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學群里突然跳出的幾張照片,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記憶深處的大門,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小學、初中歲月,裹挾著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瞬間撲面而來。
照片中,那個曾經在清江中學廣播站播音的同學坐在C位。因皮膚白皙,加之父母做豆腐生意,她在村里得了個“豆腐西施”的綽號;又因出生時父母被罰600塊錢,還被大家喊作“六百塊”。我們雖從未同班,卻有著奇妙的緣分——初中四年(我復讀一年,她也復讀一年),高中又同校,還在廣播站有過共事的經歷。起初,她與我走近,或許是因為愛慕我同村的男孩,我不過是個“電燈泡”。但在相處中,我們也擁有了一段純真的友誼。每年寒暑假,她都會熱情地邀請我去她家做客,甚至帶我坐火車去南昌她姐姐打工的地方。她還曾把姐姐買給她心愛的襯衣借給我穿,那些時光里的溫暖,至今回想起來仍讓人嘴角上揚。
今年過年,她帶著她家的二胎女兒到我們村里,目的當然不是我,而是找我們同村得那個男孩(已經是兩個女兒的爸爸了)。逢年過節我一般不怎么串門,只在家里呆。我厚著臉皮領著她去找那個同村男孩,卻吃了閉門羹。原來對方兄弟倆正為他們父親70大壽,在村里新建的祠堂忙碌。她悻悻而歸,也沒有在我家停留,十幾年未曾往來,生疏感在彼此之間悄然生長。
群里還有個從小玩到大的隔壁村閨蜜,小學、初中、高中我們都在同一所學校,感情極為要好。出嫁后,因我離開家鄉,十幾年間接觸甚少,不過好在還有微信聯系。當時我打電話,想約她下午去鎮上走走,同在我村莊的“豆腐西施”同學聽到她的聲音,立刻約在村委會見面。可我卻沒有了往日的熱情,曾經會奮不顧身相聚聊天的沖動,如今已消失不見。
還有一個同村同學,不僅是小學、初中同學,小學時我們還同窗六年,初中也同窗兩年。也是因為距離而生疏了。
看著照片里的七個人,五男兩女,熟悉的面容喚起了內心深處的親切,那些共同成長的歲月依然清晰如昨。
這些年,我在樂平這座異鄉城市生活了十年,卻始終未能結交到知己,和同事相處也不算融洽。或許是因為我口直心快的性格,常常“禍從口出”得罪人。如今,我漸漸變得沉默,不再熱衷社交,只想安靜地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將三個孩子培養長大。我的生活圈子簡單又純粹,除了學校就是家庭,過往的熱鬧與喧囂,似乎都已離我遠去。但那些同窗歲月里的點點滴滴,依然是我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印記,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就會觸動內心最柔軟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