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一個大學生這樣提問,她說:我平時努力上課,認真記筆記,平均成績都在九十分以上,而我的很多同學平時不好好學習,只搞考前突擊,但活得多姿多彩,學也學了,玩也玩了,有的參加了學生會,還考了雅思,馬上就要出國了。我很困惑,為什么我自己努力學習,卻對未來出國和找工作都沒有太大幫助;別人不努力學習,卻獲得了更好的人生。為什么我那么辛苦泡在自習室,卻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對于這個問題,知乎上有各種各樣的回答,那些答案有的鞭策,有的雞湯,有的循循善誘,有的冷嘲熱諷。
如果讓我回答,我會告訴她一句話: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天天泡自習室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勤奮,但是泡了四年卻依舊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機,那就是戰略上的懶惰了。天天泡自習室只不過是營造了一個“看起來很努力”的幻想,換來自己的心靈安慰罷了。
就像那個女生一樣,如果你問她:努力學習是為了什么?
她會說是為了考試能有個好成績。
那么好成績有什么用呢?
為了能夠順利保研。
保研之后又怎么樣呢?
保研后就有一個更高一點的學歷,今后好找一份好工作。
可是,如果好好學習的最終目標只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為什么不從一開始就朝著“找一份好工作”而努力呢?
如果你的目標僅僅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很顯然,你努力的路徑就不應該是好好學習那么簡單,還應該參與學生活動,參與社會實踐,尋找實習機會,補充課堂里面學不到的工作技能。那個大學生就是用天天泡自習室的勤奮,來掩飾自己多年不思考的懶惰,也就是戰略上的懶惰。
一個人要在工作中或者事業上有所成,我覺得,應該注意這兩點。
第一,專注
你要有一個目標,專注于某一件事,或者某個行業。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頻繁的跳槽,其實這是對自己很不利的,沒有公司愿意雇傭一個頻繁跳槽的人,這說明你沒有耐心,做事情不夠專注。
每個人一定要找到那個自己能夠且愿意專注的事情(領域),也就是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如果暫時找不到,那就好好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積累
我們聽過很多這樣的話,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萬丈高樓平地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這說明任何事,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可能有的時間長,有的時間短。想要成為一個行家,你需要大量的行動,大量的學習,加上時間的累積。
很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理論,格拉德威爾在他那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提到過,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對很多行業的頂級人才進行了研究,結果非常令人吃驚:無論是作曲家、籃球運動員、作曲家、滑冰運動員、鋼琴演奏家、棋手,甚至是屢屢得手的小偷,一次次毫無例外的都得到了10000小時這個統一數字。10000個小時相當于每天練習3個小時,或者一周練習20個小時,總共練習10年的時間。
比如說,比爾蓋茨,莫扎特,郎朗這些人。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也就是在于他們專注一件事,持續的去練習,去提升。比爾蓋茨,他從十幾歲就接觸電腦,一直到他創辦微軟,成為世界首富,他都一直專注在互聯網這一個領域。莫扎特和郎朗,都是在年紀很小,幾歲的時候就開始練鋼琴,每天要練十幾個小時,練了十幾二十年,慢慢的才嶄露頭角,為大家所熟知。
試想一下,他們如果沒有時間的積累,而且專注于自己所在的領域,那么他們也就不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他們了。
不要做無用功,思考一下,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找到那個自己愿意花時間的事情,然后開始行動,堅持下去。每天進步一點點,兩三年之后,你會慶幸今天的堅持,看到不一樣的自己。