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兩千年前,在暮春的地盤里,清明、寒食、上巳各自占山為王,三國鼎立。
三國里,寒食的勢力最大,是歷史悠久得嚇人的老大。
寒食在冬至后的第105天,也稱百五節或一百五,一般就在清明節氣前一二天。
寒食顧名思義是吃冷的食物,這時要把所有的火種熄滅,不許動煙火,所以寒食節也稱“禁煙節”“冷節”。
寒食節在民間傳說里是為了紀念被晉文公重耳燒死的介子推,這個故事說春秋早期的晉文公重耳逃亡時沒有食物,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給重耳吃,后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介子推有功不受祿,帶老母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來好賞賜他,下令火燒綿山,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被燒死了,晉文公就把燒山這天定為寒食節,不許動火,吃冷食,還把寒食節后面一天設為清明節,都用來紀念介子推。
對這個足夠驚悚且怪異的故事我沒意見,不過清明有意見:“我是個節氣,節氣在哪天不是寒食能決定的。怎么能重耳說哪天清明就哪天清明?”至于寒食,他的意見更大了:“這故事誰編的?我那悠久到沒朋友的歷史你居然敢只從春秋給我起算?!”
寒食的源頭是能追溯到遠古的刀耕火種時代的。無數年以前,燧人氏發明了鉆燧取火,這是上古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么重大的事情當然很神圣,必須有個儀式來讓大家記住。所以首領們規定,過一段時間,就要把火種全部滅掉,重新鉆燧取火,新火必須由首領們來取,這叫改火。
要知道在上古取個火可沒那么容易,家家戶戶都會小心地把火種保留著。用得好好的火,你說滅了就滅了,在你把新火點起來之前,只能吃冷餐,想烤個火取暖都不行,誰樂意啊。
但是首領們有辦法,他們說,舊火代表的是舊的能量,不吉利,新火能“救時疾”、“去茲毒”,還能驅邪、防天災、保豐收,用新火就能獲得新的能量,得到神靈的保佑。
改個新火還有這功能,這招在上古是很管用的,大家都不敢保留舊火了。取新火前,舊火必須全部滅盡,在新火點起之前,就只能寒食了。寒食是改火習俗的附加產品。舊火滅盡后,大家就去圍觀取新火,新火點著,人們就帶著神圣的心情從新火上點著火把上,把新火傳回家。
這改火最初也不是一年一次,《周禮》曰:?“司灌掌行火之政令, 四時變國火, 以救時疾?!币荒暌乃拇?,后來才慢慢固定在冬至后105天的。
改火儀式在后代加入了祭祖掃墓的,滅舊火是辭舊和死亡,取新火是迎新和新生,這新火人們會帶去祭祀祖先,寒食就和祭祖掃墓聯系在了一起,南北朝的時候,“寒食墓祭”已經蔚然成風,唐朝時更盛。《舊唐書·玄宗紀》記載:
“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一逢寒食節無不祭掃?!?/p>
盛唐以前,寒食掃墓還是野祭,是民間自發的。但由于風俗由來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
“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p>
寒食墓祭在唐朝就成為了國家禮俗。
至于寒食的日期,歷史上也有過很多不同的習俗,有寒食一兩天的,有五天七天,甚至還有長達一個月的。
總之,這改火寒食的歷史最遠,流行得最早,在寒食面前,清明和上巳都是小字輩。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里最后一撥出現的節氣,歷史只從戰國開始。上巳都比清明早多了。
上巳節是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中國歷法里最早只以干支紀日,數字紀日從戰國開始在民間流行,東漢以后才得到官方推行。從上巳這個名字就可以知道,這個節日起源很早。
上巳節是遠古舉行“祓禊”的節日。
《周禮》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p>
鄭玄注曰:“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祓禊遠在殷周已經形成,還專門設置了女巫來主持這項活動。農歷三月,天氣還不穩定,時冷時熱,人容易感冒得病,也是春季傳染病高發時段,所以要到水邊祭祀,并用春水洗灑身體,條件好的要燒香薰草藥水來洗頭洗澡。這叫祓禊,也叫祓除釁浴,“祓”是除去,“禊”就是清潔,“祓禊”就是清潔身體消除致病因素。選在巳日是因為“巳者,祉也”,就是福祉,祈求福祉降臨。這個節日是古人用來在春季驅邪祛瘟的。
《論語·先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這段文字,寫的就是上巳祓禊,暮春,穿上春天的新衣,和小伙伴們到沂水邊洗洗,在舞雩吹吹春天的小風,唱著歌回來。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賞春、踏青、祈福的民俗節日。后代繼續發揚光大,還增加了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后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
《后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賓客,宴于洛水?!?/p>
魏晉以后,數字紀日普遍了,上巳節才固定在了三月三。杜甫的《麗人行》寫的就是上巳節長安曲江邊的祓禊盛況:“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寒食、上巳和清明,基本都在農歷二三月份,挨得很近。他們三個本來是不一樣的,各不相干,和平共處:寒食節是改火吃冷餐祭祖掃墓的,上巳節是出門踏青用來high的,至于清明,它就只是個節氣,一直到唐朝以前,都還沒成為節日。
三個里面,寒食資歷最老,是老大,上巳老二,清明排最末。但歷史往往不以出身論英雄。這三節爭霸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最不起眼的清明逆襲成功,把寒食、上巳全給收編了。
清明能逆襲成功,是沾了寒食老大的光的。從唐朝開始,寒食后的節氣就是清明,(唐朝之前,清明和谷雨兩個節氣的順序經常換,寒食后面有時是谷雨,有時是清明,但唐朝開始,清明就一直在谷雨前面了。)挨太近了,給老大寒食拍個照總能把小弟清明給捎上,清明就這么增加了N多的上鏡率。
清明固定在寒食節的后面了,清明也就開始蠶食寒食節了,最初收編的是改火。
唐朝的時候,新火的取火儀式就給放到了清明。
唐朝的《輦下歲時記》記載了唐代在清明鉆燧取火:
“至清明,尚食(御膳房)內園官小兒(年輕的小太監)于殿前鉆火,先得火者進上,賜絹三匹、金碗一口?!?/p>
唐謝觀《清明日恩賜百官新火賦》:
“國有禁火,應當清明,萬室而寒灰寂滅,三辰而纖靄不生。木鐸罷循,乃灼燎于榆柳;桐花始發,賜新火于公卿,由是太史奉期,司烜不失?!?/p>
在辭舊和迎新中,人們往往更重視迎新,滅舊火和點新火相比,大家總會更關注點新火,清明取火的上鏡率就這么開始蓋過了寒食。
把改火搶到之后,清明乘勝追擊,又把掃墓一把奪走。
清明唐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真懷疑杜牧是清明派出的超級文案手,一首詩就把寒食的掃墓給掃到了清明名下。不知道清明給杜牧這個文案打賞多少銀子。
在宋朝之前,詩人們說到掃墓想起的往往還是寒食?!昂硶r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這首詩是五代時的僧人云表寫的。宋代以后,掃墓一般就和清明連在一起了?!凹压澢迕魈依钚?,野田荒冢只生愁。”這是北宋黃庭堅寫的。“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边@是南宋高翥的。
宋代以后,寒食逐漸衰落,到元明寒食的風俗就基本消亡了。寒食的冷餐也改了名叫清明果。寒食的地盤,全部被清明接手了。
寒食吐了一口血,死在了沙灘上,臨死前,他想起了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本來這句話,應該是他對清明說的啊。
挨得太近,就是危險。
上巳和清明倒不算太近,相對于清明來說,上巳節是個蹦蹦跳跳的節日,它有時在清明后面,有時在清明前面,有時就在清明和寒食里面。
上巳一直到魏晉時候勢力都比清明強大太多,王羲之曲水流觴時寫的《蘭亭序》就是在上巳節。在唐朝,上巳的地盤都很穩定,有大量詩人在上巳三月三祓禊游玩的詩作,還有很多是應制詩,這表示宮廷很喜歡過上巳節。但從宋朝開始,上巳就開始衰落了。宋朝雖然也有上巳詩,但這些詩詞多是在追憶上巳。
上巳的衰落和寒食不太一樣,它就是太老了,老得有點不太適應新時代的價值觀。
《周禮》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敝俅褐?,男女私奔不會遭到禁止,政府還會安排相親大會,給男女會面創造條件。這種上古的風俗流傳下來,三月三上巳節的出游活動,自然帶上了男女私會、偶合生子的因素,漢代以后,在民間習俗里,三月三還要把煮熟的蛋放在水里飄,讓婦人撈取食用,以求子嗣,叫曲水浮素卵,這是上古玄鳥生商傳說的遺留,是上古野合生子的故事。
結合上巳的祓禊習俗來看,發端于上古的上巳節帶有濃重的巫術意味和性色彩,這到了中古越來越不被允許。
早在晉朝武帝時,就有兩位尚書郎摯虞和束晳就三月三的來歷發生了爭論,尚書朗摯虞說源于祓禊巫術,晉武帝不喜歡,把他貶了官。另一位尚書郎束晳說三月三來源于周公建洛陽和秦王爭霸的故事,晉武帝聽了很高興,賜金五十斤。這束晳投皇帝所好的本領真是讓人驚嘆。
唐朝開放,官方還大力扶持三月三,但到宋朝以后,理學興盛,上巳浪漫的民風不被官方認可,最后上巳只好改頭換面,低調地被清明收編了。
后起之秀清明就這么把古老的寒食和上巳都滅掉,一統暮春里的節日,一家獨大。
不過,換個角度看,寒食和上巳其實都活在了清明里,只是不用自己的名字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要有假放,把寒食、上巳再從清明里三國鼎立出來,我都絕不會有一點意見。
對了,你還想了解下寒食、清明和介子推的關系嗎?請點擊:你知道的介子推是假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