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該書淺顯易懂,容易掌握,利于實操,享動隆重推薦給大家。
關于作者
泰勒?本-沙哈爾博士,早年在哈佛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上大學前曾獲得過以色列全國壁球比賽的冠軍,就是這樣一位在大家眼里少年有成,應該很幸福的人,卻感覺自己不幸福。
接下來換專業,潛心研究自己為什么不幸福,怎么樣才能幸福,后來相繼獲得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學位。
他在哈佛開設的“積極心理學”被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的課程。
五個哈佛學生中,就有一人選修他的課,很多選修這門課程的哈佛學生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他本人被譽為“最受歡迎講師”和“人生導師”,受到學生們的愛戴與敬仰。
什么是幸福?
關于什么是幸福,作者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快樂代表現在的美好時光,屬于當下的利益;意義則來自于目標,一種未來的利益。
既要享受當下,又要著眼未來。
作者根據人的行為有益、有損現在與未來,將人歸納為四個象限,相對應四種類型的人。
第一種享樂主義型:及時行樂、逃避痛苦;第二種忙碌奔波型:追求未來的目標,犧牲眼前的幸福;第三種虛無主義型: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對未來也無任何期望;第四種幸福型:既享受當下從事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
盡管社會教會世人的道理就是物質至上,金錢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數”的出來的東西,但是“愛”、“幸福”卻不是靠計算出來的。
世界上有錢但不幸福的人比比皆是。研究表明彩票得主在得獎一個月后,就回到他們之前的幸福水平——如果他們中獎前是不快樂的,那他們就會回到不快樂的狀態。
幸福型的人告訴人們,追求未來的幸福不一定必定要犧牲當下的快樂,當我們的目標是爬到山頂的時候,別忘了欣賞沿途爬山過程中的風景,別忘了享受爬山過程,一步步接近目標的喜悅。
如何設定目標
每個人在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應該是自我和諧的目標,是發自于內心,或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
是自己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附加,追求這些目標不是因為別人覺得你應該怎么做,而是散發自我光輝的愿望,這些目標對我們有深層的意義,帶給我們快樂,不是炫耀給別人看。
同時在制定目標也要考慮任務的難度與自己的技能水平相當,難度太大,再怎么努力也難以實現的目標,只能給我們帶焦慮或者是破罐破摔;任務太簡單,沒有挑戰性,完成了也不會有成就感,只有合適的目標才能帶來我們想要的幸福。
實現幸福的途徑
1、快樂學習。充分發揮個體興趣的作用,每個人都有全情投入的時刻,當人們完全沉浸于自己喜歡的體驗本身,而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和動機,這時“感覺和體驗合二而為一”,這樣的體驗我們稱之為“心流”。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意識到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與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幫助輕而易舉獲得成功。
掙扎、困難與挑戰都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無捷徑,就是在一次次的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我們能力得以提升,我們的自信逐漸建立。
2、快樂工作。首先要找到工作的意義,尋找工作的價值。對待工作不同的態度,帶來完全不同的工作體驗。
三種工作態度,第一種把工作看成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是養家糊口賺錢的手段,期盼的只有薪水跟節假日;第二種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注重個人的成長,善用工作平臺;第三種找到工作的價值和使命,充分享受工作對于單位整體目標實現的正面意義,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開心工作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尋找自己認為有意義、快樂和與自身優勢相結合的工作。
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作里,個人一樣可以為工作賦予新的意義。
3、幸福的婚姻。親密的關系“將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
是否存在無條件的愛,無緣無故的愛?愛的原因可能永遠無法解釋清楚,但肯定存在。
我們愛一個人真正愛的是他/她的核心價值。
無條件的愛:踏實、善良、真誠、勤勉等(核心價值)。
有條件的愛:財富、權力、名聲等等(外在)。
在感情中,應以雙方的幸福為標準去衡量一切行為,而不是一方一味地做出長久的犧牲。
美滿姻緣不是尋找“合適的人”,而是用心培養親密關系。
幸福的冥想
1、愛自己和關愛他人。自助與助人不可分割:幫助別人越多,自己就越開心;自己越開心,就越容易去幫助別人。
如果我們不能愛自己,不為自己的幸福打算,慢慢的我們會傷害自己,進而會傷害我們樂于助人的心。
2、幸福強心劑。每天的散步、閱讀、音樂,家人共處,雖然很小但是有連鎖反應的幸福的經歷。學會從小事情著手,利用空閑時間的價值,學會感恩。當感恩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會更多的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會把它們當成是理所當然。
3、超越暫時性的快樂。幸福的高度:生活中有的情緒的波動,像枝葉,有低谷有高峰。幸福的深度:內心深處基本的幸福感,像樹根。
人類的幸福感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前兩者我們都沒有太多的掌控權,只有在行為上,我們則有著決定的力量,也是“增強幸福感的最大因素”。
4、散發自身的光輝。追求幸福的最大障礙:自己內心的障礙,覺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錯覺。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的核心價值,接受真正的自己,把外在的東西拋開,相信幸福是應該得到的,相信我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5、想象。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后一天。癌癥晚期病人不再看重瑣碎的事情,停止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學會了重視和感激生命,生命何其珍貴和短暫。
100歲的人當然有更多的經驗,在生命中沒有捷徑可以更快的得到這些經驗,但其實有很多我們在100歲時有的智慧,在我們50歲或20歲就已經有了,問題只在于我們是否當時意識到了。從現在開始,盡可能把希望改變的事項養成習慣。
6、且更從容。現代人總是太忙了,總是希望在最少的時間里完成最多的事情。忘了感恩身邊的人和事:愛人、朋友、風景、音樂。
學會“說不”,放棄瑣碎的事,選擇真正想做的事。
簡化!簡化!簡化!做兩三件事就夠了,而不是100或1000件。
同時做太多的事,威脅我們的成長和幸福,少做一點事情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幸福。
7、幸福的革命。改變物質至上的觀念,科學的革命排除了神秘的東西,同時也排除了非物質和無法以數計算的東西。
重視幸福和靈性,一個對于自身行為感到重要而有意義的人,更容易感受到靈性意義。
幸福是至高財富,是目標中的目標,是真正的安寧。
幸福不是去排除物質,而是把物質從第一位的位置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