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qì)。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shuì)。
《甘棠》,三章,章三句。
注解
“蔽芾”:小貌。(《群經治要》卷三) ,按《說文》蔽蔽:小草。釋詁:蔽,微也。
芾:正字按王先謙考證當作“茀”(音弗,fú),指雜草太多而導致道路阻塞。
“甘棠”:杜也。(《群經治要》卷三),即杜梨。
“苃”:草舍也。(《群經治要》卷三)
敗:毀壞。
憩:本作愒,音同。休息。
拜:魯詩、韓詩皆作“扒”,擘的通假字,用手劈開。
方玉潤《詩經原始》說:
“他詩練字一層深一層,此詩一層輕一層,然以輕愈見其珍重耳。
全詩三章,每章三句,全詩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愛物,人、物交融為一。對甘棠樹的一枝一葉,從不要砍伐、不要毀壞到不要折枝,可謂愛之有加,這種愛源于對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誡人們不要損傷樹木,再說明其中原因,筆意有波折亦見詩人措辭之妙。
召公奭(shì)
召公奭,姬姓,名奭,是周武王的同姓宗室,食邑于召(今陜西歧山西南),謂之召公,又稱為周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又因其受封于燕國,稱燕召公。召公奭是后來燕國和召國的始祖。
《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召公奭曾輔助武王克殷,被封于燕(今河北北部),都城在薊(今北京),但并未前往,由長子克前往就任。而他自己留在召國(今陜西歧山西南)。
召公奭是周初活躍時間最長的政治家,歷經文武成康四世,周成王時,位列三公,擔任太保的職務,他和周公旦把周朝一分為二,陜東(今河南省陜縣以東)由周公管理為東伯侯,陜西由召公奭管理為西伯侯。他多半在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朝廷理政,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傳說召公奭曾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聽訟,后世思其人而敬其樹。《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就是描述這個故事,也留下“甘棠遺愛”的成語典故。
毛詩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國。”
魯詩說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甘棠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齊詩說
召公,賢者也,明不能與望圣人分職,常戰栗恐懼,故舍于樹下而聽斷焉。勞苦身體,而后乃與圣人齊,是故周南無美召公而召南有之。
朱熹《詩集傳》云:
“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
其后人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
管蔡之亂
又稱三監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故商畿地區(今河南省安陽市附近)的三位貴族叛亂的事件,為中國第一個宗室之亂,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攝政,管叔和蔡叔不服,于是散播周公有意奪位自立的謠言,并聯同武庚和一些小諸侯起兵叛變 ,周公也發動了周公東征,斬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將霍叔廢為庶人,平定了三監之亂。
周朝武王克殷后并未消滅殷商勢力,為了鞏固政權分商朝京畿為三部分,設三監監督商朝遺民頑軍,實行軍政殖民統治。三監的具體君主及領土,說法不一。
一說為紂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另一說為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商都朝歌附近武裝,共同監護武庚的領土。
一般認為三監之地域:朝歌以北地區為邶,由霍叔監管;朝歌以南地區為鄘,由蔡叔監管;朝歌以東地區為衛,由管叔監管。
前說出現較早,后說較為通行。
《詩經》中的二南
《詩經》中的《周南》《召南》(簡稱“二南”),周南是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域。
《楚風補?舊序》曰:“夫陜以東,周公主之;陜以西,召公主之。陜之東,自東而南也;陜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系之以‘周南’,則是隱括乎東之南、西之南也”。
朱熹在《詩集傳》中稱:“周國本在禹貢雍州境內岐山之陽,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甫始居其地,傳子王季歷,至孫文王昌,辟國浸廣。于是徙都于豐,而分岐周故地以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為政于國中,而召公宣布于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內,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