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給大家推介的是:
《粉絲經濟》
不過由于《感覺身體被掏空》
引起的加班話題效應;
峰少特別去偷窺了一下創業者們的心境;
《創業維艱》告訴我們:
人生在世,誰都不容易。
在《創業維艱》中,本·霍洛維茨從自己的創業經歷講起,以自己在硅谷近20余年的創業、管理和投資經驗,對創業公司(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公司)的創立、經營、人才選拔、企業文化、銷售、CEO與董事會的關系等方方面面,毫無保留地奉上自己的經驗之談。
相比于大多數創業書所說的都是如何做正確的事,不把事情搞砸的大環境下;本·霍洛維茨卻用自身的經驗告訴你:當事情已經搞砸時,你該怎么辦?
本·霍洛維茨,他是互聯網先驅,硅谷資深創業者,被外媒譽為“硅谷最牛的50個天使投資人”之一;與網景之父馬克·安德森拍檔18年,帶領公司在互聯網泡沫中存活下來,并最終以16億美元天價賣給了惠普,震驚業界;
他是眼光獨到的投資人,其風投公司A16Z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便融資27億美元,讓世界驚呼“瘋子”;投資了包括Skype,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Foursquare, Pinterest, Airbnb, Fab, Groupon等眾多知名互聯網企業。
他是馬克·扎克伯格等眾多硅谷年輕創業家的貼身導師,投資見證了一代硅谷新貴的崛起,TwitterCEO稱“本的建議是無價的”。
本在前言中就對當下管理類或勵志類書籍直言不諱的指出了他們的盲點,雖然寫的不錯,但它們并沒有觸及到創業者真正面臨的難題:
對于一個企業家來說真正的難題并不是畫出一個又一個的大餅,用一次又一次的片面數據來掩蓋事實;他們需要面對的是忍痛裁員、人才外流、組織結構以及創業夢想的出軌又或者是崩壞。
在這里,本用九個章節結合自己在創業投資中的經驗,也許這些對于創業者來說并非是一個萬能的解決公式,但是創業者們卻能通過借鑒本的親身經歷,找到自己最恰當的解決方式。
第一章:從革命者到風險資本家
本在這里介紹到了自己的家庭學習環境,以及如何從一個普通的技術員變成資本家的經歷;
第二章:響云沉浮錄:我會堅強活下去
本通過對Loudcloud初創,在市場環境中的艱難遭遇以及如何在困境中買下Opsware掙扎求生;
第三章:轉型Opsware:這一次跟著感覺走
Opsware瀕臨破產,以至于不得不啟動“達爾文計劃”破釜沉舟的極端狀況下,又必須面對轉型;
第四章:陷入絕境
在Opsware陷入絕境之時,本又通過解雇員工、裁掉高管、好友降職等方面陳述了一個失敗的創業CEO應該如何做,如何做最后的掙扎;
第五章: 依次管理好人、產品和利潤
在Loudcloud步入正軌之后,創業者又必須面臨著聘請員工、對員工的甄別、培訓以及如何系統化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第六章:關注眼前的麻煩
Loudcloud穩步發展的時候,創業者們又面臨著諸如辦公室政治、團隊的野心、員工的升遷、企業文化和溝通等問題;
第七章:前途未卜時怎么辦
在這里,本主要提到了在一個公司前途未卜的時候,作為公司靈魂人物CEO應該怎么做;
第八章: 企業家頭條法則:沒有法則
公司靈魂人物CEO之后,本又對企業家做出了自己的見解:企業家如何做才能打造一流團隊,以及如何把創意和企業效益最大化;
第九章 是開始,也是結束
這里談到了本創立風險投資公司A16Z的始末以及初心;
本沒有用一條時間線,而是根據每個章節的內容,對自己的經歷做了調整;因此看起來會有點模糊,但這并不妨礙本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教創業者做人。
在豆瓣評分中,《創業維艱》的分值比《從0到1》高出了不少;雖然這兩本書都被推崇為創業圣經。
叢書友們的評論中也不難發現大家對于《創業維艱》的喜歡;這大概是得益于《創業維艱》更多的是從個人經歷實操來闡述自己的理論,并沒有想給出一套萬能的創業者教條;但《從0到1》就有點用力過猛了。
其實從去年刮起的90后創業熱潮,雖然今年又被直播、網紅(VR也算是吧)給堵住了;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投資人還是消費者,我們都正在經歷著一場對于90后創業新鮮感上的急速降溫。
不管是王凱歆(神奇百貨)的搬家風波、馬佳佳(泡否)的關門大吉、余佳文(超級課程表)的1億元笑話、劉克楠(大象避孕套)的銷聲匿跡、尹桑(一起唱)現金流斷裂、還是陳安妮(快看漫畫)的逃稅困局,90后標簽對于創業的反哺似乎正在消退;創業者面臨的似乎不僅僅只是年齡困境,而投資者也似乎正在撤離戰場。
當然90后創業只是如今的創業環境中最特殊的一部分,而在90前創業者中創業項目就更需要真材實料;
畢竟投資人也不是吃素的,在搞清楚90后創業什么鬼之后,他們的下海經驗可比你們豐富多了;
更別提現在的投資環境、投資趨勢已經不再靠一張嘴、幾張PPT就能耀武揚威了,他們要的是短期回饋,興趣那都集中在B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