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平白無故的優秀,那些總是能成事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法。
文章總結了優秀人士的18個做事準則,向優秀的人學習,我們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優秀,內容較長,建議收藏!
方法是為達到某種目標而采取的途徑、步驟、手段等,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明燈和路標。
方法十分重要,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失當事倍功半。
工作中只有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才能確保高效圓滿完成各項任務,提升工作的境界和水平。
不要差不多,盯住最完美
“差不多”,是很多人常說的一句口頭語。
很多人學習上一知半解、淺嘗輒止;工作中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滿足于應付了事;生活中粗心大意、隨意邋遢等等,其實都是“差不多心理”使然。
“差不多”心態看似沒有什么大礙,但是若干個小的“差不多”,集中起來就會導致“差很多”。
1%的疏漏往往會造成100%的錯誤,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上錯一點、下錯一片,長期下去對工作對事業不利、對自身成長不利。
這實質是一個態度問題,與能力基本無關,但與一個人的性格、習慣有關。
魯迅先生曾專門批評過“馬馬虎虎”現象,胡適先生還寫過一篇寓言故事叫《差不多先生》。
這位“差不多先生”,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覺得獸醫和人醫差不多,最終生病找錯醫生一命嗚呼。
故事雖然滑稽可笑,但這種處事方式,到現在仍然是不少人的寫照。
世界上的事,最需要“認真”,也最怕“認真”。
所以一定要強化精品意識、細節意識,時刻擁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養成嚴肅、嚴格、嚴謹對待工作的習慣,絕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要做就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切實做到“文經我手無差錯、事交我辦請放心”,自覺杜絕“差不多”,追求最完美。
長計劃、短安排、立即做
長計劃,就是說要著眼明天、著眼未來、著眼長遠。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對人生和工作有計劃的人,能胸懷大局、放眼長遠,不為一時一地的不利所困。
俗話說得好,愚者賺今朝,智者賺明天。
有人說,工作天天短平快、年年馬拉松。其實這其中也要有一個長期計劃的問題,切忌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名,要腳踏實地、從長計議。
當然,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光有長期計劃還不夠,還要善于將其具體化、階段化,也就是要有短安排。
從細從實,每天給自己制定一個小的目標,計劃好今天要完成的事情。
這樣不僅可以知道每天要做些什么、做了什么,還可以對工作進行有效控制,讓每一個小目標、短安排的成績,都成為成功路上的階梯和里程碑。
不管是長計劃還是短安排,都要立即行動、馬上就辦,將工作落到實處,否則都只是一句空話。
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計劃的工作都能如期完成,工作效果也會非常明顯,工作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也容易獲得。
只有做到了長計劃、短安排,才能真正實現有序、有效;
也只有把“立即做”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并形成習慣,才能不斷進步!
日清月結,有條不紊
所謂“日清月結”,本意是指辦理現金出納業務必須按日清理、按月結賬,是一個財務術語。
運用到工作當中,就是要“今日事,今日畢”。
每過一段時間就及時“回頭看”,檢查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確保任務不拖延、事情不遺漏。
如果今日事明日做,那一定是“日日待明日,明日何其多”,工作就永遠拎不清、無章法、效果差。
有些人工作沒有規劃目標,任務稍重一點,就有畏難情緒,找理由拖延,覺得今天做不完的,明天還可以接著做。
殊不知今天的事情做不完,明天的事情也會做不完。
在拖延中的自己并不快樂,反而會累積許多壓力,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甚至導致自信心下降。
所謂“有條不紊”,就是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打亂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甚至影響一個人的成功和發展。
工作往往人少事多,如果缺乏條理性,就會忙亂而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做好日清月結,要統籌規劃、有條不紊,不輕視怠慢眼前和當下的工作,把今天該做的做好,把明天要做的計劃好、準備好,努力做到事不過夜,從容不迫、井然有序地應對復雜工作。
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
所謂“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就是要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學習力的高低,是人與人之間拉開距離的重要因素。
一個人只要做到堅持學習、善于學習、快速學習,就一定會有所成就。
當然,學習既是一件快樂的事,也是一件苦差事。加上工作任務繁重,如何才能長久地保持學習激情、提高工作效率?
其奧妙就是,在學的過程中結合工作,在干的過程中感悟學習,互相啟發促進,自然而然就會在心中不斷迸發出熱情的火花。
有人認為,一個人一生中90%的學習都是在工作中實現的,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工作狀態、一種生活方式,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
要樹立“不學習無以立”的意識,堅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在學習與工作的良性互動中不斷增強本領,超越自我,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搞成“兩張皮”。
注重積累
始終在研究狀態下工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臺,起于壘土。任何事物都要有量的積累,才有可能發生質的變化。
但也不是說積累越多就越好,如果沒有研究和思考,積累也只是把一堆東西堆砌在一起,做一個“儲物柜”而已,工作、學習都是如此。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職能職責,要想做好工作,必須能沉下身來、靜下心來、置身事中,廣泛了解自身工作所涉及的業務知識,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成為本職工作的通才。
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還要注重調查研究,就是用腦子干活做事,不僅苦干實干,還要巧干會干。
在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時,必須在研究狀態下工作,提出解決問題的點子、辦法。
這就要求我們把理論與經驗結合到工作實際中,身在事之中、心在事之上,把握大局,多謀善斷、敢于拍板決策。
要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知行合一,日積月累,就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專業方法、專業能力,成為工作的行家里手。
信息要對稱,善于溝通
現在是信息時代,信息對稱、溝通及時十分重要。
每個管理者都要有及時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有總結歸納信息的能力,要努力成為提供相關信息的源頭,要重視溝通協調。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和信息的交換,是人類集體活動的基礎。
世界上的事情,都需要溝通,溝通是人們必備的基本能力。
及時有效的溝通,才能達成協調一致的意見、形成步調統一的行動。
信息對稱是做好自身工作、提高工作水平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要了解上面的要求、左右的情況、下面的進展,就要增強主動溝通的意識,確保上情準確下達、下情及時上傳,著力構建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內外一體、立體交叉的運轉體系,實現各方面工作無縫對接,形成“整體一盤棋,同唱一臺戲”的良好格局。
·向上溝通要及時,該請示的請示,該報告的報告,既要提出問題,還要給出意見建議,上級決定了的事項要全力落實;
·同級溝通要真誠,互相尊重,換位思考,積極配合,不設障礙;
·對下溝通要體諒,不能蠻橫霸道,頤指氣使,要準確了解下屬的優點和長處,有針對性地安排部署工作,關心關愛下屬,增強親和力、凝聚力。
分工不分家
主動補臺
同心山成玉,協力土變金。
劉邦、張良、蕭何、韓信相互協作補臺,才有了大漢天下,廉頗、藺相如“將相和”,才有了趙國的祥和穩定。
團隊是一個集體,團結協作、主動補臺不只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胸懷胸襟。
互相補臺,好戲連臺;互相拆臺,一起垮臺。
工作中有人補臺,就可能避免錯誤,或是將損失降到最低。
若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站在城樓看風景,就容易出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情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很多工作,都不是單獨哪一個部門能完成的,同一個部門的工作也不是哪一個人能單獨完成的,沒有誰可以包打天下。
要做到分工不分家,既提高個人單兵作戰能力,也提高團隊的整體作戰能力,超越個體認知和個體力量的局限,發揮1+1>2的效果。
班子成員之間、部門之間、同事之間,要重視互相補臺,還要善于補臺。幫別人補臺,當無名英雄,時間久了,大家終會認清你的為人,最后都愿意為你補臺。
當然,補臺也不是說毫無主見的盲從,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和不足,大膽提出意見,修正決策,不斷完善。
補臺更不是毫無原則的遷就,對涉及個人利益的小事要講風格,至于事關原則性的問題,則要敢于“拆臺”,這樣的拆臺恰恰是為大局更好地補臺。
執行有力,反饋及時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對大多數人而言,執行力是第一位的能力。
提高執行力,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進取心,要有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的實干精神,要有較強的工作能力,要有健全的制度規則保障,更要有及時反饋的“復命意識”和“劃句號”的能力。
事畢不回復,就像任務完成了99%,只有這1%沒落實,看上去就差這么一丁點,結果就是事情沒有到位。
實際工作中,絕不能搞先斬后奏、邊斬邊奏、甚至斬而不奏,也不能等任務全部完成了才反饋。
應該注意適時反饋、階段性反饋,一方面可以讓領導和同事放心,另一方面及時反饋情況又能為正確決策提供依據。
特別是執行中遇到困難、發現問題時更需要及時反饋,以便重新調整思路和辦法,從而更好地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只要是和崗位職責有關的事,都要及時反饋,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跳出自身看自身
立足自己看自己
人生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一個人不可能用自己的眼睛完全看清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有些人經常自我感覺良好、夜郎自大,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了一個較為狹窄的時空內,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認清自我最好的辦法,就是“跳出自身看自身”。
·學會登高望遠,放開視野去比較。看清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渺小,要學會用“第三只眼”看自身,不以自我為中心,用旁觀者的心態,高出事物一兩個層次來審視自己;
·學會以人為鏡,見賢思齊。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明確方向和目標。
·找準自己的定位。立足此時此地的人生思考問題,揚長避短,不糾結過往,不憂心未來,做好當下正在做的事,過好眼前的生活,立足自己看自己,這是一切工作的原點。
·善于正確認識自己。不能聽了幾句表揚就妄自尊大、自以為是,也不能挨了幾句批評就妄自菲薄、自我否定;要能夠搞清楚現狀是什么樣,未來要怎么發展,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佳狀態,活在當下,做好自己。
跳出自身看自身,可以看得更加明白;立足自己看自己,能夠走得更加順暢。
事情要一樁一樁地做
人們常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日子要一天一天地過,文章要一篇一篇地寫,事情要一樁一樁地做。
這些都是大白話,確是大實話,富有哲理。
明朝呂坤在《續小兒語》中說:
“大凡做一件事,就要當一件事;若還茍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就是說無論什么事情,要取得實效、贏得勝利,都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陣風、不落實,更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部門工作事務繁雜,既要會總體把握、分步實施、統籌推進,又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一件事不做則已,做必做到底,做到最后勝利。
不能三心二意,狗熊掰棒子,抓一個丟一個,如果這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著一茬干,做好做透做實每一件事,用足夠的耐心和韌勁來面對工作生活,不折騰、不反復,久久為功、綿綿用力、一抓到底,積小勝為大勝。
想問題做事情
要盡可能合情合理
人有人情,物有物理,合情合理就是要合乎情理、合乎原則,兩者兼顧。
現實社會中,有時候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情。
中國自古就是人情社會,“投桃報李”、“滴恩泉報”、“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等傳統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沒有感情,肯定也要講人情。不近人情的人是缺少情商、缺少魅力和感召力的。
但是人情,也有其世俗庸俗乃至功利丑惡的一面。
只講人情不講原則的人,顛倒人情與原則的關系,喪失自己的立場和原則,遲早要“栽跟頭”。
當然,情與理也不是完全對立的。
一個人既不能太死板機械,也不能太圓滑世故,尤其面對重大利益和重要人事問題,要自覺和嚴密地設置人情防火墻,自己不去突破,也嚴防別人逾越。
要重視人際關系,但不要刻意去追求搞好人際關系,要學會以簡單對復雜,別人復雜,自己要簡單。
要努力做到情理兼顧,在不好兼顧的情況下,堅持原則就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只有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做到“自己不打倒自己,別人永遠打不倒你”。
自覺按職能職責做事
永遠忠于職守
處在什么崗位就要履行什么職責,崗位就是責任,職務就是責任。
不管是在公司部門還是在各自的家庭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職能職責,這是我們做事的前提和方向,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明確了職能職責,更要忠于職守,就是忠誠地擔起自己的崗位責任和職責操守,時刻提醒自己工作就意味著責任,這是所有職業規范的基本要求。
每個人首先要熟悉自己工作崗位的職能職責,對自己職能職責范圍內的事,都要主動地去做,盡心盡力地去做,千萬不要事事等領導來安排。
其實,每個人都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當好一個“循吏”,那也是大貢獻。
當然也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努力做個“能吏”,發揚“職業精神”、“工匠精神”,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來對待工作,自覺做到“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苦累面前多思得,工作當中多思責,“專心致志,以事其業”。
做到在其位、謀其政、負其責、盡其力,干大活、出新彩、干出水平。
分清輕重緩急
抓本質、抓重點、抓關鍵
輕重緩急,是指各項工作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面對紛繁復雜的工作,要學會運用“辯證法”,把最重要最緊迫的放在第一位,不太重要不太緊迫的放在第二位,依此類推,分出輕重緩急。
要善于緊盯大事要事打攻堅戰,緊盯急事難事打殲滅戰,緊盯薄弱環節打持久戰。
牢牢把控工作節奏、力度和質量,善于抓本質抓重點抓關鍵:
·抓本質,就是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客觀全面、深刻系統、辯證歷史地看問題,堅持打破砂鍋問到底,深挖細查,為工作打牢基礎。
·抓重點,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終能分清主次、合理布局工作力量,以重點帶動一般,不平均用力、撒胡椒面,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抓關鍵,就是要把握關鍵少數,掌控關鍵環節,認準關鍵時機,“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牽牛牽住牛鼻子,打蛇打到七寸上,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集中精力,扭住不放,持續用力,善作善成。
掌握特點,把握規律
特點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別之處,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與眾不同的特性,也就是個性。
但無論事物如何復雜、如何變化,其背后都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這就是規律,也可以稱之為共性。
規律具有穩定性、重復性、普遍性和客觀性,我們不能任意創造和改變,但可以認識和利用它來改造自然、改造社會、造福人類。
善于把握規律,才能認識事物發展的軌跡和趨勢,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倘若沒有掌握特點、把握規律,將會是盲目推進,不得要領,甚至事與愿違。
工作同樣如此,不同的部門和崗位都有其自身特點和規律,要想得心應手、從容應對、體現水平,就要掌握特點、把握規律。
首先要正視每一件工作的個體性,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認真對待,全面分析,合理施策,有針對性地把每一個問題解決好、每一項工作落實好。
同時,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和崗位也有共同的規律,不能拍腦袋決策,否則就要吃苦頭,造成損失。
要善于把平時零碎、膚淺、表面的感性認識,上升為全面、系統、本質的理性認識,使思想和行動既不落后也不超越于客觀實際,增強認識規律、找準規律、把握規律的能力,提高運用規律的水平,從而在具體工作中增強主動性和有效性。
始終保持適度的緊張感
生命是需要永遠激活的,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氣神,工作必須在狀態。
對每一個人來說,壓力太大會崩潰,但沒有一定的壓力,不保持適度的緊張感,對身體、對生命、對工作都是負能量。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青蛙在溫水里待得太久,就會跳不出來;人如果太閑適,就容易生出事、干壞事。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
有壓力不一定是壞事,適度的緊張感對于一個單位、一個團隊、一個組織、一個人的健康等方方面面都有好處,它能使我們不忘“初心”,遠離職業倦怠,激發工作熱情,始終讓思維和行動保持在平均水準以上,甚至可以迸發超出想象的能力。
工作任務重、節奏快,更要人在崗上、崗在心上,時刻警醒、積極適應、快速跟進,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以“一日不為,三日不安”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一心一意謀工作、干事業,推動創新發展。
當然,也不能過于緊張,要勞逸結合,生動活潑,正確面對工作、生活、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避免造成心理失衡和精神壓抑。
不多事、不誤事、不壞事
不多事、不誤事、不壞事,看似簡單,要求不高,實則蘊含深刻。
·“不多事”,就是盡好本職、守好本分,看好自己的門,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不該看的不看,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不越位搶球,不無事生非,做老實人不吃虧。
知事曉事不多事,就會太平無事。
·“不誤事”,就是勇于擔當、敢于負責,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把崗位作為鍛煉自己的舞臺,認真履職盡責,把工作作為展示自己才能的載體。
這是一種牢記使命、敬畏崗位的責任自覺。也只有責任,才能使一個人堅持和長久。
·“不壞事”,就是走得端、行得正,不壞別人的事、不壞大家的事、不壞集體的事。
現在職場里,有些人名利思想作怪、價值取向錯位、紅眼病嚴重,喜歡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混淆黑白,他們不是跟事過不去,而是跟人過不去、跟心過不去。
這樣的行為不可取,我們要有陽光心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與人為善。
急事緩辦,緩事急辦
所謂“急事”,往往是突發事件、緊急事件,讓人措手不及,無法選擇、不能回避。
人的一生,遇急遇險在所難免,能夠坦然面對,急事緩辦、緩事急辦才是大智慧。
急事急辦可能會忙中出錯,急上加急就會錯漏百出,難以彌補。
急中生智也是有的,但可遇不可求,急中生智是超常態,急中失措才是常態,所以說很多急事反而急不得。
急事緩辦,體現的是一個人沉著冷靜、深思熟慮的智慧、勇氣和應急能力,遇到急事要趕不要急,應當冷靜思考、從容應對,不急于表態,不隨便答復,考慮周全后再去妥善辦理。
所謂“緩事”,是指常規性、日常性事務,或者預先知道需要做的事,都是你必須做的職責內的事,類似統計報表、會議紀要、周報月報等等。
有的人認為這個事是一個周或者一個月以后的事,現在不用著急以后再說,最后緩事都變成了急事,時間到了就措手不及,弄得一團糟。
緩事急辦,顯示的是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工作的計劃性和條理性,對緩事要有計劃,抽空及時做不要拖延,要事先安排以免臨時抱佛腳,忙亂而又得不到好結果。
務虛與務實相結合
務實是指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說實話、辦實事、想實招、求實效;
務虛則指仔細分析,深入研究,搞清楚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如果說務實是決勝千里之外的實踐,務虛就是運籌帷幄之中的謀劃。
一般來說,人們比較警惕務虛不務實的毛病,卻不大重視只務實而不善或不會務虛的做法,如果過分強調“埋頭拉車”,忽視“抬頭看路”,就會陷入事無巨細、疲于奔命的困境,工作就很難突破和提高。
孫悟空隨唐僧去西天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每渡過一難,他都會騰云駕霧到空中,看看妖魔鬼怪在何方,并思考如何應對,這其實就是務虛;如果發現妖怪,那就跳下來打,這就是務實。
沒有務虛,務實就沒有方向性,所務之“實”就可能是一種盲動或蠻干;沒有務實,目標計劃則都停留在想象階段,一切就都是空想。
務虛是為了更好地務實,要務好實必須務好虛。
每個人要在務實中生存,更要在務虛中提升。
不能借口真抓實干否定務虛的重要性,錯誤地認為務虛就是空談道理、只說不干;更不能借口務虛,不干實事、不求實效、坐而論道。
既要真抓實干、求真務實,又要善于謀劃、注重總結提升。
一定要正確理解務虛與務實的關系,將二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一句話總結
優秀的人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唯有日積月累就能厚積薄發。
想要變得優秀,立刻開始行動。讀書也行、寫文章也行、跑步也行、旅行也行,做啥都行,別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