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無意間知道了日本的人偶村和貓島,抱著獵奇的心態上網瀏覽了一些瑣碎的信息,當時并未有多大感觸,反而覺得:嗯,這種現象在日本就不顯得多么另類了(印象中日本人總是會做出一些刷新自己認知的事)。
最近,在網易公開課上看到一個紀錄片,跟著主持人和鏡頭深入了所謂的人偶村和貓島,也有了更深的感觸。
貓島
據悉,日本有11個貓島,紀錄片中的“青島”尤為出名,通常日本貓島指的就是這個青島。島上目前有16個人居住,貓的數量卻有一百多只,名副其實的喵島。鏡頭下的貓島很美,也很靜,隨處可見各種貓的身影,一排排空置的房子林立,卻極少看到人的蹤跡。仿佛,這里,貓才是主人。
面對記者和游客的到來,居民并未表現的很熱情,覺得有時候打擾到了他們正常的生活。主持人問到:貓和游客更煩誰時,他們的表情是這樣的。
其實,島民并非故意排外,而是貓島處在叫偏僻的海域,資源有限,僅有的16個島民大都是年邁的老人,服務游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島上地震臺風來襲,被困的概率極大。如果可以,相信他們也更愿意增添人氣。
人偶村
人偶村,也叫名頃村,因村里眾多逼真的稻草人人偶而出名。這些人偶都是由綾野月美制作,大小神態類似真人。村里只有30多個居民,而人偶的數量就有成百個。車站、田里、路邊、室內隨處可見,不細看還真是難辨真假。
綾野月美告訴主持人,她希望通過這些人偶來吸引游客,吸引外界的關注。眼睜睜看著曾經生養自己的地方逐漸被遺忘,熟悉的面孔一天比一天減少,內心定是彷徨與無奈的吧!
留不住人,總要留下一些念想。所以,在村民的心中,這里的人偶是有靈魂的,它們或是對逝去親人的寄思;或是閑暇寂寞時的陪伴;也或是對某一特殊時刻的永恒記錄。人偶,已經和村子融合為一體了。
貓島和人偶村演變至現狀,可以說偶然與必然因素是共同的推動力。
島民最初將貓帶到島上,主要是為了控制鼠害,減輕漁民的經濟損失。然而經過一代代繁衍,貓沒有天敵,生活條件又很適宜,島民卻不滿足島上的生活,人走貓留,島就成了喵星人的樂園。
人偶村,同樣,開始并沒有這么多數量的人偶,綾野月美剛開始制作也是為了將稻草人偽裝成真人守護農作物,隨著村民人數的銳減,留下的人逐漸將人偶當做一種寄托與陪伴,賦予了感情的人偶,才會有我們看到的那么神似!
貓島和人偶村初衷不同,但其本質上可以說是相同的,都是城市擴展,鄉村人口流失的后果的現象代表。眾所周知,日本對貓和人偶有著特殊的迷戀情結,周圍的人都不在了,移情于物也無可厚非。
至此,想到我國的鄉村人口流失,村落的落敗現象,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可能是進步的象征,也是必然的階段。但不可否認,并不是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大多留守的老人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生存的根被遺忘的心酸。
年輕的血液在城市燃燒沸騰,平靜封閉的小村莊滿足不了他們的激情。留守的老人將大半輩子的歲月都揮灑在了故土上,千絲萬縷的牽掛牢牢網住他們,或許離開就等于背叛了。于是,守著長滿荒草的幾畝田地;守著缺少煙火氣息的老舊房子;守著身邊行動遲緩的大黃狗和老花貓……
同事提起老家中留守的外婆,家人無論怎樣勸導,堅決不進城同住,就這樣,一個人,一只老貓,一棟老房子。不是不掛念子女,不是不孤獨,只是有什么不能放棄的。
同事抱怨,每次回老家,看到外婆與老貓親密接觸,你一口我一口的吃飯,時常抱在懷里,多次告訴說不衛生,有細菌,不要這樣做,她也只是沉默,然后繼續如此。我想,不是不怕臟,是長久依賴、陪伴,在她心中貓早已不是畜生,而是親近的伙伴兒,親密的家人了。家人,又怎會嫌棄呢?
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腳步不停,唯愿在馬不停蹄的前行中,溫柔以待即將逝去的美好記憶,減少新舊更替的心酸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