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要選修第二外語,自己選了日語,是不是因為那時比較迷戀日劇,整整學了兩學期的日語。
畢業工作在南大,有學習便利資源,當時挺迷戀浪漫的法國,又迷上了韓劇,學了一年的法語和韓語。
讀研期間懷孕了,給寶貝們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德國的各種都迷戀,又學了兩學期德語。
加上從初中開始學習的英語,零零散散有18年,從新概念英語,到托福,GRE,中高級口譯,甚至還啃過牛津英漢詞典,小班化口語一對一學習。
那時還沒有智能手機,還沒有微信,還沒有公眾號,APP等。那時只有書本,磁帶,mp3音頻等。
2.
學了這么久,學的這么雜,有什么用嗎,細細數來也就畢業時需要的六級證書,查閱各種專業英文文獻寫完了一篇論文,口譯考試的筆試證(口試沒過)…日常生活中沒有機會用到它們,現在已經幾乎沒印象了,好可怕,時間就是這么被消磨掉了。
3.
反思自己的語言學習經歷,我覺得沒有學好有以下幾個"坑"
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不知道學完以后有什么用,有點隨心所欲,隨大流。
沒有很好的學習應用場景,學而不用,當初咋就沒找個筆友或口語練習伙伴。
學的太多,沒有精深轉移一門,畢竟時間和精力有限。
4.
現在突然開始要雙語學習,連我都震驚了,可能現在的目標明確了,有更便捷的學習通道,所謂吃一塹長一智。
讀了這么多書,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會底層邏輯,也就是學習源知識,學經典,看難書。
經典理論與最新的理念也是不錯的主題閱讀組合,可若想最短時間內讀到最新的著作,你可能得看原著(英文版,日文版)。
有時我們需要與時間賽跑,有些著作若通過一層一層的通道傳入國內,可能知識會out了。
有時大師,大咖,牛人們為什么講的道理,你覺得好新鮮,好有道理,因為他們與我們之間有個信息不對稱。比如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里面很多理念都從沒聽說過,原來古典老師有個團隊全是博士生(每天查閱國際最新文獻,提煉信息知識)。
?5.
我開始雙語學習,就是在體驗兩種不同的語言環境,學累了一個 ,切換到另一個語言的世界中。
我想象著我學完以后,能夠很輕松的閱讀各種外文書籍,雜志,看SCI文獻也不是難事。
平時看個電影,聽個歌,也可以無障礙聽懂,感覺應該很美妙。遇到外國友人,也可以無障礙溝通。
以后出國旅行或學習也不用發愁聽不懂,看不懂啦。
順利的通過雅思,日語等級考試。
6.
現在選擇的學習資源,從閱讀英文原著開始,聽,說,讀,寫進行系統練習,平時可以聽TED演講,既學習英語,也可以增長見識。然后把家中的紙質版英文原著一個個消滅。
日語學習采用的標準教程,平時中生活中也可以學習一些好聽的日語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