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成長,源于另一顆心的滋養~~
一個人與他人關系的體驗成為她與自己關系的特點~~
自我?其中包含著“我是誰”的命題。在其中我們怎么探索到自己是誰,依戀關系塑造著自我的“我是誰”~~
自我依賴的基礎:嬰兒的依戀關系
人類嬰兒是極具脆弱性和依賴性的生物。嬰兒還沒有“配備”高級的神經系統,去應對出生之后來自身體的、情緒的以及來自子宮外環境的各種挑戰。為了生存,嬰兒需要強壯和(或)智慧的他人的保護。除了身體上的存活,嬰兒還需要依戀對象來幫助他們形成并保持有關自我穩定的參照點(包括什么?我是誰?)。
嬰兒的絕對依賴意味著要適應依戀對象,他們有特異的力量和適應性,除此別無他法。他們必須適應,也必將適應。Ainsworth的研究,記錄了嬰兒發展出來的各種適應策略,用來獲得依戀對象的保護,這種保護正是從與依戀對象的親近中產生的。這是生存所必需的,也是本能的。在適應過程中,依戀更多的是被安全感的需求所驅動的。嬰兒還沒有能力產生自己的安全感,她需要依戀對象的幫助來應對自己困難的情緒( 比如:恐懼?不可控的?)。
這種情緒的管理被稱為情感調節。嬰兒的心理命運(就是安全感或安全感缺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嬰兒最初的關系是否能夠成功地調節他的情感。適應性的依戀策略可以看作是情感調節的策略,并以這種方式(基本而普遍)塑造著自我(失控的?可控的?)。
處于發展中的兒童的自我,它的出現是作為這些適應性策略的一種功能,以及作為特定的感受、想法及行為的一種功能,而兒童最初的依戀關系可以為它們有效的留出空間。兒童對自我的表達中,那些喚起依戀對象調諧性反應的表達會被整合,而那些喚起冷漠的、不可預測的以及嚇人的反應的表達,則會被防御性地排斥或者扭曲。其中被整合的部分,就會享有一個健康成熟的發展軌道,而未被整合的則會停留在未發展的姿態中。? ? ? ? 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和患者雙方依戀整合。
在心理治療的依戀關系中,患者帶到治療中的那些困難,通常都涉及他們在感受、思考以及用“有效”的方法與他人的聯接(還有和自己的聯接)等方面為整合和未發展的能力。在治療中,心理治療師的任務是,我們的角色就是準許患者去思考那些父母曾經妨礙,禁止他們去思考的想法,去體驗父母曾經妨礙、禁止他們去體驗的感受,去考慮那些父母曾經禁止他們審思的行為。簡而言之,臨床工作者的角色就是促進整合,以這樣的方式幫助患者重新恢復健康的發展,而這通常從情緒的發展開始~~
怎么發展?下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