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間: 2017/1/23-27
筆記時間: 2017/1/28
何為轉型?為何需要轉型?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這本由行業內資深專家著述的文章集。
其實中國制造業已經經歷過了四次轉型,分別如下:
1949-1978 軍工優先的計劃經濟
1978-1992 輕小集加的鄉鎮工業和專業市場
1992-1998 服裝飲料和家電產業崛起,第一次消費升級和品牌大戰也因此產生
1998-2015 房產+汽車 made in China, 第二次消費升級也在這段時間發生
而此時我們正在經歷的正是第三次的消費升級。物美價廉的時代已經結束,人們開始更多的追求性能比而非性價比。而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也在逐漸變弱,從很多大公司都把工廠移到海外就可見一斑。
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已然在削弱,唯有通過轉型升級來尋找下一個出口。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好的企業,要么在轉型,要么在通往轉型的路上。“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經營企業也是一樣。
但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呢?在這個時代浪潮下,或許我們應該緊緊抓住未來幾年兩大革命性的驅動力,一個是互聯網革命,另一個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互聯網本身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平臺和工具,而且以以極高的普遍性和極低的成本,成為了現在企業發展的一大助力。加以利用,必能實現它的最大優勢。
互聯網的普及,也重新定義了銷售渠道,從原來的金字塔式的三角模式到現在去渠道化,生產商可以直達消費者。這種模式下,中間環節被省略,不僅對時效,對成本,對庫存都是極為有利的。
互聯網下的消費者,也有了多重身份和屬性,他們可能同時兼任了參與者和投資者。時下很流行的眾籌模式,不就是對這一變化的最好說明嗎?如果消費者對某個產品有信心有興趣,他們可以在眾籌階段就參與進去,成品的最終成功研發其實有他們很大的貢獻。
再說說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同國家有不同叫法,最流行的當屬德國的“工業4.0”。什么是工業4.0?其實并沒有一個國際定義?;蛟S每個人心中的標準都不一樣,但是相信有幾個關鍵詞是大家都認可的,比如創新,智能,還有優質。
Made in China到現在還經常是劣質,廉價和低附加值的代名詞,這也成為中國產品走向國際的幾大攔路虎。所以,我們首先要改善的就是這一負面形象。我們講德國和日本的工匠精神,其實就是我們亟待學習的一點。唯有如此,才能制造出精品,才能最終被國際社會認可??繅赫趧恿κS鄡r值的時代性已經結束,我們必須想辦法提高的是產品的附加值。想想那些奢侈品品牌,他們之所以被人們趨之若鶩,難道只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材料很貴嗎?
有精品產品,還要會講故事,尤其是對做品牌的公司。特別是在現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會根據產品講故事的能力在現代社會顯得特別重要,不是有本書叫《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嗎?以手機為例,錘子,老羅講的是工匠精神,講的是情懷;小米,講的是最低的價格,最高的性價比;蘋果,講的是極簡而完美。
總結一句,這是一本不錯的書,信息量很大,值得二次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