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被朋友的新小說折磨得吃不下、睡不著。
因為他的小說寫得實在太難看了。
苦于沒有點擊量,他一天三次發(fā)來鏈接對我輪番轟炸,讓我談談閱讀感受。
我被小學生敘事、傻白甜人設、俗套的情節(jié)徹底整懵了。
穿越劇,除了宅斗就是甜寵,人性復雜與深度一概皆無;
都市小言,不是杜拉拉就是霸道總裁無理愛上我,三角戀出現(xiàn)的概率為0;
修仙玄幻,仙風道骨一本正經(jīng)地修煉打怪升級,好像一生并無坎坷。
假得不能再假,淡得不能再淡。喝個涼開水還有甜味,看他的小說像是在呼吸。
“你在寫小說前,會畫人設圖嗎?”我問道。
“人設圖是什么?”
“你會寫情節(jié)大綱嗎?”我又問道。
“不都是靈感在哪兒就寫到哪兒嗎?還要寫提綱?那豈不是會限制我靈感的小翅膀,小說家最怕沒有靈感了……”
“那你應該不會提前埋下伏筆咯?”
“坦蕩蕩地寫不就好了,埋什么伏筆。”
怪不得他的的小說沒人看。與其說你寫小說在娛樂別人,不如說在娛樂你自己。
經(jīng)歷過網(wǎng)絡文學興起的大浪潮,被各種吊詭的情節(jié)人物轟炸過的年輕人,對于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局,說出名字就知道性格,連小說名字都起得這么俗不可耐——《窗簾下的鳶尾花》的傻白甜,應該絲毫提不起興趣了吧。
終于,他不再發(fā)小說給我了。
我開始思考,什么是好看的小說?
翻了翻從大學期間喜歡看的電子書,唐家三少、天蠶土豆、我吃西紅柿,再翻了翻近幾年閱讀的阿加莎與東野圭吾。
我意識到,一部暢銷小說或者大IP,文筆不一定優(yōu)美、故事不一定非常動人,但是內在邏輯、豐滿人物、跌宕情節(jié)和隨處可見的伏筆所展現(xiàn)出來的滿滿誠意與用心卻可以構成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的靈魂。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的作者大澤在昌這樣說:“時刻抱著如何讓讀者覺得有趣的意識。”
我想,這就是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最基本的要求。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是一本日本推理小說暢銷書作家大澤在昌所開辦的一系列“小說課堂”講座內容匯集精選而成。
在書中,他用鮮活的案例,幽默犀利的點評全方位分解了小說創(chuàng)作中故事結構、角色塑造、首尾布局、文字描寫、對話技巧、敘述風格等具體問題。
通過學生與老師的問答、作者與編輯的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真實解密了優(yōu)秀小說家的構思方式和創(chuàng)作脈絡。
對于熱愛如我們一般閱讀與寫作,對小說創(chuàng)作有興趣和熱情的讀者來說,它不僅是一本創(chuàng)意寶庫,更是一本實用的“作家養(yǎng)成手冊”。
作者大澤在昌,與東野圭吾齊名的日本懸疑暢銷大家。他擅長將各種寫作手法和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結合在一起,突破了日本鷹派小說既有的特質,不再單獨描寫犯罪與暴力,而是在推理中進一步展現(xiàn)人性的糾結和共鳴。
在這本全方位解析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構思方式及創(chuàng)作脈絡中,最讓人稱道的是對角色的塑造、情節(jié)的關鍵點以及錘煉精彩文字上。
角色塑造
大澤在昌告訴我們,小說角色登場是需要理由的,就算沒有明確寫出來,在作者心中,每一個登場角色都必須有理由,就是說每一個登場角色都必須要有用。因為有了存在的理由,相應的人物才會出現(xiàn)在相應的場合,才能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最后才會構成小說的結構。
另外,一成不變的主人公無法打動人心。主要是人,就有個性。個性是什么了?就是讓讀者對主人公所感受到的喜怒哀樂產生共鳴。小說必須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讓角色發(fā)生變化,只有這樣的變化才能讓讀者投入感情,產生代入感,才是真正好的、立體的角色。
如何塑造一個有代入感的豐滿角色?
1、一切從觀察開始:將生活中的人作為角色模型,邊觀察邊想象,尤其是對鞋、手表、領帶等物件多做觀察,有時候這些細節(jié),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或者生活變故;
2、看看對方的視線盡頭:通過視線的觀察,能夠了解對方的興趣所在。
3、開始小說前,畫好角色圖,將這個人的性格特征寫下來,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腦海中就會出現(xiàn)人物的各種反應了。
4、觀察人們在強烈情感沖擊時會做何反應,然后盡力想象,并試著寫下來。
5、似壞實好的人物設定,能賦予故事以深度,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節(jié)設計
其次,在情節(jié)設計上,我們要懷著“如果我是讀者,應該會覺得這樣的小說很有趣”的信念去寫,僅此而已。想要為讀者提供怎樣的樂趣,有下面兩種方法:
1、寫“變化”的小說。寫驚心動魄的故事,要讓讀者期待“主人公”接下來究竟會變成什么樣,怎樣才能擺脫危機。任何題材均存在驚心動魄的要素。
2、寫“解謎”的小說。不僅是推理小說有謎題和軌跡,就算是普通小說,也存在謎題,解謎就是讀者在你的小說中收獲的最大的快感,也是他能夠持續(xù)讀下去的動力。
小說不是靈感來了就多寫幾筆,不是感興趣就鋪天蓋地啰嗦鋪陳,而是一步一個腳印,按照情節(jié)的關鍵節(jié)點進行設計,再根據(jù)軌跡不斷修改的結果。
小說也是套路,誰說不是呢?關鍵點有哪些?
就是我們常說的文章四個抽象又高深的“起承轉合”。
所謂故事,就是由“小高峰——低谷——較大高峰——低谷——大高峰”連接而成的,如果直接從小高峰到大高峰,中間如果是直線,那這樣的小說一定不會有趣,支線越多,越偏離軌道,小說的起伏就越大,也就更有趣。
但是,最難的地方就在于,如何讓讀者一口氣從“承”讀到“轉”,這是需要大家絞盡腦汁的地方,大澤在昌就告訴我們:可以布置謎題,或者增加新的登場人物,通過增加支線而讓故事變得跌宕動人。
另外,關于情節(jié)設計,還提到如果從①到⑧有關鍵點,在⑧之后迎來尾聲,故事可以用③④①②⑤⑥⑦⑧的順序寫,將容易疲軟的③④移至開頭,讓①②成為回憶場景,更能吸引讀者眼光。
錘煉文字
首先,文字要準確。
“文字是傳達信息的手段”,既然是傳達信息,準確就很重要,所以錘煉文字最重要的是要準確。
準確的文字更能精準的表達創(chuàng)作者想要通過文字表達出的情感或寓意。
我國唐代苦吟詩人賈島做《題李疑幽居》時,為那句家喻戶曉的“僧敲月下門”中到底是“推”好還是“敲”好,竟騎著驢闖入了韓愈的儀仗隊里。雖是笑談,但也說明,創(chuàng)作中對文字的錘煉自古有之。可見錘煉之功在文字里多么重要。
其次,描寫要注意張弛緩急。
據(jù)說羅丹當初創(chuàng)作巴爾扎克雕塑時,雕像原來有雙手,并且非常逼真,后來被羅丹用斧頭砍去了。羅丹認為雕像的雙手過于吸引眼球了,妨礙了人們對巴爾扎克的精神、氣質的欣賞。
生活中,夸一個人穿衣有品位,會說這個人的穿衣搭配有層次感;一幅畫成功的畫作也一定要有色彩層次、明暗對比。寫作中描寫也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濃墨重彩”的描寫,而是要詳略得當,濃淡相宜,才會突出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
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意思,描寫的詳略安排就是要服從于中心的需要。
以上就是本書的三大主要內容,如果能夠按照書中所說去練習,掌握70%的寫作技巧,距離暢銷作家不再遠了。
剩下來的事情,就如大澤先生所說,堅持每日練筆,每天晚上完成固定的篇幅,在喜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暢銷從此不再是路人。
所謂作家,就是持續(xù)寫作。書寫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