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電視劇古風的字體大多以篆書、行書、草書為發源,再經由設計師以應用場景來加以創新。字體在傳情達意的同時,也在表達視覺審美的含義,每一款字體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氣質。
“策馬迎風,看人生起伏。嘯歌書景,笑天地荒老。以夢為馬,馳騁流年?!?——《瑯琊榜》
或許這句話最能體現古風系作品留給人的印象與感知。近些年來,生活中出現許多頗具古風古韻的詞曲、小說和影視作品,同時也伴隨衍生了許多兼具古韻遺風的海報字體設計。不管是當前膾炙人口的《羋月傳》、《瑯琊榜》,還是時間雖久卻仍被人稱道的《步步驚心》。雖說都是愛憎纏綿的古裝劇,但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也導致劇中展現出來的字體風格大不相同,深深烙上了歷史的印記。
目前古風設計作品中的字體大多以篆書、行書、草書為發源,再經由設計師以應用場景來加以創新。字體在傳情達意的同時,也在表達視覺審美的含義,每一款字體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氣質。那么,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欣賞這些古老字體時代演化以及在現代審美觀眼光下的另類魅力吧。
一、《羋月傳》:戰國大秦(小纂)
中國秦代(前221–前207)始皇帝令丞相李斯將統一字形作為一項重要政策來施行,以此來響應“書同文,車同軌”的政令。后來將以古文(甲骨文、金石文)為基礎制定篆書作為正式字體,這個字體被稱為小篆,和大篆以示區別。
下圖為《羋月傳》里楚威王去世后楚懷王為其父擬定的陪葬名單,以及羋月替羋殊前去秦王驛館拿回的秀字手絹。從這兩張劇照以及在孫儷小姐微博里分享的開播倒計時提示圖片都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了當時仍然保留著形象文字神韻的篆書體。
秦篆特點:
『 1. 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2. 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
3. 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
4. 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
—— 來源:百度百科
篆書從象形字演化而來,繁復難讀、難以通用。篆書重視中心,均從中心向左、右兩側寫,因此書寫的時候會將第一畫和第二畫接連起來寫,通過轉換筆的方向來轉寫右肩。
方正小篆:字形修長秀美,平正端莊,線條婉轉通暢,骨力內涵,挺拔勁健,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欣賞性。
方正懸針篆變:字體在結合當前的審美標準以及尊重歷史結晶的前提下,也保留了篆書韻味,如懸垂、對稱、規律性,也同時將隸書與楷書筆畫特征熔于一爐,實為三種書體的統一,使得字體越發端莊秀美、開張疏朗,也使得字體充滿濃郁武俠韻味。此字體字形瘦高,而隸書扁方,不適用所有筆形,故參照楷書,筆畫統一、增強斜勢,均為自左至右順鋒起筆、粗起細收,以對應整體的懸垂感,如:豎、撇、點、提、角絲等。
二、《瑯琊榜》:魏晉南北朝 (隸書 草書)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由于政權更迭非常頻繁,出現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的歷史現象,因此也導致此時期的書法技藝和書法流派百花綻放達到空前的繁榮,盡管此時隸書已經走向衰敗,但仍是官方正統的字體,只是后來為了簡化隸書書寫筆畫而誕生的草書也開始盛行。
下圖為《瑯琊榜》里霓凰郡主拿著梅長蘇寫給大儒周玄清的隸書與昔日舊信上楷書的筆跡做對比。
自魏晉以來,篆書日漸式微,隸書趨于成熟,而行書和草書才剛剛興起。此時,行書與草書多用于文人墨客間的書信往來,長久下來字體便浸淫了手札的書卷氣,因此在后世歷代中亦是最能凸顯書香古樸氣質的兩大字體。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
而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
方正古隸:字體神采俊俏,雄渾中流露天真稚拙,典雅中蘊含時代風采,靜中寓動、穩中求險、巧拙相生、變化自然,結體嚴謹,筆法古樸典雅,又極富裝飾意趣。
方正黃草:雖然是一款草書風格的字體,但盡量保持字體原形,對筆劃適當減少,做到易寫易識,且融簡、繁寫法于一體,匠心獨具。
三、《步步驚心》:清朝 (碑體 行楷 )
1681–1796年間正處于清代的早中期,亦是歷史歷史俗稱的“康雍乾盛世“,期間康熙帝因喜好明朝后期的書法家董其昌,致使董書得以風靡一時,出現了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而董生書法以行草造詣最高。只不過后來,由于民間出版的興起成熟,楷書因為有助于正確解讀文本也逐漸在文人墨客中流行起來。
方正洪俊硬筆行草簡體
下圖中所展現的字體也是行草哦~
同時早期清朝字體風格仍受明朝晚期行草書法大家的影響,后來在繼承前朝帖學的灑脫飄逸風格下祛舊創新開創了碑學這一流派,主要是以臨摹晉代碑刻墓志銘和石窟雕像字體為主,這類字體以粗獷古拙著稱。
北魏碑體特點:
「1、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的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甚至超出邊界;
2、字形與隸書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點是撇捺向兩側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健略顯飛揚、規則中正而 有動態,頗具審美價值。」
—— 來源:百度百科
隸書銘石體(碑刻)「王興之墓志」(341年)
方正北魏楷書:依據北魏時期的《墓志》《造像》中的方筆而創作的。結構嚴謹,筆畫的起始及轉折處斬釘截鐵,如刀削玉,給人以沉著痛快之感。這是一款實用性非常強的字體,具有優秀的閱讀效果,省眼力,有入木三分的功效;
方正行楷:字體飄逸灑脫,行筆流暢自然,剛勁舒展,書法韻味濃。
目前要考究古代歷史文化通常會借助史書、古器、服飾、字畫等手段。其中字體是一個高度濃縮了政治目的、文化特色的載體,同時也是統治階級教化民眾方便管治的法器之一。借助這三部熱播古裝劇我們也粗略感受到了文字在歷史長河中的蛻變過程,當然也發現在結合現代審美價值和商用價值的情況下,煥然一新的字體又給了我們另外一重別樣的感悟,所以我們不得不為書法魅力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