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已經由拍蒜斷刀的偶然性事件變成了人人都要說它一嘴的必然性事件。本來只是一起簡單而容易處理的事件,硬生生被送成了一起危機事件。質量有問題,工藝有不足,好好做改正和提升,認錯改錯就好了。但它不這樣覺得,非覺得是顧客的錯,要顧客改錯,說顧客不配用他們生產的菜刀。不尋思改良自己,反而要挑顧客的錯,這就是自尋死路了。加之,其總經理先前受采訪的言論被挖掘出來,內容更是令許多人不爽,有崇洋媚外之嫌。張小泉本發家自民間,其主要的消費者本就是大多數的普通人家,比于米其林創建還要早400年,非去沾米其林的光實在不妥;所說的中國人的用刀切菜方式是錯誤的,這更是不妥,中國的廚房內的刀工何等精湛,常人都有目共睹。其總經理在道歉視頻里說斷章取義,然而他又不把原始視頻放出來,還是說不能發呢?
張小泉的危機公關做得不能叫好,甚至說它是無所謂危機的、任由其發展的,是在似乎快招架不住的時候迫不得已發了道歉視頻。在事件發生的開始,客服是先做解釋和售后處理,還是忙著教育和指責消費者呢?然后,慢慢演變成了教育消費者的問題和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問題。
一把刀,一個品牌,沒有在扎根的土地上堅守自己的傳承,那么生活在這片地域上的人們就不再需要這個品牌,不需要這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