馬拉的這位“好友”了。
大衛本來就對法國的革命報以同情,又與馬拉有些私交,就在暗殺發生的前幾天,他還曾訪問馬拉,親眼見到過他在浴缸中辦公的情景:"浴缸旁邊有一只木箱,上面放著墨水瓶和紙,在浴缸外的手卻在書寫關于人民福利的計劃。"死亡的消息傳出,大衛便開始著手創作這幅作品。
法國著名畫家,新古典主義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雅克-路易·大衛出生于巴黎的一個五金商家庭,10歲時父親過世,由皇家磚瓦匠的叔父撫養,16歲時考入皇家繪畫雕塑院學習,受古羅馬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影響,對古典主義發生興趣。拿破侖掌權后,成為拿破侖一世的首席宮廷畫師。
1789年大衛為鼓舞革命者為信仰和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創作了《蘇格拉底之死》。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主張無神論和言論自由,而被誣陷引誘青年、褻瀆神圣,最后被判處服毒自殺。當時蘇格拉底的親友和弟子們都勸他逃往國外避難,均遭他嚴正拒絕,當著弟子們的面從容服下毒藥。
布魯特斯是公元前84年古羅馬第一個推翻暴君統治的英雄,他把神圣的羅馬大皇帝驅逐到國外,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并成為賢明的執政官,但是他的兩個親生兒子參與了伊特魯立亞人的復辟陰謀活動,布魯特斯為捍衛共和國的利益和神圣的法律,毅然處決了這兩個逆子。
1789年大衛創作了《處決自己兒子的布魯斯》配合當時發生的法國大革命,在公眾中產生巨大的反響。1792年他被選為國民公會的代表,成為公共教育委員會和藝術委員會的委員。
1793年他創作了《馬拉之死》,如實描述馬拉在浴室被暗殺的場景,因此在1794年熱月政變后,他作為雅各賓派的負責人之一而被捕。在獄中,他透過窗口看風景,畫出了《盧森堡花園景色》。
薩賓婦女
傳說羅馬帝國的締造者叫羅馬諾。他早就覬覦薩賓婦女的美麗,一心想劫奪為羅馬士兵之妻。他設計悄悄地進入薩賓城,劫奪了許多美麗的薩賓婦女和他們的財產。若干年后薩賓人強大了,他們欲報此仇,但是被劫的女子已為羅馬人之妻。《薩賓婦女》描繪的是羅馬人與薩賓人廝殺的激戰場面,兩隊人馬中間是一群婦女和嬰兒,視覺中心描繪了一位美麗勇敢的女子,名叫艾埃茜妮,她奮不顧身地挺身而出阻止這場戰爭,孩子從她的懷抱中跌落在地,引起兩位婦女來搶救孩子,她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阻擋雙方的殺戮。
人們認為這是畫家大衛在大革命失敗后,悲觀失望,意志消沉,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借復古以消愁腸。
在與奧國的干涉軍戰斗中,拿破侖以英勇大無畏的精神冒著冬天的嚴寒與雪崩的危險,出其不意地越過圣貝爾納山險坡,帶領主力軍向敵人腹地前進。
在畫家的筆下,拿破侖被描繪成英勇、果敢、堅毅的統帥形象,他揮手勒馬向上的雄姿以對角線趨勢充滿畫面,整個世界統統在他的腳下,坡石上刻著永垂青史的名字。
這幅畫是奉拿破侖的命令而作,描繪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舉行的加冕儀式。
畫面中心形象是拿破侖從教皇手中接過的王冠,賜給皇后約瑟芬。羅馬教皇被請來參加儀式,想借教皇在宗教上的號召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和肯定稱帝的合法權,不過只讓他坐在祭壇前作為后盾而已。
畫中有近百人的肖像,據說很多是請真人來到畫室畫的。
格調彩繪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