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兒夜里風大。
以不可估摸的速度肆虐撲打著窗戶和墻壁。
發出呼呼作響的聲音,略有一絲影片里刻意制造出來的想表達的詭異。
睡到半夜醒來,感覺口渴起來燒水。坐在窗臺邊,才發現外面結了薄薄的一層冰。
看了看天氣預報,零下四度。
一早起來坐門口曬太陽 看書。
翻動數頁,無心閱讀。
眼睛看著一行行字體,卻不知其意。
身心恍惚……
放下手中的書,去菜地扶正被霜打了的菜葉子,給朋友發去玩耍冰塊的照片,與他聊天。
尊重當下的每一個真實的狀態,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情緒。看著它,覺察它,不做對抗、亦不強扭。任它涓涓流淌,直至消失。
時刻檢驗 察覺自己的內在與言行,清醒的意識到它 化解它,這是一個緩慢的學習過程。且是不容易做到的。
還需鍛煉。
時常行至的山下小廟,已然沒有了原來古樸的味道。如今只剩下映激眼簾的紅色和粉飾出來的輝煌。
偌大的水晶吊燈懸掛在木頭房梁中間,顯得那樣的孤立 不合時宜。
人類慣以自己的主觀和審美來決定一件事物的走向。覺得那是正確與美。
經由漫長的歲月洗禮卻逃不過人為的破壞。
覺得可憾。
更多時候看到進出來往寺廟的人們帶著強烈的欲望,手捧高香,口中念念有詞,更像是在與神靈做一場買賣交換。
也見識過前一刻恭敬菩薩,后一刻踏出廟門對跪臥一旁的乞丐流浪者不抬一眼。
甚或是對門口販賣一點自種吃食的老農討價還價,壓斤要兩,臨走時還不忘順帶老人家一小把青菜之人。
信仰的本質不須知曉 業無甚重要。寺廟與神靈的存在似乎僅只是為了達到世俗的愿望和需求。
深切的虔敬的心有時不是為了自己或帶有目的性。對生命的真實探究以及給予這個世界的善良,更為重要。
“她想,人到底應該如何從各種宗教形式中獲得安慰。是期望得到護佑還是挖掘自我救贖的力量。”
大多數時候的情況是,我們總是被無明和種種妄念及障礙遮蔽。丟失了原有的清凈本心。
坐在院落石階上放空思緒,不帶強烈情感亦無悲喜,內心得到深刻的寧靜。
懷念這樣的場景。知曉已不會再有。
山上的冬天冷寂。
和小姑娘圍著炭盆吃飯 烤火。
端過玻璃酒杯,讓她嘗試一小口新釀的米酒。
問她如何?
她回,甜甜的? 像果汁一樣好喝。
與她聊天。聊她的閨蜜、之間的趣聞以及學校里的生活。
認真的聽她講。偶有參與或提問,讓她知曉我對她的話題感到興趣。
她說,媽媽你知道我同學怎么評價的你嗎。她們說:你媽媽看起來就是一種什么都無所謂 不在乎的樣子,給人的感覺仿佛什么都與她無關似的。
笑。后問她:那這是好還是壞呢?
她回答,我覺得這是一種心態和境界呀,無所謂不代表就是不努力,沒有想法和要求。只不過是看得比較淡,不做計較、不與人爭斗、不帶有很強目的性做自己以及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所以它當然是好的。
看著她。訝于十幾歲的年紀有這樣的言談和自我的見解。
期盼她長大后仍能如此刻——
明白自己的喜惡,時時保有純粹的本性,面對須做擇取能夠跟由著自己的心走,任何時境下都有自己的判斷和感知。
送她去上學返回山上。
午夜臨睡前刷到一條視頻,是關于一個小女孩告訴她的媽媽,她是如何來到這個世間,又如何選擇了她當她的媽媽。
小女孩說,是因為我喜歡你,想要你當我的媽媽,于是便求上帝讓我下來,然后我就在你的肚子里,成為了你的寶寶。
給她發去視頻并留言:你也是上天賜予媽媽最好的寶貝。
謝謝你。愿意成為我的孩子。
那天深夜接到電話。
鮮少半夜來電打擾,知曉她正陷入痛苦階段。
掛完電話側靠著枕頭沒有入睡。索性起來記錄下這段感觸——
人的不幸福感通常來自于不知足或攀比。所有人都過得比我好,比我幸運。
慣有的思維模式,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覺得自己的苦難才是最深最痛的,別人的苦難都不足掛齒。
形成苦難從來不在于苦的大小,而在于個人能夠承受的重量。你所看來的無足輕重,說不定即是他人的滅頂之災。
沒有一個人活著是容易的。
很多時候的“攀比”更應該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比較他人的“短處”——相比一些人,我們已經擁有太多太多東西。
常持感念,是使心獲得快樂與平和的最好的方法。
荒落了一整個冬季的睡蓮重新冒出了枝芽。暗紅色的小小薄弱葉片穿出泥面,沉浸在春來之際還稍顯冰冷的山泉水中。
生命迸發而出的溫柔的力量之美。
每天早上固定飛來的一只白鷺,通體潔白,像個翩翩少年。除了在淺水里走動覓食,還發現它喜愛在蓮池邊的木棧道上停留。挺拔的身姿,高傲不羈。
有時會對這些小生靈生出羨慕與敬佩。相比人類,它們的欲望少,心念單純。
在山上的時間越久,發覺越害怕回到城市中去。科技發達,生活便利,看似極好的生活環境,卻隱隱透著一股無形的躁動和焦慮。
走到哪都是一派喧騰,熱浪翻滾。
人們坐在一起吃飯,除了不停的翻看手機,討論的話題不外乎圍繞著家庭、工作、以及那些與自己無關的 復雜的網絡八卦和資訊。
人類在不斷地加強提升生存條件和能力,最大程度的滿足肉身,利用許許多多的娛樂方式取悅自己。唯獨忘卻當下、此時此地。忽略去關注 感受那些存在的美的事物和自己的內核部分。精神層面的灌溉與供給。
空茫且空虛。
會發自內心的珍惜和高興來到棲心居的一些人。會一反常態的表現出不多的熱情。不是因為對方是誰,有著怎樣的世俗身份。
相反的,有些人看起來富有,但內里乏瘠。
始終相信——有緣的人才會相識、相聚。有趣的靈魂才會去到彼此的生命中,相互吸引。
沒有尋常那種與人相處的局促和疲累。
相同頻道的人在一起,彼此獲得養分的同時心緒愉悅、平緩而安寧。那是一種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的感受和流動,不是人為所能刻意。
“坐在這里心會莫名的靜下來。”每每聽到來人這樣說,便覺是個人花費兩年時間打造這個空間的最大最完滿的意義。
《棲心居》——心靈休憩之地。
他說,他老了,發現自己記性越來越不好。
我說,那我是一直都不好。記不住太多的人,記不住太多事。很多時候已見過數次的人會以為是第一次相見,很多已發生過的事甚至都未在我的大腦里有做停留。
有先天的因素,亦覺得有些人事經受過就好。這些東西不過是冗長人生里的構成部分。并不需要用力去記住。
論及感情——
把心和真實情意袒露出來,交付到另一個人手上,前提須得建立對對方有足夠的信任和自我所能夠承擔結果的勇氣。
濫情之人不外乎覺得即是種享受和游戲而已。不存在對自身對感情的尊重命題或那么多深沉面的東西。
越是重情之人,往往越是怯懦 回避。不輕易打開自己。生硬 包裹著自己那部分真實心性。
他笑話我,你就是一直這樣理智、清醒。
太理智的人,不會有愛情。
笑回他:也許。
《遠辟塵俗 清居獨樂》
一爐煙? 一壺茶
離一片營擾?
守一方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