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嬰兒是極具脆弱性和依賴性的生物。嬰兒沒有配備高級的神經系統,去應付出生之后來自身體的、情緒的以及來自子宮之外的各種挑戰。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好“強壯而智慧的”他人的保護。除了身體存活,嬰兒還需要依戀的對象來幫助他們形成并保持有關自我的穩定的參照點。
實際上,這個嬰兒需要的“強壯而智慧的人”,是他們的重要養育人,就是他們的父母。但許多的父母往往不是強壯而智慧,甚至是懦弱而愚蠢的,所以就無法形成自我穩定的自我參照點,這便形成創傷。
因為無法形成穩定的自我參照點,沒有穩定的自我,就無法形成穩定的情感調節能力,不容易跨過情緒去直接滿足需求,于是便發生內耗。
嬰兒的心理命運(安全感的缺乏)很大程度上依賴嬰兒最初的關系是否能夠成功的調節他的情感。從這個角度,適應性的依戀策略可以看作是情感調節的策略,并以基本而普遍的方式塑造著自我。
所謂的調節情感的能力,即是情感的依戀體驗得到滿足,他具備跨過情緒去滿足需求的能力,很不容易在情緒的表層進行按摩和滿足,自然就成長的快。
伯溫定義了咨詢師的人物:“我們的角色就是準許患者去思考那些父母曾經妨礙、禁止他們去思考的想法,去體驗父母曾經妨礙、禁止他們去體驗的感受,去考慮那些父母曾經禁止他們審思的行為。”
言簡意賅的說就是允許他們去探索,允許他們得到理解以及被認可,被看見。
一、情感調節和依戀策略
而后嬰兒記錄到內部的將會是一種本能的內臟感覺,那就是與他人的聯接可以是放松的、舒適和愉悅感的來源。同時被嬰兒記錄下來的還有關于自我的感覺——自我是好的,是被愛的、是被接納的、是有能力的。
事實上,我很多年前就感覺自己腹脹,就是身體已經飽和了,但是嘴巴一直再吃,好像通過吃在抵御一種內在的匱乏和恐懼。而最近在跟朱老師交往過程中,他給我了許多安全的母體依戀。然后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我開始真誠的面對自己的身體, 我覺察到:我根本不需要吃那么多東西,這是身體的需要,所以我跨過恐懼和匱乏的情緒去滿足身體的需要——我不需要吃那么多東西,然后身體是很舒服的,而認知的痛苦,隨著身體的舒適,慢慢就消退了。
原發性依戀策略——是進化的結果,是生物學上預定的程序。
繼發性依戀策略——嬰兒會調整他的依戀策略,來適應(不安全)照看者特定的脆弱:這樣嬰兒會發展出繼發依戀策略,表現為依戀行為系統的降低活性或者過度激活。
一般來說降低活性發展出回避型依戀,而過度激活發展出矛盾型依戀,而兩者的沖突發展處混亂型依戀。
過度激活強化了個體的無助感,妨礙了將關于自我或他人的積極感受加以整合,至少有以下兩點原因:
1、這些積極感受可能帶來降低依戀系統活性的風險,而這是他們情緒上賴以生存的系統。
2、過度依賴損害了他們的自尊,反而容易激發起他們原本無意識中千方百計要避免的拋棄感。
實際上,我能跟我媳婦結婚,很大的底層邏輯是因為她安全,她不會拋棄我,而且給了我高自尊的體驗。
父母的影響在于情感鏡映的品質,在于通過傳遞共情性理解的反應來“容納”孩子痛苦的能力;在于應付的能力;在于對孩子正在形成有意圖的姿態有覺知。
我最近跟孩子相處的能力明顯的增強了。昨晚女兒跟兒子吵架不可開交,倆人哭的跟淚人一樣,我覺察了一下——我可以容納孩子的痛苦了,我想這是他們探索外部世界需要的。
SCHORE這樣定義依戀:一種“情緒的雙向調節”,強調健康的發展取決于關系是否為孩子的情緒體驗留出空間,并且幫助孩子明白這些情緒體驗的意義——或者,在心理治療中,則是指患者的情緒體驗。
故事的話,可能跟我最近覺察自己身體有關:身體其實承受不了喝那么多的酒,但是喝酒發泄情緒是大腦的需求。一方面身體不需要,另一方面大腦非常需要,于是大腦得到興奮,但是身體越發沉重,于是非常痛苦。我在覺察身體過程中,我發現身體不需要喝那么多酒,不需要吃那么多飯,于是我開始滿足身體的需要,而不是滿足大腦的需要即情緒的需要。這時候,輕松感就產生了。大約是這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