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不妨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生命的本質,是逐漸走向衰退的過程。在一個不確定的時間,留下一場不經意的熱鬧,然后悄然離去。年華得來不易,鬧劇隨之而起,既然站上舞臺,就需演出盡興。回想一下,是否還記得屬于自己的那段鮮衣怒馬?
站于超然臺上的蘇軾,眺望著全城景象,舉杯在風中豪飲,看看他在當時有何感悟。
熙寧九年,蘇軾身在密州。一日外出郊游,穿過一片暮春景物后,登到超然臺上,在這里向下望去,可以將全城景物盡收于眼底,雖已是暮春時節,但殘留的春色還未全部褪去。就在這時,幾片烏云聚合,天空中伴隨著微風飄起了小雨,一旁的柳樹枝條搖擺著隨之起舞,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城中處處可見明艷的春花。細雨的落下產生朦朧的煙霧,千家萬戶被隱沒在這黑暗之中。
不知何時,蘇軾已在酒意中睡去。現在剛過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火三日,之后便是清明時節,但蘇軾身在外地,不能回家,酒醒起身,也只能無奈嘆息。不過他不愿被愁緒一直困擾,心想不可在老朋友面前思念家鄉,于是點上新火烹一杯剛采的新茶,自己感嘆,作詩醉酒都要趁著年華尚在。
望江南 超然臺作
宋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的這首《望江南》是暮春出游時所作,登高望遠,見到煙雨春色,不禁觸發思鄉之情,這一點在詞中有明顯表現。全詞融入了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細膩的暮春景物,又將“詩酒趁年華。”的豪放觀念表現在“新火試新茶。”之中,最終使得豪邁與婉約整合為一體。
蘇軾在朝中時,想法不被采用,便自請出京,以此可以看出他有一種灑脫的內在性格,被重用就推出治國理念,不被用就把它藏在心里。這和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思想相同。因此,對于愁悶,他能很快的排解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