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想要解決焦慮的問題,你必須能夠從這三個層面同時出發。就是既要減少他的生理反應,又能夠消除他的回避行為同時改變他內心自我對話的方式。
2.使焦慮持續的原因,就是有人偶爾焦慮一下,過去就過去了,但是如果長期持續下去的話,一定是跟一些原因有關的。
第一個原因,我相信很多人完全想不到,是肌肉緊張。
第二個叫作消極的自我對話,就是你的B。
第三個就是錯誤的信念。什么叫錯誤的信念?比如我必須出人頭地、此仇不報,什么什么這樣一大堆這樣的想法。他有一個非常奇怪,非常持續的頑固的信念。這種信念可能是來自于外部的壓力,可能是來自于童年時候教育。他就認為我必須掙足夠多的錢,我必須得買一個大房子,我必須得怎么怎么樣。
第四個就是不運動。長期的不運動會導致你體內的神經遞質水平發生變化,還有飲食錯誤。
最后一個使焦慮持續的原因就是不呵護自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工作機器,一個工作狂,每天就喜歡工作,從來不會想到怎么樣讓自己享受一下。
3.第一招叫作放松身體,放松身體就是我們說把肌肉放松。漸進式肌肉療法的發明人雅各布森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他說:“身體放松的時候,精神是不會焦慮的。”你不需要去應對你的精神,你只需要讓你全身的肌肉,從頭到腳保持放松,這時候你的焦慮感就會慢慢地舒緩下去。
最后,作者給了一個非常中肯的建議。他說,最好是去練瑜伽,練瑜伽對整個身體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招叫放松精神。怎么樣放松精神?我們的緊張和焦慮從哪兒來的?來自于想象,就是因為你想象出來的很多事使你焦慮和緊張。那么怎么樣去解決這些想象的問題?我們說“解鈴還須系鈴人”,也就是說你還得用想象。想象能夠給你帶來緊張,那么想象也同樣可以給你帶來放松,因此在這兒我們教大家一個方法,叫作引導式內觀。
災難化思維是最典型的焦慮癥的人的思維方式。
第三個叫過度泛化。一個事發生了以后,你會覺得它一定會擴展到全部,整個生活都被毀掉了。
過度過濾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你需要迫使自己去關注反面,去關注那個糟糕問題的反面。你要提醒自己說:我又過濾了,所以我要看看有沒有好的一面。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能夠推理別人,能夠看透別人的心思的時候,這時候你需要提醒自己,別瞎猜。
生活中大量的煩惱都是自己瞎猜出來的,所以減少推理階梯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光是個人的生活,還包括管理公司、管理團隊的時候,千萬不要瞎猜。
接下來就是放大。放大就是我受不了了、我應付不了、我要垮掉了、我要逃掉,我要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個叫作過度放大。
還有一個叫個人化,個人化就是覺得周圍的人都是針對自己的。他們無論干什么、說什么,都跟我有關系,都是沖著我來的。所以在這個個人化的部分,我們要學會不下結論,不為別人所做的事下結論。
還有一個就是應該化的陳述。我應該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應該學會什么什么東西,我應該是一個情商更高的人。你知道每一句應該背后都帶著巨大的壓力,人們最不應該跟別人說的話,就是你應該怎么怎么樣。
反過來很多人喜歡跟自己說“我應該”。那么,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去尋找一些例外,比如有的人不像我說的這樣,人也過得挺好的,尋找一些例外,不要給自己設定這么強迫的目標和任務。這是第三招,這是非常重要,根本性的一招。
第四招,如果你的焦慮和恐懼非常嚴重的話,要學會正視恐懼,別怕它。怎么正視呢?正視恐懼所用的方法,這個方法叫作暴露療法。為什么暴露療法很重要?各位你知道恐懼是怎么來的?恐懼是敏感化造成的。
第五招,這個我們提過好多次了,就是經常運動。
第六招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了,叫作呵護自己。呵護自己的第一個要求,是你得給自己找空閑時間。這本書我覺得給我最大的啟發,就它讓我知道了什么叫作足夠的空閑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有空閑時間,但你的空閑時間是不是科學呢?什么樣的空閑時間是科學的?有了標準,第一個是每天1小時,你每天有1個小時不談工作、不干工作、不想工作。每天有1個小時的時間,也不是睡覺,除去睡覺、吃飯和工作之外,有1個小時的時間是空閑的,這是第一個要求。
那空閑時間做什么呢?有三類空閑時間可以做的事。第一類叫休息時間,就是休息。他說,有人喜歡休息的時候躺在沙發上看一本書,他覺得還是應該休息,就連看書都未必是真的徹底地放松。他覺得你就躺在那兒發呆是最好的,喝茶、發呆、曬太陽,這是很好的休息放松。
第二個叫消遣時間,消遣時間就是澆花,澆花、在外頭玩、打球這種消遣。
第三個叫關系時間。關系時間就是拉近你和家人的關系、你和朋友的關系、你和寵物的關系,這叫關系時間。不是我們說,利用關系做生意的那個關系,而是真的給你的人生帶來支撐的那些情感類的關系。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呵護自己的方法是讀書。
第七招,簡化生活。
第八招叫作停止憂慮。當你的憂慮發生的時候,在當下那一刻,你該怎么做?兩個方向,一個方向叫轉移注意力,就是當你那個焦慮的癥狀出來了,你又覺得不舒服、坐不住了、身上心跳開始加速了,這時候可以轉移注意力。比如說,讓身體動起來,趕緊去做點事,搬家、運動的這樣的事。擦皮鞋都可以,擦皮鞋真的能夠減緩焦慮。有很多人焦慮癥起來的時候,醫生就說,你擦皮鞋,把家里的皮鞋擦了。因為擦皮鞋的時候你很專注,而且能夠看到進步。你看,哎,好干凈,這皮鞋,擦得很干凈。心情愉快,開心,這都是能夠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還包括找人聊天,20分鐘的這種放松練習,享受這個愉悅的生活。視覺轉移,展現創造力,比如說有的人焦慮以后,去做盆景展現創造力;做剪紙,這些東西都是能夠展現創造力的過程。修正你的想法,做積極的事,把我們前面所講過那些方法用起來,這是第一招叫作轉移注意力。
那另外一個方向,用的方式方法不一樣,叫作解離。解離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詞匯。你要了解什么叫解離,你得首先了解什么叫融合。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能夠焦慮是因為人與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一起。當人與自己的想法融合的時候,通常會相信這些想法。仿佛這些想法是絕對的真理,這是融合。另一種融合表現為,對于應該怎么想或者怎么做,以及不應該怎么想,或者怎么做有嚴格的規定。
比如說,“”我必須”“我應該”“我一定要”,我們在生活中其實沒有那么多“必須”“應該”“一定要”的東西。但是因為我們跟這個條例已經融合在一起了,我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就是我的一部分。“我必須是這個樣子”,這就叫作融合。還有一類融合與內心的否定評價緊密相關,當你內心的聲音總是在做自我貶低的時候,人們真的會相信,“我沒用”“我軟弱”“我是個失敗者”“我無力應付”等等這種負面的評價。
與這種自我評價相融合,會讓人沮喪、消沉產生絕望感。所以融合的問題在于,自認為絕對真實的事,其實只是頭腦中一系列的詞語和幻象。你看,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與過多的這些負面想法融合,與過多的規則融合,讓它們成為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你就覺得,我只能遵守這樣的東西,這個叫融合。
所以要解決融合的問題,你得學會另外一套工具叫解離,就是把這個融在一塊兒的東西打開。所以解離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什么叫解離?解離是擺脫無用思想糾纏的過程,是停止與無用的思想融合的過程。與思想解離時,人們會認清這些思想的本質,明白他們不過是頭腦中一串串的文字和想象。解離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覺察自己當下的想法,可以對自己這樣說:“好吧,此刻我心里要對自己說的話是什么?此刻有什么樣的想法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我可以只注意我的心里話嗎?此刻我得出的看法是什么?”觀察自己,所以所有改變的第一步,一定是來自于覺知,這就是覺知的過程。
如果你不觀察自己、不去了解自己內心到底在給自己說些什么樣融合的話,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被綁架了。你覺得自己就是應該這樣生活,但實際上你只要反過身來一觀察,你就很奇怪,為什么給自己提這么高的要求。
然后認清了想法以后,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是問問自己這些想法是否有用,是否能夠幫到自己。
最后一招,你要去思考這個想法的可行性。你想了那么多,有用沒用,它的可行性去想一下。想完之后,你發現有用的留下來,沒用的,隨著流水漂走就好。這是停止憂慮的兩招,一個叫作轉移注意力,一個叫作解離。
最后,第九招叫即刻應對。不要排斥或對抗你的焦慮。你的身體出現焦慮的癥狀是用來保護你,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想壓抑自己的焦慮,說“我不要焦慮,我討厭焦慮”。焦慮不要來,你好煩哦,你不斷地去抵抗這個東西,你會變得越來越焦慮。不要排斥它,你要找到應對的策略,這個應對的策略就包括我們前面講的深呼吸、放松肌肉、轉換你的思維方式,這都是應對策略。
還有就是給自己說一些肯定的話語,這個肯定的話語,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我把它念給大家聽。
我在學著放下憂慮,每一天我控制憂慮和焦慮的能力都在提高。我在學習如何不加重自己的憂慮,學習選擇平靜,而不是恐懼。我在學習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想法,我選擇給自己支持對自己有益的想法。焦慮思想出現時,我會抽時間放松釋放這些想法,深度放松讓我可以自由地選擇走出恐懼。焦慮因虛幻的想法而起,我可以放下這些虛幻的想法。
“如果我在多數情況下,看到事物真實的樣子,就沒有什么可恐懼的了。恐懼思想通常都是夸大的,我隨意中止恐懼思想的能力在加強,放松并說服自己走出焦慮,變得越來越容易了。我忙著想一些積極、有建設性的想法,沒時間擔心。我在學習控制自己的思想,選擇自己的想法,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了。我知道我可以處理出現的任何情況,恐懼正慢慢消散,從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感到平靜、自信、安心,當我漸漸放慢生活的步伐,更輕松地對待生活,我的生活也更加輕松自在,平靜安寧。我讓自己放松,安心的能力逐漸增強,我發現真的沒什么好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