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柳條漸綠,百花綻放,正是人間最美的四月天,我們也要迎來春天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很開心“詩書優游”平臺在這么美好的時節開始跟大家分享詩詞,今天的第一期給大家分享寫清明節最著名的詩篇:杜牧的《清明》。
找入聲字和標平仄模板
? ? ? ? 圖中入聲字是用一個小黑點表示的,這個小黑點藏在每一個入聲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鍛煉自己當偵探的本領,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聲字以后,就可以玩“標平仄”這個游戲:在所有的平聲也就是的一聲和二聲上面畫一橫,這個符號表示平,不過千萬要注意,有些一聲或二聲的字實際上是入聲字,要標成仄聲哦!然后在所有的仄聲也就是三聲、四聲和入聲上面畫一豎,這個符號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會標也沒關系,可以對著我分享的圖片找到每一個表示平仄的符號,照著標在你的詩上就可以了。不過,我非常推薦你們自己挑戰一下,然后再與照片對照。
朗誦、誦和吟的音頻
? ? ? ? 朗誦、誦和吟都是在嗟嘆和詠歌中體會詩詞節奏和韻律的好辦法哦!在吟誦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所讀的詩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同時切實感受詩詞的美。
賞析文本
? ? ?? 柳條漸漸的綠了;百花開始綻放;小草越來越綠;大雁也飛回來了。伴隨著這一切美好的春景,我們就要迎來一個春天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一首寫清明節最著名的詩篇,杜牧的《清明》。
? ? ??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詩的題目《清明》?!扒迕鳌笔嵌墓潥庵械囊粋€。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春雨驚春清谷天”的“清”指的就是清明這個節氣。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這是一個對于農業的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所以有許多關于清明的農業諺語,例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等?!稓v書》中說:“春分后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古書《孝經緯》上也說“萬物至此,皆潔齊清明?!本褪钦f萬物到了這個時期 , 都“潔齊清明”,所以才把這一天所代表的節氣叫清明。
? ? ?? 清明節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冬至后的第104天。因為時當仲春與暮春之交,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人們都會在這個節日里到郊外掃墓踏青,所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一般都認為清明節是由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定的寒食節發展而來的。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后來又融合了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逐漸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
? ? ?? 那清明節到底是如何演變為現在通行的傳統節日的呢?現在通行的清明節其實融合了兩個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和上巳節。所謂上巳就是一個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后 , 固定在三月三日。上巳節有許多的風俗,一個最重要的風俗就是要在三月上巳日去水邊舉行祭祀活動。秋去冬來,萬木蕭瑟,動物冬眠,大地沉寂,一切好像死去一樣。然而當冬去春來,春天戰勝嚴寒,楊柳吐青,蟲蟻驚蟄, 百鳥啼鳴, 萬象更新,大地好像又蘇醒了, 自然界好像又復活了。此時,一個冬天沒有出門、沒有洗澡的人們走向原野,走到水邊 , 用春水洗去身上的污垢,采香草薰除穢氣,迎接春天回到人間。《論語》中有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表現了這樣的場景。不過到漢魏時代 , 在水邊祭祀的活動增加了許多其他的成份。人們這天來到水邊,不再只是為了舉行祭祀的儀式,人們還將椒酒灑在柔綠的草地上,倒進河流中,希望消除百病,祈求吉祥。特別是王公貴族,他們似乎更注重游樂。少男少女手執柳枝嬉游河曲,清水濯足,沐浴春風; 文人雅士則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蘭亭集序》記敘的就是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上巳節的文人雅集:“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闭窃谶@場極其歡快的蘭亭盛會中,王羲之寫下了《蘭亭集序》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并于微醉中揮毫而成“天下第一行書”。上巳節的這些風俗在唐朝還十分盛行,杜甫的《麗人行》就這樣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寫的正是上巳節這天,靠楊貴妃獲得唐玄宗寵幸的虢國夫人和楊氏兄妹曲江春游的盛況。
? ? ?? 除了上巳節,清明節還融合了寒食節的風俗。寒食節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前后綿延兩千余年。前面說過,一般傳說都告訴我們寒食節是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而設立的。這個故事一般是這樣講的: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他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非常感動。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晉文公重賞了當初跟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要進此山絕非易事。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晉文公也想不出別的辦法,就接受了。于是大火燒遍綿山,但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后來人們發現他背著老母親坐在一棵老柳樹下被燒死了。晉文公又從樹洞里發現一封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晉文公非常感動,為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不過這個感人的故事只是一個傳說,史書中卻不是這么記載的?!蹲髠鳌分小督橹撇谎缘摗穼懙溃橹剖且驗椴辉浮柏澨熘Α薄八祀[而死”。也就是說介之推比較清高,不愿追名逐利,在晉文公做了國君之后因為看不慣其他人爭名奪利就去隱居了,后來應該是正常死亡,并沒有什么放火燒山之事。《呂氏春秋》、《史記》和《說苑》記載的介子推的故事, 其結局均為“遂隱而死”。不過這件事到了文學家筆下卻有了不同的說法,《楚辭·九章·惜往日》稱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莊子·雜篇》始出現介子推“抱木而燔(fán)死”的結局。到了西漢劉向著的《新序》中,介子推的故事便有了現在講的這樣的結局:“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也就是說到劉向的筆下才出現了放火燒山的情節。東漢蔡邕《琴操》中更出現了五月五日禁火的禁忌:“文公令燔(fán)山求之, 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彼哉f寒食節是因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的說法并不怎么靠得住。
? ? ?? 那寒食節禁火的風俗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學者們認為寒食節禁火源于先秦改火之俗。因為初春時節氣候干燥,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也易引起山火,所以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在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墩撜Z》、《管子》、《周禮》等先秦典籍都記載了古代改火的習俗。《論語·陽貨》中“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描繪的就是改火這一風俗。古人認為四時之火各有所宜,所以每個季節會用不同的木材取火《論語何晏集解》就引了馬融記載的《周書·月令》的說法“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 ? ?? 到了唐代, 寒食已發展成為全國性極為隆重的節日。王冷然《寒食篇》一詩首句便說:“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眼前”,可見唐人對這一節日的重視程度。從王冷然《寒食篇》里,還可知道唐代寒食節的習俗有禁火、蕩秋千、打馬毬、斗雞、踏青、春游等。此外, 其它唐詩中反映的寒食習俗還有放紙鳶(就是放風箏)、墓祭等。其中墓祭是唐代寒食節最重要的習俗。描寫寒食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例如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等。
? ? ?? 由于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的時間非常接近,所以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就逐漸融合和取代了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的主要習俗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成為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會挖墓坑安葬,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不僅是掃墓,寒食節原有的其他風俗如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而原屬上巳節的主要風俗踏青、祓禊(fú xì)、游春也逐漸被清明節所采納。很多寫清明的詩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風俗,如高翥的《清明》中“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描寫了上墳燒紙,趙鼎《寒食書事》中“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寫到了清明插柳,杜甫《清明二首》中“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則提到了蹴鞠和蕩秋千等等。
? ? ?? 不過因為中國非常大,不同地方的人還是有不同的過清明節的風俗,而且這些風俗的傳播一定是有一個過程的。趙鼎《寒食書事》中寫道:“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就告訴我們在宋朝時掃墓的風俗就已經傳到了偏僻的廣東地區,而禁火冷食的風俗在那里卻沒有。
? ? ?? 從漢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間的第一大祭日,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因而歷朝歷代都要放假,讓官員回鄉祭祖掃墓。不過大約因為中國是農業社會,大家對節氣最敏感,清明的地位從唐朝開始就逐漸提升,這從唐詩里不少有關清明的詩里就 可以體現出來。
? ? ?? 講到這兒,我不知不覺地有了一個問題,有那么多寫清明的古詩,為什么杜牧的這一首《清明》最家喻戶曉,千古傳頌不絕呢?
? ? ? ?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作者杜牧吧。我們都知道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大詩人并稱為“李杜”,比如韓愈的《調張籍》中“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趙翼的《論詩》中“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杜牧和李商隱這兩位詩人則并稱為“小李杜”,從這個稱呼我們就能知道杜牧一定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詩人。杜牧的詩以七絕著稱,尤其擅長寫詠史詩。詠史詩是詩歌的一種題材,大多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敘述、評價、憑吊,或者借國家興亡寄托個人懷抱。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等等,都是杜牧詠史詩的名作。著名的《阿房宮賦》也是杜牧的作品。杜牧不但才華橫溢,并且家世背景也令人贊嘆不絕。他的十六世祖為杜預,是晉朝鎮南大將軍、當陽侯;他的祖父杜佑為唐宰相、歧國公;他的父親杜從郁為唐宰相杜佑第三子。他雖然在官場上不是十分得志,但卻沒有過杜甫“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悲慘經歷,一生衣食無憂。
? ? ? ? 介紹完了作者,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的內容吧!來看第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里的“紛紛”兩個字形容多?!凹娂姟边@個詞在描寫雪的時候形容雪大這一特點,而描寫雨的時候卻恰恰相反,通常描寫的是細細的春雨,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三個字,正抓住了清明時節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在這里告訴大家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清明節的那一天,十有八九都會下雨,人們都說這是因為清明節是紀念死去親人的節日,是一個很悲傷的節日,因此老天爺也感到傷感,便哭了起來。因此可以說這句不僅是在描寫那春雨的意境,也暗示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描寫春雨,也就是為了烘托情緒,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特別高超的表達藝術。果然,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坝麛嗷辍笔切稳荼瘋麡O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那為什么“行人”“欲斷魂”呢?這里的“行人”指的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一般指背井離鄉的游子?!盎辍辈皇庆`魂。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人的精神、情緒?!皵嗷辍?,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清明這個節日,上墳掃墓是主要的風俗。而游子卻背井離鄉,無法去親人的墳墓祭奠,這就又增加了游子思鄉的感情。而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就給行人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行人”“欲斷魂”了。
? ? ? ?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敖鑶枴敝傅氖钦垎枺熬萍摇敝傅氖钱敃r的酒店,這跟我們現在的酒店不一樣,一般就是指喝酒的小店鋪。那“行人”為什么會要尋找酒家呢?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幾杯,解解料峭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
? ? ? ? 那酒家到底在何處呢?“牧童遙指杏花村”。“遙指”指的是朝著遠方指。但這里我們可不必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我們仿佛就真的看到了一樹一樹的杏花,若隱若現。如果那杏花環繞的村莊真的距離遙遠,那欲斷魂的行人是不是會覺得更加凄涼?而如果那杏花村就在眼前,又何來行人的“借問”?所以這杏花村啊,就在小牧童伸手一指的不遠又不近的杏花深處。頓時,這首充滿了行人在清明時節的春雨中凄涼心情的詩就結束在這“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一抹亮色之中。而這個杜牧筆下的“杏花村”也就成了中國最有名的村,在后世被無數人用來做酒館的名字,甚至成了山西著名的白酒公司?!督贤ㄖ尽分杏涊d: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可能就是指這里。但因為杏花村的名頭實在太響了,據說現在全國有十幾個地方在爭這個“杏花村”,可見這首詩的影響有多么大!
? ? ? ? 現在我們把這四句都講完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首詩并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辭藻、典故,語言很通俗,內容也并不高深,那這首詩為什么還千古傳頌呢?這是因為家喻戶曉的詩篇內容就是要通俗易懂,不能太刁鉆,這才能使不管是“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都能夠欣賞。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而且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現。寫得非常真實,仿佛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詩的篇法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寫出了人物,描寫了人物凄迷紛亂的心境,是“承”;第三句一“轉”,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且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得水到渠成又點睛升華。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而是余韻裊裊,耐人尋味。清明時節,細雨紛紛,人們到郊外掃墓,路上的羈旅之人心緒凄涼。這時候在一片農田里碰到一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向他詢問哪里有酒家可供歇腳,牧童則隨手一指,指向了杏花深處的酒家。而杏花則正是清明時節最經典的春景,這種看似平淡的點點滴滴,正能夠讓讀者產生共鳴,并且也會引發讀者的思考,耐人尋味。
? ? ? ? 《清明》這首詩語言看似簡單,但卻十分凝練傳神。絕妙到用不同的斷句方法,可以變成意思不同的其他文體,而語言卻很通順流暢,絲毫不會露出破綻。比如,我們可以把它斷成一首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鄙踔量梢酝ㄟ^斷句把它變成一臺傳神的戲?。海〞r間)清明時節:(場景)雨紛紛。(地點)路上:(人物)行人(人物的表情)(欲斷魂)。接下來是對白:(行人問的方式是)借問:(問的話是)酒家何處有?(回答的人是)牧童:(回答時的動作是)(遙指)(回答的內容是)杏花村???,戲劇需要的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應俱全,堪稱完美!是不是很神奇?看似簡簡單單的二十八個字,其實背后有著非凡的功底,因此能千古傳頌、家喻戶曉也就不足為奇了。
? ? ? ? 最后,讓我們把四句放在一起看看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的羈旅行人滿懷愁緒、落魄斷魂。借問路邊之人何處可以買酒澆愁?小牧童伸手遙指杏花山村?!?/p>
? ? ??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希望大家在聽了我的分享后能對清明節有所了解,今年過一個有文化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